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丘學院,河南 商丘 476000)
當今是互聯網時代,但是對于互聯網時代和藝術傳播偏向這樣的核心詞語進行定義,從一定意義上來說,對這兩個關鍵詞語進行相對意義上的界定,只是在某種程度上為自身在使用的過程中提供一種可協商的定義而已。互聯網技術和智能技術的深入發展,使社會各個層面都出現了翻天覆地的變化,在藝術傳播領域也不例外,它也有了更為深遠的深遠影響,其藝術傳播偏向特征也十分顯著。
通常意義上所稱之為的互聯網時代,主要指的是以國際互聯網為中心所建立起來的與之相對應的傳播網絡。互聯網時代對人們的生活各個方面都產生十分深刻的影響,特別是在人們的政治、經濟和文化生活領域,其影響力越來越大,在一定意義上來說,互聯網已經深刻地影響了人們的生活和思想領域。針對藝術傳播偏向而言,我們所論述的課題:互聯網時代的藝術傳播偏向,也就是突出地強化了某種意義上的藝術偏移或者偏向,當然,對于互聯網這樣一個媒介方式的改變,它所涉及的內容十分廣泛,它使藝術傳播出現了很大的偏向,不能僅僅從一個方面去看,而要把這樣一種現代傳播媒介的特定性作用放到整個人類歷史長河中去看,并有針對性結合特定的歷史時代相對應的物質和文化精神狀況所起的綜合制約作用,這樣才能充分理解互聯網時代的傳播媒介所呈現出的偏向。
在特定的歷史條件下,與之相應的物質和文化精神狀況綜合作用,使傳播媒介有了特定的傳播偏向,這樣就會在最大程度上有效釋放出自身所具備的更具特色的傳播能量。而這方面內容,對藝術領域性質是同樣的,畢竟每一種藝術媒介都可以有自身獨特的審美和藝術表現力。在全新的時代背景下,不得不說互聯網這種藝術傳播媒介在藝術領域正處于主導地位,這使其藝術傳播的偏向所呈現出的社會影響力也占據了主流。這也可以充分說明,當代藝術伴隨著互聯網時代的到來以及傳播媒介的變化,而出現了與之相對應的傳播偏向。針對這種互聯網時代背景下的藝術傳播偏向進行相應的解讀和評論,肯定會存在很大的爭議,并呈現出眾說紛紜的狀態。
以互聯網時代藝術傳播的偏向為中心,人們在藝術欣賞過程中在大體上有三種形式的藝術傳播偏向,并且這種藝術傳播偏向呈現出越來越顯著的特征。
很多藝術形式本身是生長在互聯網上面的,它在其他的媒介方式上無法成活和存在,也就是說它嚴重的偏向于互聯網,通過互聯網的作用,使信息得以發送,在發送者和新技術之間實現即時雙向的互動,在廣泛的網絡環境中生成自身的公共影響力,這樣能夠在最大程度上有效聚攏網絡人氣,而這也就是我們所稱之為的網絡原創文學、網絡原創音樂以及原創繪畫等一系列相關形式,這樣多種類型的藝術形式在最大程度上有效依賴互聯網,并且切實有效地結合網民的個人創造力,而在網絡環境中創造出遠遠超過傳統意義上的媒介所呈現出更強勁的社會影響力,它明確地偏向于互聯網,在網上生長并且傳播,同時也在網上進行欣賞和評論,與其他的傳統意義上的紙質媒介、電子媒介等比較僵化保守的方式進行對比,它進一步突破了時間和空間的限制,在全新的互聯網時代背景下,網絡型藝術對于我們的生活各個方面都有了至關重要的直接影響,從某種程度上來講,它已經成為全新的創作母體和藝術傳播的發源地。
