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央人民廣播電臺,福建 廈門 361009)
導師制原指教師指導學生責任制,最初是高等院校和科研機構教授學生的一種制度,后在媒體等其他領域逐步推廣。傳媒業中的導師由資深媒體人擔任,他們幫助新人快速熟悉工作、開發技能,解答新手在工作中遇到的問題。導師制在媒體機構人才培養、業務傳承中的重要性正日趨顯現,尤其對對臺閩南話廣播而言,很多工作方法有別于普通話新聞實踐,需要在實踐中摸索。有了導師指導,閩南話廣播新手可以迅速步入正軌,逐步確立職業規劃,與此同時,導師的自身素質也將不斷提升,對臺閩南話廣播也將永續薪傳。
1954年,央廣對臺灣閩南話廣播開播。64年來,對臺閩南話廣播歷經三代人、近60位廣播人薪火傳承,盡管從未建立嚴格意義上的導師制,但從成立至今,對臺閩南話廣播的傳幫帶工作一直有序開展,老同志的授業傳統始終得以繼承。這其中應特別提及一位貢獻諸多的老同志——林萬成。
林萬成初到閩南話組時,先跟從前輩老師學習閩南話拼音。習得拼音后,開始跟班,接觸閩南話廣播稿件,和老師對稿。老師通過對稿教會新人如何將普通話稿件“轉譯”為閩南話播音稿,這是一種有效的閩南話廣播業務培養。之后,才能走進錄音間,先是播報簡明新聞,再是專稿——這一從字典到話筒的新人培訓過程近四個月。
初上崗以后,林萬成迎來了對其職業生涯影響至深的準導師蘇新。蘇新是對臺灣廣播的創始人之一,歷任閩南話組、新聞組組長。退休后的蘇新,擔任閩南話組語言顧問,閩南話組曾一度派出幾位年輕后輩跟隨其學習閩南話,后僅林萬成一人堅持下來。在幾年的師從時間里,蘇新與林萬成超越了老帶新的一般互動,在口傳心授過程中建立了深厚的準師徒關系,初具閩南話廣播導師制的雛形。
十多年后,已是臺港澳中心方言部主任、閩南話主任播音員的林萬成,開始教授閩南話組的新成員,傳習方式從初始的有問才答逐漸發展為有計劃地言傳身教,教學雙方的關系從師生慢慢向師徒靠攏,至此,對臺閩南話廣播傳承形成準導師制。
傳幫帶傳統曾在媒體行業蔚然成風,但如今這種好作風正一點點失去。究其原因,一是目前媒體多采用績效考核機制,部分媒體人受利益誘導,不愿勞心勞力義務助人;二是隨著一批資深媒體人陸續退休,傳幫帶出現斷層;三是媒體廣泛借助網絡開展工作,傳統面對面指導方式日漸消失;四是年輕媒體人缺乏勤學苦問的進取精神,疏于向前輩請教學習。對臺閩南話廣播六十余年的傳幫帶如今同樣面臨上述諸方面挑戰,因此,應推廣建立導師制,用制度呵護和推動傳幫帶延續。
林萬成表示,原有傳幫帶或師生傳習存在兩個問題:一是老師將自己畢生心得和盤托出的主動性受限,二是傳統老帶新多按套路展開,鮮有老師會和學生探討新觀點乃至進行分歧論辯。而導師不同于原有的指定老師,師徒二人在情投意合基礎上形成一種類似契約關系,導師多了一份約束和責任,將自己的職業經驗、生活閱歷傾其所有地相傳。
傳統的業務培訓多為點對面,所講內容基本是共性問題,針對性差。而導師制將導師與徒弟結成對子,導師根據徒弟的學習水平、對專業知識的熟知程度量身定做培養計劃,實現點對點輔導。林萬成表示,制度建立后,導師將會更關注徒弟的點滴業務精進,以此檢視師傳方案是否有效進而適時調整。
導師對徒弟的傳幫帶,也是一個自我提高的過程。此外,導師業務技能純熟、實操經驗豐富,而徒弟知識水平較高、創新意識較強,師徒互動的過程可成為探討切磋的過程,在雙向溝通中更新觀念、創新方法,實現以老帶新和以新促老相結合。
導師制中聘任的導師,除了技術過硬、資歷深厚,更重要的是職業道德高尚、富有奉獻精神,他們在師徒互動中身體力行做榜樣,引領徒弟養成嚴謹求真、吃苦耐勞的工作作風和兢兢業業、奮斗終生的敬業精神。
如前所述,閩南話與普通話之間存在“轉譯”問題,自成體系。閩南話廣播的這一特殊之處,除了要求編播人員經常深入方言區汲取鮮活的語言,更需要導師悉心的語言關照,隨時糾正錯誤,提高說話的文采,保證方言的純正。
優良的傳統、輩出的人才,是對臺閩南話廣播不斷前進的動力,而這兩方面都離不開代代閩南話廣播人的繼承與發揚。導師制將為閩南話廣播的隊伍建設和事業發展開辟了一個和諧的人際環境,確保對臺閩南話廣播常干常新、永無止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