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之云
(陜西旅游集團有限公司,陜西 西安 710061)
根據《新聞記者》雜志公布的2017年十大假新聞顯示,虛假新聞總體數量、影響力較前幾年有明顯下降趨勢,主要集中于社會新聞領域,而社交媒體往往既是虛假新聞出現的源頭,又不時成為傳播過程中的助推器。在此過程中,專業媒體的失守和潰敗令人扼腕,很多假新聞首先發布在自媒體,專業媒體僅經過簡單復制粘貼,便造成假新聞擴散,這傷害的則是新聞業的信譽和權威。
此前對于在我國新媒體環境下的新聞主義研究一度出現質疑:在報刊媒體環境下出現的新聞主義,是否在新媒體環境下依然適用?網絡環境中,是否已經失去新聞專業主義的適用空間?羅森認為:“大眾傳媒時代即將過去,公民新聞傳播時代將會取代傳統的大眾傳媒”。而新聞專業主義是與大眾傳媒相伴相生的,新媒體的發展將會終結新聞專業主義。
手機移動網絡的普及,可穿戴技術的應用,人機交互的便捷化發展都為各個社會階層和群體降低了網絡的接入門檻。新傳播技術為有能力的公民提供了施展特長的平臺,也為廣大公民提供了連接社會的新通道。公眾出于自身不同目的參與新聞傳播活動,出現了很多堪比專業記者的優秀采訪報道。同時人們對于新聞的需求從簡單的新聞獲取到深度新聞的挖掘,對新聞的真實性要求也更加突出。但無論是何人采用何種新聞傳播方式,人類對于新聞信息真實準確的追求是不變的。
然而在新媒體復雜化的平臺上,新聞的特性更加難以辨別。大量片斷的、片面的、惡意炒作的新聞充斥在新聞環境中,究其原因,并不是民眾缺乏媒介素養和社會責任心這樣簡單,亦不可能完全清除和規避。除了完善傳播過程中的監管,對于新聞從業者來說,正是因為傳播技術的改變讓新聞環境發生了變化,更應加強傳播后期的辟謠以及跟蹤報道處理情況,以此為契機提高新聞發布的權威性。
新媒體的普遍使用帶來的是新的數字化鴻溝,現在的數字化鴻溝不是能否接觸到媒體,而是面對媒體中傳播的大量信息,是否具有辨別和判斷能力,是否能夠利用這些信息為自己所用。
筆者認為,在新聞傳播中,普及普通民眾鑒別和發布新聞信息的基礎理論和相關常識,可以逐漸培養受眾的新聞素養。新聞素養與媒介素養不同,它是民眾審視大眾媒體,判斷自己所面對的和即將進行發布的信息流的一種公民素養,目的是為了辨別事實真相。因此在如今復雜的網絡環境下,對高水準新聞的需求驅使網絡環境下的傳媒行業更加追求實踐中的新聞專業主義。
在自媒體環境影響下,廣泛地參與雖然意味著傳播權力的擴散,但是并不代表新聞專業門檻的降低,相反,間接提高了對于專業新聞從業者的要求。在普通家庭中,如果手指被劃傷,會用酒精消毒后包扎處理,這個過程嚴格地說應該由專業醫生來操作,但通常具備急救知識后自己就可以妥善處理傷口。而對于醫生來說,不僅要傳播急救常識,更需要了解怎樣的急救方式是錯誤的、會導致怎樣的后果、該如何補救。
同樣,新聞傳播需要記者專業和高效的職業素養。普通民眾固然可以通過自媒體平臺參與新聞事實的報道,但是多難以做到專業人士的公正、多角度和權威性,不可否認個別普通公眾具有新聞敏感性,但是對于絕大多數沒有受過專業教育的受眾來說,盲目轉發是傳播新聞的主要途徑,而信息來源不確定性往往導致可信度極低。
新聞專業性的特點在于能夠獨立自主為社會集體利益服務。通過幾年積淀,受眾“從自媒體看現象,從專業媒體辨是非”的意識逐漸覺醒,專業媒體的重要性日益凸顯。對于相對較淺層的新聞現象,可以接受甚至依靠普通群眾的報道。但多數情況下,對于深度新聞挖掘和嚴肅新聞評論,還是需要依靠記者的專業能力來完成。
如果把每一個人比喻成一個點,網絡媒體這個多點互聯的高集成連接方式,與傳統媒體簡單的點對面的方式相比,具有更高的鏈接效率和更加活躍地互動。這樣的連接方式帶來的是社會關系網上多個點的激活,也必然導致原先活躍的點權利擴散甚至失效,并且這樣的改變是不可逆的。
事實上,整個新聞行業面對新媒體環境都在進行劇烈地重組和洗牌,主要體現在傳統新聞業的轉型,新聞工作者身份的重構,新聞價值標準和新聞倫理的重建。作為專業的自律標準,新聞專業主義在新媒體環境中仍然有其獨立性和權威性,而不是消解滅亡,更不會預示著新聞行業的消解滅亡。換個角度看,這樣新的傳播環境召喚著新聞專業主義的新一輪“賦權”,即將專業理念轉向社會關系網中每一個活躍的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