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海軍
(山西省晉城市澤州縣澤州報社,山西 晉城 048000)
在社會主義新時代,面對資訊獲得更加方便快捷,多媒體、自媒體強勢崛起的形勢和挑戰,縣級黨報要耐得住寂寞,砥礪前行,一以貫之地承擔起“無產階級先鋒隊的喉舌,集體的宣傳者、鼓動者和組織者”的責任,而文藝副刊也要堅守本心,積極作為,以高尚的精神和優秀的作品為黨報凝聚更多的讀者。
文化資源是地域歷史文化積淀所形成的資源形式。了解、掌握并深入挖掘地方文化資源是縣級黨報辦好文藝副刊的前提。《澤州新聞》是中共澤州縣委機關報,承擔著溝通縣委與群眾,講好澤州故事的職責。近年來,《澤州新聞》副刊積極致力于境內傳統文化的挖掘和整理。澤州歷史悠久,早在兩萬年前的舊石器晚期就有人類在此定居,是中國人類開發較早的地區之一。幾千年的社會發展,在2023平方公里的澤州大地上形成了厚重的人文歷史,并且沉淀結晶、整合發展成了具有澤州地域特色的當地文化。近年來,文藝副刊通過采訪、約稿等形式,對剪紙、面塑、水席、八音會、打鐵花等非物質文化遺產及其傳承人進行宣傳報道,呼吁并倡導更多的人加入到傳統文化的保護和開發的隊伍中來,努力使其在新時代得以傳承并發揚光大。在做好優秀傳統文化宣傳的同時,副刊還通過主辦、合辦、協辦的方式,開展了各類征文大賽,以詩歌、散文、游記、圖片等體裁,對縣域內的自然景觀、現代建筑以及新農村建設成果進行集中展示,將澤州的秀美自然風光和小康建設成就鮮活地呈現于世人眼前,讓群眾認識她,讓干部了解她,讓外界熟悉她。
本土作家是對本地文化了解最深、最容易寫出具有本地特色文學作品的文學創作者。一個優秀的作家,總是能在他的作品中看到其故鄉的影子。可以說,優秀的作家都是從本土作家起步的。《澤州新聞》副刊多年來持續重視本土作家的文學作品,對其中的優秀作品更是“不吝版面”,以專版、整版、連載的形式予以刊登,并從標題、字號、字體等方面加以突出。同時,副刊編輯也要注重在文學基礎知識和基本素養方面的積累和提高,其本身就是書法協會、攝影協會、詩詞協會等各類協會的會員。在長期的工作往來中,副刊編輯也與本地的文化、文學愛好者結下了深厚的友誼。文藝副刊對本地來稿要高度重視并適當傾斜,本地稿件樂于把文藝副刊作為第一平臺進行發布……如此良性循環之下,依托《澤州新聞》副刊這個平臺,一批當年的文學愛好者已經初步成長為在當地有一定影響力的本土作家。
欄目是版面的骨架。一張報紙,只有有了版面的支撐,才能變得層次分明、錯落有致、栩栩如生。多年以來,特別是黨的十八大以來,《澤州新聞》在時事要聞版、民生經濟版、綜合新聞版創立并維護了一批優秀欄目的誕生和發展,其中如《重點工程攝影報道》《新春走基層》《縣域周邊行》《創業故事》《澤州好人身邊好人》等更是成為精品欄目被廣大讀者津津樂道。副刊文化藝術版結合澤州的歷史、人文、風情,陸續推出了具有鮮明特點和豐富內涵的精品欄目,受到讀者的高度認可和廣泛贊譽。《澤州古代清官廉吏》欄目,最初是配合縣紀委開展的“警示教育月”活動開設的,該欄目以史為鑒,以古為鏡,整理出伊婁謙、房恭懿、李克修、于謙、孟春、王廷掄等古代在澤州為官,或澤州人在外做官的故事,倡導廉政文化,宣傳廉政理念。《游遍澤州》欄目立足境內豐富的旅游資源,將踏足于澤州的作家及文學愛好者關于澤州旅游的相關游記、散文、隨筆、詩歌等作品一一給予刊登,為縣委、縣政府“古韻澤州·全域旅游”重點工作營造了良好的氛圍。《讀匾談故》欄目,主要登載初為縣域、后擴展至周邊縣市中古宅、大院的門和墻上的匾額,通過解讀匾額上的文字,揭示出文字背后的故事以及古人對人生、事業和做人的看法和態度。《詠澤州詩賞析》欄目,將商至清末各個歷史時期的政治家、文學家,文人墨客、商賈名流等有關澤州的詩作進行了搜集整理,并且對每首作品都進行注釋和賞析,挖掘并整理出了大量見證澤州幾千余年政治、經濟、社會、文化發展變遷的真實史料,成為縣政協《歷代名人詠澤州》一書的重要來源。《老照片里的故事》欄目,則是將視角平移,更多地對準普通群眾,讓照片里的人發聲,或口述或整理,再現黑白照片的難忘歲月,充分展示了主人公的家國情懷。
千淘萬漉雖辛苦,吹盡狂沙始到金。經過幾年的精心經營,《澤州新聞》副刊的可讀性和影響力已大大增強,群眾反映《澤州新聞》“貼近咱澤州,貼近老百姓,愿看愿讀。”原《人民日報(海外版)》副總編、澤州藉人士韓鐘昆先生來信中指出:“副刊多有佳作,讓人愛讀。”原國家新聞出版署秘書長、澤州藉人士翟富中先生也經常閱讀《澤州新聞》,曾題寫閱讀感言“澤州無處不成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