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省紅河州建水縣新聞編輯部,云南 紅河 654399)
習近平總書記在扶貧開發工作會議上強調,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是中國共產黨對全國人民的莊嚴承諾。扶貧開發是全黨社會的共同責任,要動員和凝結全社會力量共同參與。在這場脫貧攻堅戰中,新聞媒體要發揮自身的獨特優勢、敢于擔當,為百姓代言、為百姓謀福祉,爭做精準扶貧的“宣傳員、代言人、監督員”,促進精準扶貧預期實現。
為黨在扶貧攻堅工作中的方針政策落地落實落到位。作為縣級基層新聞工作者,要秉持新聞工作者的宗旨,堅持“三貼近”,認真細致地講好精準扶貧工作中黨的方針政策,基層黨委政府在貫徹落實中采取的舉措、好的經驗和做法,起到積極的思想引導作用,引導社會廣泛力量參與脫貧攻堅工作,讓廣大貧困群眾增強脫貧的信心與決心。近年來,《建水》在一、二、三版設置“聚焦精準扶貧” “扶貧攻堅進行時”“精準扶貧消除貧困”等欄目,深入基層采訪報道了《堅持脫貧攻堅總攬全局打好打贏脫貧攻堅戰》《五個行動助推脫貧攻堅》《縣委扶貧開發領導小組對精準脫貧提出新要求》《建水縣健康扶貧助力脫貧攻堅》《曲江鎮脫貧攻堅向縱深推進》《心系扶貧情灑彝村》《用好組合拳打贏脫貧攻堅戰》《精準扶貧托起致富夢》《搬得出穩得住能致富——曲江鎮侯家箐新村見聞》等320余篇報道,實時解讀黨委政府精準扶貧工作中的政策、報道脫貧攻堅工作的進程,通過新聞報道,促進黨的扶貧方針政策落地落實落到位,贏得了廣大讀者的一致好評。同時鼓勵基層干部以實干為準則,確保質量、高效、精準開展工作。扶貧扶志扶智,新聞工作者首先要對準這些觀念和心態定點滴灌、靶向治療。
助力“三農”服務,為培植支柱產業牽線搭橋。精準扶貧功在長遠,急在當下,貧困村、貧困戶之所以貧困,有資源稟賦不足、交通閉塞、生產方式落后、科技種管含量低、個人致富愿望不強、家庭變故、因病因教致貧等多種原因。要想讓他們走向致富的道路,需要立足長遠、因戶施策、久久為功。在幫扶貧困戶解決眼前的困難的同時,如何解決長遠問題,讓貧困戶徹底脫貧,新聞工作者要發揮聯系廣泛的優勢,為貧困戶尋找長遠的脫貧路子牽線搭橋,推動脫貧攻堅由“輸血型”向“造血型”轉變。產業扶貧可以幫助貧困地區解決生存與發展的問題,使貧困人群由“輸血型”向“造血型”轉變,發展產業時,要把當地的資源優勢與新型農業技術成功嫁接,媒體記者要充分應用聯系廣泛的獨特優勢,在產業與技術對接上發揮橋梁紐帶作用,促成科研院校與農村發展產業聯手合作。近年來,建水縣在高原特色農業產業發展上與云南農業大學合作推廣脫毒馬鈴薯種植,與全國知名柑橘、葡萄、石榴等科研機構合作,形成了萬畝規模化、標準化的柑橘、葡萄、石榴產業示范園,取得了成功經驗,建水縣新聞編輯部在《建水》刊載了《一棵柑橘樹致富一方人》《情系紅土敢拓荒發展產業拔窮根》《找準發展路貧地生金銀》《一個產業園幫助脫貧200人》《盤江鄉依托柑橘產業打贏脫貧攻堅戰紀實》《四角山下站貧窮——普雄鄉打造特色扶貧產業紀實》等文章。同時加大農業產業和新培植產業的宣傳,營造輿論,特別是在農產品出現滯銷時,要加大宣傳,利用新媒體播報農產品信息,為滯銷農產品尋找出路,充分發揮新媒體助力精準扶貧的作用。“建水古城”微信公眾號,具有傳播力、服務力、互動力等新興媒體優勢,其信息發布、對外宣傳、網絡問政、便民服務等功能,對宣傳推介建水起到了積極的作用,成為脫貧攻堅借力互聯網時代實現趕超跨越發展的生動注腳。
為精準扶貧保駕護航。新聞與生俱來的功能便是對社會的監督,新聞輿論監督是新聞媒體的權利,也是新聞媒體的職責。在脫貧攻堅工作中,新聞工作者要起到認真負責的監督作用,不讓人情凌駕于責任之上,必須加強扶貧開發攻堅工作、實施項目的監督執紀問責的報道,為打贏扶貧開發攻堅戰保駕護航。新聞工作者要堅持實事求是的原則,對扶貧工作深入了解,時刻追蹤工作進度,確保精準扶貧工作落地落實落到位。大力宣傳脫貧攻堅工作中做得好的人和事跡,營造風清氣正良好氛圍。利用新聞報道來創新監督方式,從而壓實相關工作人員在扶貧攻堅工作各個環節的責任。這就要求新聞工作者一定要多深入農村,多到貧困地區去,多聽群眾的意見,多了解貧困戶的心聲,及時掌握第一手資料,帶著深厚感情做好扶貧開發宣傳及扶貧資金、項目推進落實情況的監督報道,把扶貧開發工作抓緊抓實抓到位,讓貧困地區群眾得到真實惠,推進扶貧工作扶真貧、真扶貧,確保貧困地區、貧困群眾及各族人民如期同步實現全面小康,這是新時期一個新聞媒體工作者該擔當的責任。
綜上所述,作為一名基層新聞記者,要堅持新聞“三貼近”宗旨,圍繞中心,服務大局,緊跟時代的步伐,多深入基層,多到群眾中去,心系群眾,為民所謀,參與社會建設,不缺位,及時采寫反映時代建設有血有肉的鮮活新聞報道,是新時期新聞媒體工作者應有的社會責任擔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