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經濟全球化的快速發展,和新媒體技術日新月異的變化,我國的傳統文化已經或多或少的遭受到了外來文化的侵略和和平演變,大學生是國家的未來和希望,高校是文化創造和傳播的重陣地,是堅定大學生文化自信的前沿陣地,要將堅定文化自信作為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任務。鮮明的特色是校園文化的魅力所在,有特色的校園文化也將有利于大學精神的形成。所以,我今天交流的題目就叫堅定中華文化自信 打造特色校園文化。
好的開始,是成功的一半。教育引導學生在弘揚革命文化中堅定文化自信。我系應抓住大學生入學生涯這個重要節點,契合學生成長根本需求,服務學校人才培養“好學、力行、自強、創新”的總體目標,科學規劃和積極開展具有教育性、傳承性、特色性的新生入學系列教育活動。例如我系連續三年舉辦的新生紅歌比賽,教育引導學生在弘揚革命文化中堅定文化自信。這就要求我們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要大力弘揚革命文化,確保紅色基因、優良傳統在大學生中得到傳承弘揚。
一年一度的校園藝術節,各類表演、比賽百花齊放,具有鮮明校園特色。校園文化匯演是匯集校園人文素養的一種精神力量,對大學生具有強大的感染力、滲透力和熏陶力。它將文化教育、素質教育、藝術教育等有機的結合起來,著力打造學生的“愛校榮校”感。
教育和引導大學生在社會實踐中堅定文化自信。立德樹人是教育的根本,實踐育人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途徑。在全社會大力發展志愿活動的今天,我們更應該把志愿服務更深層次的融入大學生的日常教育之中,培養“六心”人才,即對國家忠心,對社會愛心,對工作細心,對他人熱心,對父母孝心,對自己有信心。我系根據自己的特點和實際情況,指定了學生社會服務質量考核體系,將學生的社會實踐情況與綜合測評相掛鉤。志愿活動的發布和志愿者的征集全部采用團中央倡導的app軟件“志愿中國”志愿匯,保證志愿活動公開公平。
教育進到學生志愿者服務以播撒文明為己任,將專業知識與活動內容緊密聯系,激發全體學生樹立人人都是志愿者的意識,以學校為基點,在校園內外一點一滴的撒播志愿者精神,傳遞積極向上的青春正能量。形成以課程化構建志愿服務動力機制、以項目化打造志愿服務品牌效應、以基地化保證志愿服務常態開展、以平臺化建設志愿服務長效機制的實踐育人體系。志愿活動應保持至少一個月一次,杜絕出現“三月雷鋒來,四月雷鋒走“的現象。
引導和教育大學生在弘揚社會主義先進文化中堅定文化自信。思想是行動的先導,怎么干取決于怎么看。加強學生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教育,不忘出心,我們在行動。當前,受一些消極錯誤思潮影響,一些大學生沉迷于網絡,過分追求物質享受,受挫心理薄弱、依賴性強、誠信度低。為了豐富校園文化生活,促進學生全面發展,使陽光體育運動進一步深入開展,展現學生的青春與活力,激發同學參與體育鍛煉,培養集體主義觀念,解決大學生因沉溺網絡產生的“低頭族”、宅在宿舍催生的“宅男宅女”等問題,培養大學生健康的生活方式和良好的精神面貌,同時也為積極響應共青團中央、教育部、國家體育總局、全國學聯聯合印發《關于深入開展大學生“走下網絡、走出宿舍、走向操場”主題群眾性課外體育鍛煉活動的指導意見》,建設品牌文化項目。
教育引導大學生在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中堅定文化自信。積極發揮班會、團日活動在大學生思想教育中的重要作用。團日活動的作為共青團思想政治教育活動的主陣地,主題都是國家的時事政治、熱點問題以及傳統文化的宣傳,在實際組織開展中效果卻不容樂觀。老師們可以保證走進班級開班會,卻很少有老師可以走進學生的團日活動。在班團一體化改革大力推行的今天,老師大可以將團日活動和班會有機的結合起來,團日活動的形式多樣,在團日活動中,既有嚴肅的主題學習時間,也有和諧的交流討論環節,還有活潑的游戲互動節目。因此,加強團日活動的教育效果,刻不容緩。
興趣是學習的先導,我系應積極發揮社團文化對建設校園文化的重要力量。我們應加大了對社團的扶持和指導力度,專業老師深入社團進行指導,是社團發展更規范化,活動更具教育性。大力弘揚中華傳統文化,引導和支持學生創建和加入具有中華文明文化特色的社團。
適應時代潮流,通過學生最喜聞樂見的形式,使中國各元素文化隨時融入學生之中。我們應重視團的宣傳陣地建設,拓展宣傳形式,充分利用櫥窗、LED 屏、微信公眾平臺等宣傳媒體,把好宣傳陣地,積極開展宣傳教育活動。應加大對于微信平臺的建設力度并申請認證,增加平臺新功能,做到日日有更新。
惟其艱難,才更顯勇毅;惟其篤行,才彌足珍貴。在經濟社會發展的大潮流下,社會思想觀念呈現多樣化趨勢。大學生正處在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形成的關鍵時期,各種社會思潮極易對他們產生影響。作為高校思想工作者的我們應該認識到思想沖擊帶來的嚴峻影響和考驗。當前,高校是交流思想、傳承文明、培養人才的主陣地,我們必須把增強大學生文化建設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全過程。應確立主流意識形態在高校教學中的主導地位,構建弘揚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校園文化體系,增強大學生對中華優秀傳統文化、革命文化、社會主義先進文化的認知和認同,使他們對于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具有熱愛和崇敬之心。注重正面引導和優化環境,全面提升大學生的文化自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