媒介素養是指人們對各種媒介信息的分析和批判能力以及使用媒介信息為個人生活、社會發展服務的能力的綜合。微傳播時代,媒介素養主要指的是新媒體的媒介素養。隨著以微博、微信為代表的社會化媒體的發展及廣泛應用,媒介素養的重要性逐漸凸顯,其教育主體和客體也發生很大變化。大學生作為知識群體,處在社會化進程的重要階段,媒介素養高低直接影響學習、工作和生活的質量和效率。
本文調查對象主要是鄭州地區的大學生,包括鄭州大學、河南工業大學、河南農業大學等高校。根據實際情況設計問卷,主要采用網絡問卷調查方法,以期能較大范圍接觸調查對象,拓寬調查地域范圍、年級范圍和學科類別。
調查內容為微傳播時代下大學生微信媒介素養現狀,主要包括大學生微信使用現狀、微信信息的選擇獲取能力、微信信息的理解分析能力、微信信息和微信傳播的評價分析能力、微信內容發布與傳播、媒介教育現狀六個方面。調查問卷一共17道題,共分為6個部分,包括單選題、多選題、填空題,以單選為主。
此次調查共回收問卷349份,最終獲得有效樣本330份,占問卷總量的94.55%。在調查總體中,男生占36.92%,女生占63.08%。專業分布中,人文類專業學生是53.85%,理工類占33.85%,體育藝術類1.54%,其它10.77%。該問卷調查主要參與者是碩士研究生,占樣本總數的72.31%。另外,大一學生占1.54%;大二學生是3.08%,大三是3.08%,大四占20%。
本次調查研究主要對收集到的有效問卷的調查數據采用SPSS軟件20.0版進行錄入與統計分析。
參與調查的大學全都使用微信,每天使用微信時間不超過一小時的為4.62%,使用時間在三小時以上的有55.38%,由此可見,使用微信已變成大學生每天必做的事情之一,并且微信的使用頻率越來越高。表明隨著微傳播影響力的擴散,大學生對微信的依賴程度提高,微信已占據大學生生活的重要部分。
與朋友語音視頻聊天,在朋友圈曬心情、感悟、分享信息、看朋友的日常動態,通過微信公眾號、訂閱號了解信息是大學生使用微信的主要目的。
從“大學生關注的微信內容”調查來看,比重從大到小依次為時事新聞、娛樂、知識、其它、時尚、體育。大學生對微信信息的選擇側重于時事新聞和娛樂,知識所占比重較少。大學生對微信信息有一定的選擇能力,并且存在明顯的偏好。調查了解到,微信的騰訊新聞、朋友圈的分享連接以及關注的公眾賬號是大學生獲取新聞、娛樂、知識等的重要平臺。
在“鑒別微信信息來源難易度”的問題調查中,53.85%的大學生認為困難程度一般,35.38%的認為困難,6.15%的認為非常困難,認為容易的僅有4.62%。表明,對于鑒別微信信息來源較為困難,缺少方法和途徑。在“影響大學生微信信息判斷的因素”調查中,“自身知識與經驗”占81.54%,信息來源占70.77%,發布信息的人占52.31%,他人轉發和其他因素占27.69%。這項調查顯示,大部分對微信判斷取決于自身知識和經驗,欠缺一定的科學性。86.15%覺得不一定能準確辨別出微信信息的真假,非常肯定及肯定僅占13.85%。
在“對所關注的微信公眾號、訂閱號和朋友圈中發布的不良信息是什么態度”調查中,72.31%的大學生會抵制、取消關注,26.15%采取中立態度,發表評價的僅為1.54%,說明大學生在面對不良信息時有一定批判能力,只是未能采取有效處理方法。“大學生信息安全意識”調查中,在微信上公布隱私時總能意識到自己的隱私可能會被商業機構或者政府侵犯占49.23%,意識到了但是認為不重要的占41.54%。由此看出大學生的信息安全意識不太高,有待加強。
“對已關注的公眾賬號、訂閱號、朋友圈內容的轉發的依據”調查中,滿足學習生活需要、認為有趣的占90.77%,跟隨別人轉發的幾乎為零,說明大學生具有較強的思想獨立性,不盲目跟風。轉發朋友圈的信息內容調查顯示,認為有價值、想推薦給更多的人的大學生占70.77%,核實過信息真實性的僅占16.92%,說明大學生對所轉發內容的真實性缺少重視,在一定程度上,這種現狀也可以為朋友圈不實信息的快速傳播和危害做出解釋。
媒介素養教育對大學生媒介素養的形成有著重要作用。調查顯示,參與調查的大學生所在高校有媒介素養教育課程占33.85%,不清楚的占43.08%,沒有的占23.08%。在“對學校有無必要開展媒介素養教育”調查中,認為學校非常有必要開展媒介素養教育的學生占38.46%,有必要的占36.93%,沒必要開展的占3.08%。由此可見,目前高校媒介素養教育開展現狀和學生進行媒介素養學習的需求存在較大的矛盾,同時也表明,大學生有較為明顯的尋求規范和進行系統學習的需要。
解讀網絡信息并獲取對自己有用的網絡信息后,不能只停留在信息的表面,還要與實際生活相聯系,創造性地利用有價值的信息解決學習、生活中遇到的問題,把大學生的網絡媒介素養提高到高水平層次上。首先應豐富和擴大知識面,積累更多實踐經驗,并運用其分析和解決問題;其次要培養他們創造性思維能力,例如,敏銳的觀察力、豐富的想象力、善于發現新問題和事物之間的內部聯系的能力;最后,提高意志力,有意識地將網絡信息與實際生活相聯系并形成習慣,從而提升大學生對網絡媒介信息的創造能力。
是否具有保護信息隱私的意識是評價其媒介素養高低的一項重要內容。從調查來看,雖然許多同學都認識到了這一點,但是大部分人覺得這并不重要。尤其是隨著技術的進步,信息、隱私泄露會帶來較為嚴重的后果。所以,大學生應該增強信息安全意識,加強自身權益保護。不在朋友圈和微信平臺上發暴露個人信息的內容,以防被不法分子利用。
高校應積極開展大學生媒介素養教育課程,使大學生進行系統學習。大學生媒介素養的培養目標,是使其具備媒介認知、批判、自如運用能力,從而成為具有媒介信息主體意識、思維理性的社會公眾。高校應探索媒介素養教育路徑,構建可行的媒介素養教育體系。媒介素養的教育中,很重要的一點就是培養大學生現代文明公民的責任意識,包括相關法律道德。另外,還要積極引導大學生樹立正確的價值觀,對社會傳播現象具備較為全面的認識和了解。
[1]鄭素俠.農民工媒介素養現狀調查與分析——基于河南省鄭州市的調查[J].現代傳播(中國傳媒大學學報),2010(10):4.
[2]生奇志,展成.大學生媒介素養現狀調查及媒介素養教育策略[J].東北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 ),2009(01):3.
[3]趙春華.大學生新媒介素養現狀調查與自我培養路徑探索[D].上海師范大學,2013: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