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海生
(江蘇省水利廳,江蘇南京210029)
江蘇位于長江尾閭、黃海之濱,長江干流江蘇段自西向東橫貫全境,流經南京、揚州、鎮江、泰州、常州、無錫、蘇州、南通等8市,總長432.5km,流域面積4.83萬km2,耕地面積約160.47萬hm2,人口5000多萬人。江蘇長江段水量豐沛,是南水北調東線工程的水源地,是長江黃金水道水上運輸大動脈的組成部分,也是長江三角洲重要的濕地生態功能區。
多年來,江蘇省依托長江豐富的資源優勢和良好的區位優勢,大力實施沿江開發戰略,沿江8市以全省50%左右的人口和國土面積,創造了全省80%的國內生產總值和76%的財政收入,是江蘇經濟社會發展重要的增長極和基礎保障。
江蘇沿江地區經濟社會發展取得的成就,離不開長江流域水利工作的基礎支撐和保障。隨著長江經濟帶發展戰略全面實施,要充分發揮水資源這一重要生態要素,以更大力度推進長江生態保護,全力打造長江生命通道、生態廊道和黃金水道,為實現“兩聚一高”奮斗目標、建設“強富美高”新江蘇提供重要保障。
江蘇境內長江堤防既受上游洪水威脅,又受下游海潮頂托,特別是風暴潮影響,作為沿江兩岸泄洪排澇的主要通道,防災減災任務十分繁重,迫切需要通過堤防建設、河勢整治、區域水系治理等綜合措施,進一步鞏固或提升長江防洪保安標準和能力。
經過多年建設,江蘇境內1548km江洲堤防基本達到了50年一遇的防洪標準,防洪保安能力明顯提高。但隨著全球變暖,極端氣候事件呈加劇趨勢,突發性、災害性天氣明顯增多。近年來,江蘇段長江干流崩岸時有發生,威脅主江堤防洪安全。特別是2016年汛期,長江持續大流量、高水位,暴露出長江防洪除澇減災能力不足。鞏固長江堤防,必須加快推進長江堤防防洪能力提升工程,完成老海壩節點綜合整治工程、鎮揚河段三期工程,實施長江南京河段八卦洲汊道河段整治,統籌推進揚中河段二期、澄通河段、長江口綜合整治工程,著力夯實長江防洪保安大動脈。
近幾年,長江部分河段河勢進入了活躍演變期,一些河床和岸線處于沖淤不定狀態,八卦洲左汊、和暢洲右汊等重要支汊在緩慢萎縮,特別是上游來水含沙量大幅度下降,導致江蘇省長江局部河勢和岸線不穩。維護長江河勢穩定,關系長江航運和沿線地區經濟社會發展,是江蘇段治理最為緊迫的任務。一方面要建立河道監測管理系統,認真分析河床演變規律,動態掌握河床演變趨勢;另一方面及早采取工程措施,對河勢變化較大的河段進行全面治理,因勢利導進行整治,保障水運優勢充分發揮,為沿江開發和12.5m深水航道通達南京提供安全保障。
長江既是江蘇沿江發展的黃金水道,又是人民安居樂業的生命通道。隨著沿江經濟社會的發展,城鎮化建設的加速以及工業園區等新型區域經濟實體的興起,考慮到以水定城、以水定需,無論是從區域人口規模還是經濟整體水平來看,原先的防洪排澇標準已不能滿足城鎮化后新的經濟綜合體的需要。保障流域防洪安全,有必要加大入江河流的治理,鞏固和恢復調蓄水域,提高區域骨干河道引排能力;加快病險閘站除險加固及水庫擴容改造工程建設,建立庫、閘、站維護更新良性循環機制。同時,加強沿江城市防洪排澇能力建設,引導建立與城鎮規模、功能和地位相適應的現代城鎮水利工程體系。
近年來,隨著江蘇沿江地區工業化、城鎮化的快速推進,長江江蘇段在保障發展中出現了一些不協調、不可持續的問題,主要是長江入河污染物排放量增加,超過其納污總量;優質水源不斷減少,部分水源地尚未完成達標建設任務;岸線利用不盡合理,存在違法亂建現象;長江水域非法采砂尚未得到全面遏制。保護好長江經濟帶,要以黨的十九大精神為指引,以河長制為抓手,貫徹落實國家長江經濟帶發展戰略和《江蘇省生態河湖行動計劃》,踐行綠色發展理念,抓好水資源保護和利用,開展水生態修復和治理,為長江經濟帶建設提供良好的生態資源空間。
要全面強化水功能區監督管理,嚴格按水功能區納污能力和限制排污總量意見審批入河排污口,對于進入長江的排污口嚴格審查、提高標準。積極開展長江入河排污口專項檢查,嚴格治理工業污染,加快淘汰落后產能,清理違法違規產能,倒逼產業轉型升級。要全面實施飲用水安全保障,加快推進長江干流上的城市集中式飲用水源地達標建設,會同環保、住建部門開展集中式飲用水源地達標建設專項督查,并圍繞水源地安全,開展長江取排水口布局優化和集中整治。要全面推進節水型社會建設,積極探索長江沿線豐水地區節水減排工作,研究節水獎勵政策措施,加快國家節水型社會達標縣和省級節水型社會示范區的創建。
