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編輯業而言,其工作任務自然不是一成不變的,面對不斷更新演變的媒介環境,編輯行業也不斷的經歷著革新與完善。因此,倘若要分析未來編輯業態走向的可能性,首先應沿著歷史的軌跡從以往編輯業的發展歷程入手,結合不同的媒介環境并分析其特點。
自互聯網興起之后,媒介的性質便被劃分為包含著報紙、廣播和電視的傳統媒體和以互聯網為基礎的新媒體兩種形式,當然,今日的新媒體也僅僅是相對于當下時代而言的。
在傳統媒體下的編輯業態中,無論是報紙、廣播還是電視就其任務和工作性質來看相差不大,尤其是在大眾傳播的范圍中,媒體是內容的生產商和傳播主體,掌握著絕對的話語權力。
首先是誕生于工業背景之下的報紙,報紙的誕生最先從技術上改變了編輯環境,印刷技術大大便利了新聞內容的生產速度和提高了新聞的時效功能,報紙自560多年前誕生至今對編輯業而言也是一段從技術創新到內容創新的更迭歷程。其次是在電子革命中應運而生的廣播和電視,相對報紙時代的技術而言,廣播和電視時代的內容編輯技術更具靈活性和創造性,也正是因為電子技術的傳播便利性帶大眾走入了真正的大眾傳播時代。這個媒介環境中,對于編輯業而言既具有了更形象的內容展現手段,卻也同時面臨著從報紙時期單純的文字要求向更豐富的技術要求轉變的挑戰。從文字到音頻到影像的轉變,在這個過程中編輯業態逐漸具備規模和專業性。
互聯網的出現無論是對媒介環境還是對編輯業態都是一次巨大的革新,深刻影響了傳統的信息編輯和傳播方式。其中最顯著的一點便是話語權的轉讓,互聯網伸出的觸角將世界各地的網民連接了起來,人人都擁有了可自我支配的話語表達權,且擁有了隨時隨地可以表達的機會和途徑,媒介環境變成了信息爆炸的環境。這樣的情形對編輯業而言,它們之前在傳統媒體環境下做具備的充分的專業性和權威性在逐漸的邊緣化,這對傳統編輯業無疑是一個巨大的沖擊,但也正是因為互聯網的連接效應,編輯業態的新的范圍概念也開始擴大。
編輯行業的誕生基于新聞基于媒體行業,而編輯行業的發展應當寄托于編輯行業自身的專業素養和專業敏銳性,更具象一些來講應當是對編輯內容的選擇和對受眾的尊重。
1.不變的“內容為王”
從“新聞”誕生之初其意義就是在于向廣大群眾傳遞具有價值的訊息。因此,無論是處于哪種意義的媒介形態中,對于編輯行業而言一定是要選擇對受眾有意義的信息發布出去的。而傳統媒體和新媒體的區別可能在于在傳統媒體中,特別是在報紙為主力的時代中,編輯必須具備過硬的文字寫作能力。而在傳統媒體中的廣播和電視的行業要求中,對于編輯的要求可能更多的在于拍攝和剪輯技術的熟練程度,只有這樣,才能在有限的時間中將最有價值的新聞展現給他們的觀眾。
而對于以互聯網為基礎的新媒體而言,在這個媒介環境中對于編輯的要求似乎更加的全面和具體,不僅要具備基本的采編能力,而且在信息爆炸和技術先進的時代中,編輯要具備更加敏銳信息捕捉能力,除了要選擇受眾感興趣的內容之外,還要同時向受眾傳達出其應該知道的內容。因此,“內容為王”不止意味著趣味性,更加意味著必要性。
2.尊重受眾
受眾的存在就像是新聞編輯的指向標,在傳統媒體中受眾對媒體的依賴程度很高,議程設置的權力是掌握在新聞編輯的手中的,新聞編輯擁有絕對充沛時間和精力來培養自己的受眾。但在新媒體環境中,受眾同樣擁有了媒介權和話語權,這雖然是對以往編輯業態分工的一種顛覆性改變,但也同樣是一種改變編輯行業工作節奏的機遇。受眾和編輯之間有了更直接的雙向交流機會,在借助互聯網的推動效應下,新聞編輯更容易了解到受眾的興趣取向,基于這一點,便可以準確地發揚各家媒介特長,培養更忠實的受眾群體。
