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 茜
(武漢大學中南醫院,湖北 武漢 430071)
奧林匹克運動發展的歷史從某種角度可以說就是電視媒體乃至傳播媒體的發展史。由于當時科技水平的束縛,奧運會比賽的信息一開始只能通過報刊、廣播等媒介來傳播的,到比賽現場觀看的觀眾更是寥寥可數。大眾對于奧林匹克運動的渴望是隨著他們對體育賽事信息了解的增多而變得愈加強烈的。1932年的洛杉磯奧運會,美國廣播公司第一次使用了電視信號報道奧運會,這一舉動牽動了國際奧委會敏感的神經,也初次展露了電視轉播體育賽事廣闊的發展前景。
1936年的柏林奧運會,閉路電視首次運用到電視轉播中,有16萬名觀眾觀看了比賽的電視轉播,而電視轉播覆蓋的地區只有距柏林市中心15公里之內的一些特定比賽場所。1964年東京奧運會,由于衛星轉播技術的發展,實現了真正意義上的全球直播。到了1984年,全球獲得奧運會電視轉播權的國家有156個。全球奧運會收視觀眾人次也由最初的16萬余人次而呈爆炸式增長,到2004年雅典奧運會時已經達到了400億人次左右。與傳統傳播媒介的報紙、廣播相比,電視直播或轉播擁有豐富多彩的各種視聽符號,并且以直觀具體的圖像、聲音、文字作用于受眾的五官,當奧運比賽的具體狀況直觀地展現在電視機前的受眾面前時,受眾猶如在現場觀看比賽一般,同時從視覺上、聽覺上和心理上獲得觀賽體驗。所以當電視媒體突破了報刊文字傳播和廣播聲音傳播的形式,將立體的畫面展現在大眾面前時,其強烈的直觀形象和強大的藝術感染力,給觀眾帶來了身臨其境的感覺。隨著電視傳播技術的發展,目前體育比賽電視錄播已經被淘汰,取而代之的是電視實況轉播。通過對比賽現場全方位、多角度、立體化的現場直播,將最完整的畫面呈現在觀眾面前,其時效性和即時性可以說已經被發揮到了極致,這就使得觀眾即使不看其他傳媒形式的賽事新聞報道,依然能夠最快地了解賽事最新的動態,并且也使得電視機前觀眾和體育新聞報道從業者在獲取比賽信息的時間上幾乎沒有差別。
電視媒體對奧運會的轉播對現代奧林匹克運動近百年的發展起到了至關重要的作用,并曾經兩次拯救了奧運會的舉辦。國際奧委會主要選擇電視媒體進行賽事傳播,不僅是看到電視媒體在宣傳體育運動方面具有的無比優越性,更重要的是,電視媒體直播每屆奧運會都會為國際奧委會帶來不菲的經濟收益,這筆收入早已經成為國際奧委會宣傳和發展奧林匹克運動的重要資金來源。
2002年韓日世界杯期間,中央電視臺體育頻道創立了一檔全新的世界杯大型綜合直播節目——《我愛世界杯》。該節目自2002年創立至今,在每個世界杯年都會整合頻道內部資源,為廣大足球愛好者提供世界杯足球比賽的相關資訊。最早參與這一檔節目的主持人是著名體育節目主持人張斌和沈冰,而這一男女組合主持的形式一直保留至今。節目時長大約為兩個小時,包括賽事回顧、賽事前瞻、球迷互動等多個環節。每一個環節都有各自的特色,同時因為節目歷經了四屆世界杯的直播,積累了不少經驗,節目制作愈發成熟,節目形式和內容也日漸受到觀眾的喜愛。
但是對于世界杯大型綜合直播節目來說,這種類型的節目并沒有相對固定的制作團隊,節目組建也較晚,時至今日僅積累了四屆世界杯的直播經驗,所以對于這樣一個團隊人員流動性大,而觀眾關注度又高的綜合性節目來說,其所面臨的壓力也是空前的。因為自2002年中央電視臺與國際足聯簽訂世界杯轉播合同以來,中央電視臺一直是國際足球聯合會在中國大陸地區唯一合法的世界杯賽事轉播方。因此,《我愛世界杯》這樣的一檔世界杯大型綜合直播節目也因為其獨家性,會有較高的收視率,但是如何將手中這一珍貴的資源精雕細琢地進行加工制作,充分發揮其影響力,就成為了該節目組需要認真考慮的問題。如果這一節目在電視傳播藝術方面充分展示其自身特點,那么該節目的影響力也將大大提升,也會有越來越多的人喜歡通過觀看電視來了解四年一屆的世界杯足球比賽。
在某些環節中,《我愛世界杯》節目組會利用高清數字電視的數據傳輸技術,對前一個比賽日的精彩比賽畫面或是爭議畫面進行技術回放,同時邀請知名體育評論員或是知名的足球專家進行相應的分析評論。
