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試就新聞語言中的有序語義對應結構及其相關問題進行初步研究。
新聞報道中有一種十分常見的語言結構常被采編人員誤用。例如,稿件中有一句子:
例1 張國立、李寧、李健、歐陽夏丹等著名演員、歌手、主持人、運動員先后在海洋日活動中受聘為海洋公益形象大使。
句中有三位明星分別對應的職業與事實相悖:李寧錯誤地對應歌手,李健錯誤地對應主持人,歐陽夏丹錯誤地對應運動員。這樣的句子必會導致一些讀者對明星所在的職業領域產生錯誤理解。因此,筆者調整職業名詞的排序使之成為語義準確的句子:
例2 張國立、李寧、歐陽夏丹、李健等著名演員、運動員、主持人、歌手先后在活動中受聘為“海洋公益形象大使”。(《中國海洋報》2017.12.27)
這樣的句子,可以稱為有序對應句;這樣的句子結構格式,可以稱為有序語義對應結構。
類似上述誤用有序對應句的用例,權威報紙中也時有所見。例如下例:
例3 此次發布的第一批7件典型案例,包括合同履行[s1]、知識產權[s2]、行政管理[s3]、刑事犯罪[s4]、訴訟保全[s5]和國家賠償[s6]六種類型,分別體現了加大知識產權的保護力度[t1]、督促政府誠信守約[t2]、規范行政管理行為[t3]、依法慎用保全措施[t4]、糾正違法執行行為[t5]、加大國家賠償力度[t6]等平等全面保護產權……的要求。(《人民日報》2018.01.31,句中符號為筆者所加)
人們通常會把這個句子的語義對應關系理解為:s1對應于t1,s2對應于t2,s3對應于t3,s4對應于t4,s5對應于t5,s6對應于t6。這種對應關系在語義上顯然是錯誤的(其中s6對應于t6除外)。應該指出,這里根本不存在s4和t5在語義上相對應的短語。關于這一錯誤的具體情況,請見最高法的7個案例文件[1]。
上述失誤產生的根本原因是,新聞學和相關學科缺少對新聞語言中有序語義對應結構的理論探討,從而導致人們運用有序對應語句處于非自覺狀態。因此,有序語義對應結構的研究是一個很有現實意義的研究課題。
定義1 若語句中兩個(或兩個以上)相鄰的詞語受其后的兩個(或兩個以上)相鄰的詞語的語義的影響而按先后次序排列,則它們所組成的詞語集合被稱為有序詞語集合[2]。
例4 ……在組織部[s1]、旗紀委[s2]設 立“12380”[t1]“12388”[t2]違 反 換屆紀律監督舉報電話……[3](《經濟日報》2017.02.17)
在語義上,元素s1對應于元素t1,而元素s2對應于元素t2,亦即,組織部設立的舉報電話號碼是12380,而旗紀委設立的舉報電話號碼是12388。在這里,元素s1和s2的順序和元素t1和t2的順序決不可單獨改變,否則,這個句子將喪失其原有含義。依據定義1,“組織部、旗紀委”被稱為一個有序詞語集合,“12380”“12388”也被稱為一個有序詞語集合。
例4中的兩個有序詞語集合各包含兩個元素,例2中各包含4個元素。各包含3個、5個、6個、7個、8個、10個元素的有序詞語集合很常用,甚至有包含25個元素的用例。有序詞語集合可以是顯性的(如例4中的兩個有序詞語集合),也可以是隱性的。如:
例5 今年前兩個季度該種投資分別上升了4.4%和下降了7.3%。(新華社2003.11.25)[4]
上例中的“今年前兩個季度”是一個有序詞語集合,但該集合的兩個元素{今年第一季度和第二季度}是隱含的。與例4不同,這種有序詞語集合可被稱為隱性有序詞語集合。
定義2 包含兩個(或兩個以上)有序詞語集合的語言結構格式被稱為有序語義對應結構。如例2、例4、例5的語言結構格式。
定義3 包含有序語義對應結構的句子被稱為有序對應句。如上述例2、例4、例5。
定義4 若有序語義對應結構存在于兩個(或兩個以上)相鄰的句子所構成的句組中,則此句組被稱為有序對應句組。
限于篇幅,本文不給出有序對應句和有序對應句組的分類。
有序語義對應結構問題以前從未進入新聞語言研究領域,許多有關問題尚待討論。
(一)新聞語言中的有序語義對應結構來源于非新聞語言,并發展成為新聞語言中常用的語言結構格式。在漢語中,這種語言結構格式至晚出現于唐宋時期的學術語言、事務語言之中。唐代賈公彥的疏文“泉與錢,今古異名”[5]是所見最早的有序對應句。1949年以后,有序語義對應結構大量地出現在新聞報道中。筆者曾對《人民日報》新聞中的語言事實進行調查,其數據顯示:1946年至1950年和1955年總共6年的報紙中,有503個有序語義對應結構的用例(只是帶有“分別”一詞的用例),平均每年有84個用例;而2006年一年卻有同一類型的用例1484個。也就是說,有序語義對應結構已經發展成為新聞中一種十分常用的語言結構格式。
(二)應該重視有序語義對應結構的誤用問題。所見錯誤用例主要有兩種情況:
1.有序語義對應結構的誤用會導致新聞中出現事實性(新聞基本事實或新聞細節事實)錯誤。例1和例3兩個句子所表述的情況與事實相去甚遠。
2.有序語義對應結構的誤用會導致語言中出現邏輯性錯誤。如下例:
例6 葡萄酒釀造……其成敗直接關系到治沙成果的鞏固和企業的存亡。(《人民日報》2000.06.15)
其中的“成敗”在語義上只能對應于“鞏固與否”,不能兩面對應一面(“鞏固”只有肯定的一面)。這類常見錯誤較易判定和改正。
在采編實踐中避免誤用有序語義對應結構,首先應該自覺地選用有序對應句和句組,警惕誤用情況出現。其次應該對有序對應句和句組中的事實盡量做好核實工作,以避免發生錯誤。例3中的錯誤很難判定,必須提請記者利用最高法會議文件進行核實。
(三)應該規范有序語義對應結構變體的用法,以避免歧義。所謂變體,指的是其中的有序詞語集合的元素在表層句法結構上不具有一一對應關系,但在深層語義結構上具有一一對應關系。例如下面二例:
例7 白石和劉榮惠郭紅岐分別當選河北省人大常委會副主任和副省長。(《人民日報》2000.04.28)
例8 而美洲、亞洲以及太平洋地區接待的游客比例將分別上升到20.1%和21.9%。(《人民日報》1990.11.29)
例7中,有序詞語集合“白石和劉榮惠郭紅岐”中的元素被連詞“和”分為兩組,前者與“副主任”對應,后者“劉榮惠郭紅岐”與“副省長”對應。這種語義對應關系在上下文中已明確給出。這種借助連詞分組的用法可否普遍用于分析例8一類句子的語義?不可。從上下文看,“亞洲以及太平洋地區”似乎對應于“21.9%”。此類變體非常之多,亟待予以規范。
[1]參見http://www.chinacourt.org/article/detail/2018/01/id/3187772.shtml中的七個案例文件。
[2]王建午.實數的構造理論[M].人民教育出版社,1981.
[3]為表述清晰、方便,在例句中的施事和受事語義詞語后面做了符號標注。
[4]引自北京大學CCL語料庫檢索系統(網絡版 )。
[5]鄭玄注,賈公彥疏:《周禮注疏》,“地官·泉府”中的賈公彥疏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