在具體的藝術傳播過程中,還有種類多樣的傳統藝術門類,例如,電影和電視等相關的藝術,他們的藝術創作、生產和營銷,以及鑒賞及評論等一系列相關環節,其實本身并不單單在互聯網上,甚至有的時候與互聯網沒有任何關聯,但是在源頭上,因為其創作、生產、營銷和評論等一系列相關環節,在更大程度上依賴互聯網的影響力,充分利用互聯網的作用才能使自身得到更大意義上的傳播,使其影響力有效增強,通過互聯網的推動和有效作用,他們就可以在某種程度上形成了比較特殊的公眾影響力和輿論統治力,而這種絕對意義上的影響力,在一定意義上可能遠遠超過網絡的原創藝術,在有利的條件下,甚至會成為全社會和全民所共同關注的一起公共事件,這樣的藝術傳播形式,其本身不屬于互聯網,但卻嚴重的偏向于互聯網,在最大程度上有效利用互聯網營銷這個技術、平臺,使自身的影響力和統治力都有了空前意義上的增加,藝術品也呈現出了更多層面的藝術性,形成了雙向互動,從某種程度上來說,可能由于投資人的變化,整個創作的動機、意圖也出現了相對應的轉向,他們更多是為了迎合網民的娛樂需求,而并不是追求深度化的文化影響力和藝術感召力。在傳統意義上比較有思想深度和情感溫度的作品,通常情況下會通過這樣的藝術傳播轉向,出現了扁平化的特征,變得十分淺薄,缺失了該有的深度和力度。
第三種比較顯著的藝術傳播偏向,相較于上面所述的前兩種藝術傳播現象形態而言,它不像他們成為這個時代的藝術引領者和寵兒,它與互聯網始終保持著一個特定的距離,在自身的領域內有針對性地結合傳統意義上的美學原理去進行相應的創作,所呈現出的藝術內涵和影響力具備著更獨特的審美內涵,也有著自身的與時代格格不入的特征,他們對這種藝術傳播偏向,更傾向于疏離網絡傳播,所以被稱之為疏網型藝術,這種遠離互聯網的藝術,包含個人創作的文字,音樂或者繪畫等相關的藝術,通常意義上也被稱之為高雅藝術,這類藝術也有有針對性地依靠團隊協作所共同創作出的電影、戲劇、舞蹈以及音樂等相關的形式,他們更多是按照傳統的規則和審美標準去進行創作,而并不是僅僅依靠網絡上的標準和創作形式去進行藝術化的創作,在創作和欣賞方面也往往與網民的趣味有所疏離,這樣就導致他們無法真正意義上產生出特別轟動的社會影響力,而這類藝術更傾向于傳統的媒介,而疏離互聯網媒介,特別是機械印刷媒介等成為其藝術傳播的主要陣地,至今仍然利用傳統媒介去生產、創作、營銷,這類作品按照傳統的美學法則來生產、創作,并呈現出戲劇性、類型性、平面型、身體性等特點。從某種程度上來說,這種藝術偏網對藝術理論形成新的挑戰,值得我們在藝術的探索和追尋過程中進一步加以有效探究。
這種互聯網時代的藝術傳播偏向,使藝術欣賞的觀眾出現了比較顯著的分眾化現象,同時也進一步導致分眾各賞,也就是分賞局面的常態化。在網絡型和倚網型藝術大行其道的時代背景下,藝術受眾更傾向于低齡化、淺薄化的趨向,這對于藝術學理論和學科建設來說,是一個比較大的挑戰。針對這樣的情況,我們要在藝術欣賞的過程中著重針對藝術理論、藝術史、藝術批評及中外比較藝術等一系列相關方面,用藝術化的視野去深入細致地分析和探究藝術傳播偏向的新問題,并從根本上為社會各界和受眾提供比較成熟和理性的思維成果。
與此同時,要進一步開創和拓展網生代觀眾這一新領域,在最大程度上有效提升公民的藝術素養,使他們能夠養成欣賞高雅藝術的習慣,并有針對性地結合互聯網這一全新媒介特征,進行與之相對應的網絡藝術評論。
綜上所述,在全新的互聯網時代背景下,針對藝術傳播偏向進行有針對性地把握和進行深入細致的探究,對于我們欣賞藝術,有效辨別藝術的影響力,有著至關重要的指導作用。從根本上來講,網絡型技術和依網型藝術因為網絡的推進和發展,而呈現出更加旺盛的生命力,有更強的社會影響力,針對疏網型藝術要進行有效干預,與時俱進,使自身的影響力有效提升。同時網絡型和倚網型藝術自身也要進行反思,有效推進各類藝術形式向著更為健康有序的方向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