互聯網現今發展勢頭仍處于迅猛的階段,且愈加有技術更全面范圍更擴散的趨勢。鑒于互聯網和日常生活密不可分的特性,未來的媒介形態應當根植于互聯網環境中,所以,未來的編輯行業也仍將基于互聯網媒體當中。因此,本部分將主要用來分析影響未來編輯行業的主要因素,以及對于未來的編輯行業而言,應當更加著重注意發展哪些方面的特點。
在未來的編輯行業中仍將是技術與技術之間的考量,但在技術考量的出發點在于人。因此,未來編輯業態的影響因素既在于技術的研發也在于人性的研究。
1.對人性的深度把握
受眾對信息的選擇是一種具有濃厚主觀色彩的選擇,而在當下乃至將來信息量持續增長甚至持續爆炸的媒介環境中,受眾主觀性的信息選擇行動會更直接更不假思索,面對巨大的訊息量,優先關注或者只關注自己感興趣的部分是人性里的一種本能的選擇行為。
因此,在未來的編輯行業中不應該是簡單的信息機械創作,同樣也不應該由于復雜的網絡環境和受眾群體而進行是大規模地信息復制傳播工作。反而,越是在復雜且龐大的受眾群體面前便更要從人性和心理的角度出發做有溫度的訊息發布。
2.對先進技術的掌握程度
正如前文所說,互聯網時代是技術碰撞的時代,互聯網在技術層面創造了一個將人人連入其中的大環境,這正是為編輯行業提供了一個可以又快又廣的傳播新聞內容的平臺。因此,掌握好先進的技術是編輯行業在當下媒介環境中發展的機遇。
以線下推廣較廣的大數字技術為例,大數據已經成為一種專業的工作方式,編輯部通過運用大數字技術可以將最真實、最貼切的信息傳遞給受眾。數據雖是客觀的,但數據可能也是沒有溫度的一種體現,純碎的數據結果也是最容易引發受眾質疑的導火索,因此,編輯在運用大數據技術的同時除了分析數據結果之外,同樣重要的是要將大數據技術的數據分析過程透明化。由此可得,對先進技術的運用不僅僅停留在技術使用的表層,專業的編輯團隊還應當掌握從技術層面走入發掘技術運用價值的層面當中去,將技術作為一種積極的能量真正融入編輯當中,融入到要傳達給受眾的信息當中。
新聞編輯行業作為一個極具敏銳性的職業,理應走在時代發展的前列,在新興事物發展成普遍事物之前,新聞編輯應該率先嗅到其發展趨勢,并率先做出改變策略。因此,在未來的編輯行業中,新聞編輯應當具備以下職業素養。
1.合理使用人工智能
人工智能是當下的熱門話題,也將是今后各行各業持續關注的焦點,人工智能的熱度既不會消退,還會被廣泛運用。現在,人工智能已經被運用到新聞編輯當中了,但盡管如此,還是有大量業內人士對人工智能進入編輯行業持有反對的意見,認為機器人寫稿是一種沒有溫度的稿件。雖然機器人寫稿是后臺強大的信息數據處理的結果,但無論如何它代表的科技發展在新聞編輯中的突破,特別是在未來人工智能可能會是大勢所趨的環境中,新聞編輯更應當勇于合理借助科技的力量,通過人工智能的優勢來高效率的整合信息數據,在科技的加持之下實現編輯行業的新的突破。
2.運用心理學完善受眾細分
如同“顧客就是上帝”這句話一般,在媒體環境中,受眾就是新聞編輯的上帝。高速運轉的互聯網社會中,受眾環境難以把控,培養受眾對某一媒體的穩定性與粘合性相比起傳統媒體時期要困難得多,稍有不慎便會造成受眾和媒體之間的信任危機。因此,新聞編輯應當有率先覺醒的意識,未來的互聯網之爭不再僅僅局限于媒體與媒體,還有可能是媒體與受眾,特別是當受眾也可以轉化成一個獨立的自媒體人時。所以,基于這樣的行業現實,新聞編輯應嘗試從心理學角度通過對受眾行為的解剖來分析受眾閱讀習慣和選擇傾向,從而拉近和受眾之間的距離,建立內在的心理依賴感與信任感。
[1]楊保軍,張成良.論新興媒介形態的演進規律[J].編輯之友,2016(8):5-11.
[2]肖娜,弓力成.談大數據時代新聞編輯的轉型與堅守[J].編輯之友,2017(4):72-75.
[3]陶侃.“互聯網 +”編輯:核心素養與智慧型再構— —基于編輯業態泛在化的視角[J].2016.32(3):56-6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