要認真落實岸線保護規劃,扎實推進長江岸線專項整治,加強岸線資源統一管理,嚴肅查處亂占濫用、占而不用等違法違規行為,建立岸線資源有償使用和有效退出制度。要規范岸線利用各類開發,完善水行政審批手續,嚴禁不符規劃項目建設,嚴禁新建危化品碼頭。要嚴厲打擊非法圍墾、非法采砂、非法取水、違法設障等各類水事違法行為。要加強長江岸線資源管理信息系統建設,開展長江遙感監測,實施岸線利用動態監控,確保岸線利用科學有序、生態高效。要加大監管力度,探索沿江建設項目“建設單位自律監管、管理單位日常監管、水行政部門專項檢查、執法隊伍專項執法、第三方委托監管評價、社會輿論和群眾監督”的管理模式。
要大力實施河湖水系連通工程建設,推進河湖水生態修復與治理,繼續加強太湖水環境綜合治理,推進沿江城市退田退漁還湖,建設城市活水清水工程,提高水資源和水環境承載能力,改善城鄉水環境。要扎實推進國家級、省級水生態文明城市建設試點,積極開展“水美鄉村”“美麗庫區、幸福家園”水利風景區等不同層面的水生態文明創建,構建覆蓋城鄉的水生態文明建設體系。要加強水土流失治理,劃定水土流失重點預防區和重點治理區,以生態型、清潔型小流域為重點,加強水土流失綜合治理,落實建設項目水土保持“三同時”制度,健全水土流失綜合防治體系。
在長江經濟帶發展的戰略定位上,中央明確提出了“共抓大保護、不搞大開發”的指導思想。習近平總書記多次強調,必須走生態優先、綠色發展之路,使綠水青山產生巨大的生態效益、經濟效益、社會效益。
圍繞長江經濟帶發展戰略,江蘇省委省政府提出建設揚子江城市群發展思路。揚子江城市群涵蓋江蘇南京、無錫、常州、蘇州、南通、揚州、鎮江、泰州沿江8市,是中國經濟發展基礎最好、綜合競爭力最強的地區之一,也是江蘇經濟發展的重心所在,更是長江經濟帶建設的重要陣地。揚子江城市群因江而生、因江而興,在新一輪發展中,需要更加注重對長江母親河的保護和管理。
全面推行河長制,是落實綠色發展理念、推進生態文明建設的內在要求,是解開“九龍治水”癥結,凝聚治水合力的重大突破,是解決我國復雜水問題、維護河湖健康生命的有效舉措,是完善水治理體系、保障國家水安全的制度創新。以落實河長制為要求,加快完善揚子江城市群左右岸市、縣、鄉、村各級河長組織體系,健全以黨政領導負責制為核心的責任體系,明確各級河長職責,全面落實河長任務,圍繞水資源的保護、河道岸線管理、水污染防治、水環境治理、水生態修復等重點,深化長江管理與保護工作,努力構建責任明確、協調有序、監管有力、保護有效的管控長效機制,為長江可持續發展提供有力保障。
建立由揚子江流域相關地區、相關部門負責人參加的協商議事決策平臺,研究確定流域可持續發展戰略,統籌協調流域綜合規劃、綜合治理計劃,流域開發、利用和保護的重大政策和治理目標,及時協調解決影響流域綜合管理的重大問題。對流域重點城市和區域明確經濟發展和環境功能定位,上下游、左右岸制定統一的污染物排放標準和環保準入制度。
水是維持生態系統、人類生存和經濟社會發展的基礎性資源。自古以來,人們逐水而居,水與城市相依相存。縱觀城市化發展進程,臨江靠海的城市不僅能夠更好地滿足城市工業和生活用水,水上交通也帶來了巨大的區位優勢,由此獲得了極大的發展機遇。得天獨厚的地理條件,造就了揚子江城市群在江蘇省經濟發展中的重心地位,2016年該區域GDP超過6萬億元,人均突破11萬元。然而經濟的高速發展也給水資源可持續利用帶來壓力,比如地表水污染加劇,入江廢水排放量較大,沿江城市水源地存在風險隱患等。這些水資源瓶頸根本源于工業生產較為粗放、人口過于集中、節水意識淡薄等。
建設揚子江城市群,要堅持人與自然和諧相處,充分認識并順應水資源賦存的不均衡性,按照水資源條件統籌經濟社會發展布局。要全面落實揚子江流域水資源保護措施,以最嚴格水資源管理制度為紅線,以建設節水型社會為抓手,督促揚子江城市群各級黨委政府在謀劃建設中充分考慮長江的資源環境承載能力,合理確定區域經濟規模、城鎮布局,大力調整農業生產結構,積極轉變經濟發展方式,提升產業發展層次和水平,著力打造長江經濟帶示范性綠色城市群。
習近平總書記在論述生態保護和經濟發展的辯證關系時強調,生態資源、自然資本都是參與財富生產的重要要素,在生產過程中,不僅應該對其進行保護與補償,還應該將其作為財富的重要來源。水既是自然資源,又是經濟資源;既是生態要素,又是生產要素,在為經濟社會發展提供保障的同時,也應該成為社會財富積累的重要來源。特別是在黨的十八屆三中全會上,提出了健全自然資源資產產權制度的重要決策。自然資源產權制度改革是讓自然資源成為經濟增長要素,并進入市場調節的一項具有革命性的改革。沿江地區河道縱橫、水網密布,水資源豐富、生態環境良好,要充分認識到水資源是重要的生態要素和生產要素,是拉動經濟發展的優勢和競爭力所在。通過積極引入市場機制,充分發掘水資源的生態優勢,科學謀劃綠色發展新模式,大力發展寶應蓮藕種植、興化千垛菜花、泰州濕地風光等具有區域特點和品牌的旅游經濟、生態農業、有機水產養殖等,努力將水生態優勢轉變為經濟優勢,助推經濟社會的加快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