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社會的發展,人們的生活也在發生著巨大的變化,人們所關注的事物也愈發地傾向于新奇和舶來品,而對中國傳統地精神文化、物質文化的關注逐漸減少。但是中國的非物質文化作為重要的文化歷史遺物,在中國軟實力的發展中占有重要的地位,所以對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和宣傳不容忽視。雖然一些較為重要的非物質文化遺產已經受到了一定的重視,但是在地市區域文化中的非物質文化的保護的現狀仍然不容樂觀。隨著新媒體環境的變化,人們對于新媒體手段的運用愈來愈多,那么通過新媒體的途徑來保護和宣傳地市非物質文化遺產更能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進一步加強非物質文化的感染性,提升全社會的關注和保護意識,就要從本質上,讓社會大眾了解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價值。主流媒體在影響力和認可度方面有著不可忽視的價值,通過傳播,能夠增強社會大眾對區域文化的重視,以及增強區域歷史文化的使命感。在新媒體時代,人們更傾向于以輕松愉快的方式接觸陌生的事物,內容有趣生動,時間趨于碎片化,既能引起關注的興趣,又能在短時間內了解其具體的情況。在進行傳統文化的宣傳中,并不是與流行藝術完全分離。顯然流行藝術的在目前的吸引力更強,如果能夠結合二者,既能有效地宣傳非物質文化的傳統內涵,又能創造出更加喜聞樂見的傳播形式。
在傳統媒體中加強受眾對非物質文化遺產的整體了解,能夠在受眾心中形成一種印象,即非物質文化保護和傳承的重要性。然而傳統媒體的覆蓋畢竟受到一定的限制,此時應該引入新媒體的傳播手段,增強無縫傳播。同時根據新媒體用戶的使用特點,可以結合區域的文化、歷史,采用生動有趣的故事引入,講述更加通俗易懂,采用網絡短片、微電影的方式進行傳播。同時可以加強網絡互動,以有獎競猜等方式增強受眾的參與度。同時增強社交網絡的使用強度,通過微信、微博等渠道,建立公眾賬號,增強網絡互動。利用社交網絡的群體性,以群體為單位進行信息傳播,增強受眾對非物質文化遺產的關注和了解。
在媒介高度融合的今天,加強與電視臺、電臺、手機通訊網絡等多方面的合作,保證受眾能夠更加便捷的接收。同時結合當地的受眾接觸習慣,加強傳播媒介的融合運用,實現無縫傳播,系統傳播,由點成線,由線及面,加強受眾的接觸度,真正實現受眾的全面接觸,從而更加深刻地了解其非物質文化的具體內容。
隨著移動終端的進一步發展,大眾愈來愈多地運用移動終端接收信息,因此,除了采用短片的方式以外,還可以運用網絡平臺的互動,引起話題討論、社區論壇的互動,增強碎片化時間的運用,讓大眾能夠隨時隨地的參與到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和宣傳中。同時還要根據網絡流行文化的特性,加強傳播信息的通俗化,讓受眾能夠在短時間內,輕松容易地理解和接受。通過不同媒體的結合,為受眾建造起更加形象、立體的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形象,加強受眾對非物質文化的傳播形成認同感,增強參與感。
通過傳統媒體、新媒體以及二者結合傳播,能夠很好地為區域內的受眾建立起對本地非物質文化的認知構架,在情感上能夠更加立體地建立起認知,但與此同時,還應該加強線下地宣傳活動,從而輔助對非物質文化遺產地保護和宣傳。
地市的非物質文化遺產具有一定的地域性,是存在于地域文化歷史的基礎上,以此為開端可以打造更加多元的品牌產品,通過周邊產品來將獨具特色的非物質文化遺產進行發行,這樣更有利于具體化的形象傳播。同時還可以通過文化旅游的方式更多吸引其他地方的旅游者參與到文化遺產的關注和保護中,不僅增強了本地人民的榮譽感和自豪感,也能夠讓地域文化更廣泛地傳播出去,被大眾普遍認知和認同。地域文化遺產不僅僅是屬于一個區域的,更是所有中國人應該關注和保護的。通過這樣的方式能夠更加廣泛地增強對地市非物質文化遺產地保護和宣傳。
隨著流行文化的介入,大眾對于傳統文化關注越來越淡,而非物質文化遺產作為文化歷史的重要見證者,應該受到廣泛的關注。尤其是地市的非物質文化遺產,不但具有自己特色,也是增強中國傳統文化的多元化的重要組成部分。隨著新媒體環境的發展,通過新的媒體組合傳播方式,能夠創造出更加適合現代人的傳播方式,從而增強傳播的效果。通過多元化傳播渠道,將傳統的文化遺產融合到現代人的生活方式中,增強其被接受的力度,為非物質文化遺產的長遠發展做出貢獻。
[1]季曉雪.“主客”視角下非物質文化遺產旅游感知比較研究——以徽州文化生態保護實驗區為例[D].安徽大學:碩士學位論文,2015.
[2]楊文龍.非物質文化遺產視閾下衡水傳統武術的傳承研究[D].首都體育學院:碩士學位論文,2014.
[3]王淑玲.新聞媒體應加強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宣傳報道[J].新聞知識,2011(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