在對精彩比賽畫面進行講解分析時,該節目組可以利用模擬戰術板這一高清數字技術,在電視畫面中模擬畫出相應的標識,同時邀請有足球運動職業經歷的知名教練員或運動員作為體育評論員,如前國腳徐陽、宮磊,知名體育人張璐等人,在畫面播放的同時,現場對比賽過程進行即興評述。將新聞報道與足球知識的普及相結合,這樣既滿足了資深體育迷對于最新信息的了解,又滿足了零基礎的“偽球迷”入門掌握基本足球知識的愿望。
與此同時,賽事回放部分不應只單純是比賽的畫面本身,還可以把知名體育媒體人在社交媒體上的相關評論與畫面相結合,制作相應的字幕,使畫面更具有與觀眾互動的感覺。必要時,還可以利用彈幕技術,將網友們在社交媒體上發表的評論利用這一技術呈現在電視畫面中。
《我愛世界杯》節目打破了傳統的電視藝術表現形式,通過虛擬3D技術,模擬出兩支參賽隊的主要隊員。如在2014年巴西世界杯足球賽決賽中,分別將阿根廷隊的梅西和德國隊的托馬斯·穆勒根據1∶1的真人比例在電視畫面中模擬呈現。這一模擬呈現的運動員并不是站立不動的“蠟像”,而是通過虛擬3D技術,根據事先編排好的程序,使其模擬在運動場上的動作。這一電視藝術的運用,拉近了普通體育迷與體育明星之間的距離,就好像普通的游客走進杜莎夫人蠟像館,零距離和名人的蠟像合影一樣。
另一個新技術的重大的革新在于,利用裸眼3D技術,在液晶電視上呈現出兩支參賽隊的球員信息,將每一名運動員都通過裸眼3D的技術呈現在液晶電視上的模擬足球場中。通過“入場”“進入陣容”“跑動”等按鍵發出相應的指令,評論員只需要一支電子觸屏筆即可完成上述操作,還可以通過模擬沙盤給大家講解兩支參賽隊可能會運用的戰術。這一創新性的舉措同樣也滿足了各類收視人群的需求,資深體育迷可以通過這樣一個模擬戰術板了解兩只比賽隊伍的人員安排,而“菜鳥”級的體育迷同樣可以通過這一模擬戰術板更多地了解足球比賽的相關信息。
新的技術手段在該節目中的應用還包括使移動客戶端與大屏幕結合,通過PAD等工具對大屏幕進行操作。如節目中主持人通過手中的PAD,將兩支參賽隊中即將出場的首發隊員名單展現出來,還可以建立超鏈接,當主持人需要選擇其中的某位運動員時,只需要通過手中的PAD遙控操作,便可以通過大屏幕將運動員近期的相關信息展現出來,如進球數、身高、體重、出場次數等。
對于賽事的前瞻,需要分析的內容有很多,包括賽前賽場天氣、運動隊在賽前的正面消息、運動隊在賽前所發生的負面消息、最近的競技水平等,可以嘗試著將虛擬3D技術應用至賽前運動隊陣容預測方面,模擬每名運動員的入場,模擬他們在球場上站位。同時這一技術不應該只局限應用于兩支球隊的運動員身上,還可以推廣至參賽隊的教練員、參賽隊所在國的體育官員,當然還包括比賽的裁判員以及球童等,這些人均可通過虛擬3D技術“邀請”加入節目之中。這一舉措可以增加觀眾對于比賽的了解程度。同時還可以將虛擬3D技術與大屏幕以及具有移動客戶端功能的PAD相結合,主持人和現場嘉賓互動時,可以結合大屏幕上的賽前信息與虛擬3D技術中的虛擬人物進行評論。
最近這次《我愛世界杯》開辟了一個全新的環節——球衣秀。讓觀眾們通過微博和微信等社交網絡平臺進行投票,選擇一件球衣。主持人在投票活動結束后會,根據投票結果選擇穿著相應的球衣出現在節目中。這一全新的環節也讓越來越多的觀眾在短時間內就知道了一位叫劉語熙的主持人。傳統電視媒體與新媒體融合,通過社交網絡上的互動,讓原本處于嚴肅狀態的電視節目變得活潑,同時也有效地解決了電視節目互動性差這一缺陷。
在這一環節中,可通過社交網絡等新媒體平臺吸引更多的觀眾參與其中,例如設立競猜環節,加強節目與受眾的交流互動。通過建立多方合作的方式——節目策劃前期制作方與多方合作,如尋找廣告贊助商,招募現場觀眾等——形成一個多方獲益的運營形式。
與之前三屆世界杯的直播節目《我愛世界杯》相比較而言,2014年巴西世界杯期間該節目在電視傳播藝術的技術手段上有了較為明顯的改變。從利用虛擬3D技術添加虛擬嘉賓到利用裸眼3D技術模擬比賽現場,這些對新技術的充分利用,為觀眾在觀看體育節目時帶來了全新的視聽感受,可以說是體育與電視藝術完美結合的最好表現。同時,在節目環節設計上,該節目一改傳統電視媒體在節目中與受眾互動少的缺陷,利用新媒體與傳統媒體的融合,在社交網絡上開設節目互動平臺,讓更多的人可以參與到節目討論、交流中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