鐵玉霞 西安工業大學北方信息工程學院
隨著互聯網的高速發展,普通民眾獲取信息的方式也變得多種多樣,傳統媒體受到了新媒體的強有力沖擊。幾個世紀以來,新聞傳媒一直是傳播公共知識和促進社會進步的重要機構,但是隨著數字技術的延伸,公民媒體和公民的新聞倡議激增,數字技術已經破壞了傳統傳媒業,對新聞工作者造成了新的威脅,融媒體也就孕育而生,那么在融媒體時代,傳統媒體應該如何轉型就值得探討了。
傳統媒體間的功能差別很大,在傳播中的表現也各不相同。“融媒體”不是一個獨立的實體媒體,而是一個把廣播、電視、互聯網的優勢互為整合、互為利用,使其功能、手段、價值得以全面提升的一種運作模式。在整合媒體前必然要先了解各種媒體的特性、優缺點,才能做到有的放矢,游刃有余。
首先傳統媒體中的報紙是以平面靜態方式表現的傳播媒體,內容偏向理性,但表現能力不高。相比報紙,雜志亦為平面方式傳播,但視覺表現能力強,針對性強,讀者群穩定且明確。隨后出現的廣播更是一種簡便快捷的信息傳播手段,在所有媒體中是唯一能伴隨其他生產活動同時進行的溝通方式,不影響正常工作,有較好的親和力,其信息不易被人抵觸。但廣播信息保存性差,聽眾難以重復認知。最后擁有豐富受眾的電視視聽兼備,內容詳細易懂,偏向感性,容易被觀眾理解。與廣播類似電視也是依時間線性傳播,但由于電視巨大的社會影響力,使得同一時間會有很多人關注同一內容,信息傳播快、覆蓋廣、容量大。電視是功能最完備的大眾傳媒,對各種意識形態的公眾都有較大影響力。
與傳統媒體對應的是以網絡為代表的新媒體,作為信息社會的產物,網絡媒體集中了影像、聲音、文本等多種媒介形式,真正實現了多媒體全方位信息傳播。信息發布者與受眾可以交互溝通,甚至是實時交流。網絡信息容量大,內容豐富,能實現全球實時發布和接收。
當今大眾傳媒正在逐漸超越信息交流這一最初功能,開始影響人們的政治生活、社會價值觀。一方面,無論是社會組織還是公眾,都對大眾媒介產生了高度依賴;另一方面,大眾媒介的影響力與日俱增,日益滲透到社會組織和社會生活的各個領域。媒介之所以能夠改變世界,是因為它能夠改變我們對世界的認知途徑和體驗方式,改變我們的思維方式。盡管新媒體和數字平臺加快了獲取信息的速度,但可靠的獨立新聞,尤其是調查性新聞,對民主生活至關重要。普通民眾需要有組織的、可信的、經過驗證的和背景化的信息,才能在政治、文化和社會舞臺上做出合理的決定。所以傳統媒體并不應該退出歷史的舞臺,而應該順應時代進行變革。
從媒體的內容上看,智能手機普及、社交媒體發達,人人都是記者,手機便是媒體,新聞報道、信息發布已經不再是媒體人的專利了。從媒體的產出品來看,媒體的新聞報道、評論因為強調原創與深度,所以數量有限,很容易淹沒在互聯網上的海量數據中。媒體如何代表輿論、主導輿論、影響輿論面臨挑戰。新媒體的出現,已經開始對傳統媒體的輿論工具作用產生抗衡。在這種大背景下,兼容并包的“融媒體”的出現就成為必然。“融媒體”首先不是一個實體媒體,而是一個理念。這個理念把傳統媒體與新媒體的優勢發揮到極致,使單一媒體的競爭力變為多媒體共同的競爭力,融媒體帶來的最重要的一個結果即“媒介之間的邊界由清晰變得模糊”。因此,“打通”是融媒體時代模式創新的關鍵。由于各個省、市、地區的資源不一致,優勢不一致,所以很難有一種形式可以適用于各個地區的傳統媒體向融媒體轉變。傳統媒體不管如何“打通”,各個媒介之間的邊界變的如何模糊,但是由于其前身(傳統媒體)的本質沒有變,所以依然需要找準自己的位置,結合自己的特點,才能迎來一個新的發展契機。
融媒體雖然融合了多種媒體的優勢,但是其自身的特點又決定了運作方式,這些傳統媒體或多或少都肩負著協調社會關系、傳承文化、提供娛樂、教育市民大眾、傳遞信息、引導群眾價值觀的功能。既要客觀報道新聞信息,促進新聞信息真實、準確、全面、客觀傳播,又要引導大眾正確樹立道德觀、人生觀、金錢觀。在認清這樣重要的社會責任下,“融媒體”不應該浪費時間在做不到的地方,而應該花費更大精力在長處。當無法在時間和話題上獲得優勢時,就要利用更加權威,獨具采訪權和資源多的優勢,制作權威、獨到、深度的文章來打敗其他新媒體。應該在新聞發布流程上尋求變革,在準度與速度之間找到平衡。同時也要在海量的信息中篩選、甄別信息的真實性與準確性,樹立品牌,保持核心競爭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