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報道中出鏡記者可以為觀眾呈現最直觀、最真實的現場訊息,更有助于挖掘新聞事件的價值,提升電視新聞的權威性和影響力。但對于出鏡記者而言,不僅需要良好的口才、專業的新聞視野,還要能夠掌控新聞報道的全局,為觀眾挖掘新聞的真相。
優秀的出鏡記者應該具備哪些素質?主要歸納以下幾點:一是良好的口才與表達能力。語言表達是出鏡記者的第一個素質,以簡潔、流暢、清晰的語言來表達。二是良好的心理抗壓能力。出鏡報道中,火災現場、搶險現場,惡劣的風雨環境等,要求出鏡記者沉著冷靜,以良好的心態,果敢的意志來報道新聞進展。三是良好的形象氣質。對于形象,出鏡記者需要從著裝上與采訪現場相統一,包括言談舉止要妥當。如受訪者為女犯人,在面對面采訪時,語言上不能有距離感。四是具備敏銳的新聞捕捉力。出鏡記者在現場進行報道時,還要注重對新聞事實的跟蹤、判斷,要能夠發現新聞要點,提升新聞報道價值。五是具備良好的情緒控制力。出鏡記者在反映事實,走進現場中,要遵守職業道德,要明確自我身份,不可被受訪者的情緒所左右。如某記者在采訪重型犯人時,被受訪人的語言情緒所左右,表現出對受訪者的同情,顯然是不對的。另外,出鏡記者要掌控采訪節奏與提問技巧,尊重新聞事實,洞察和挖掘新聞亮點,提升新聞采訪質量。
出鏡記者在新聞現場進行采訪時,要注重報道的技巧運用,突出和深化新聞主題,多追問細節,多用短句來介入和交流。在細節方面,要突出新聞的敏銳視角,從新聞事實中挖掘生動、鮮活、有價值的新聞。如央視《焦點訪談》中有一期“難圓綠色夢”節目,原本記者已經細化和設置了拍攝與采訪思路,但當到現場后發現某碑文“造林治沙”中少一個“林”字,由此來對該細節進行現場點評,深化了主題,也成為新聞出鏡報道的亮點。在情境直觀展現上,利用現場演示來增進觀眾對新聞主題的理解。如某消防官兵爭分奪秒搶救火情,從聽到警鈴聲,需要在1分鐘內完成戰斗服的穿戴并駕車出發。在這么短的時限內,觀眾通常是難以理解的。出鏡記者可以通過現場演示,來贊美消防官兵的職業操守,來表達對消防崗位的敬畏之情,也讓觀眾真切感受到這份情感。還有,在現場出鏡報道中,記者可以通過體驗方式來直觀傳遞新聞事實。如某次暴風雨后線桿被大樹砸翻,線纜影響交通,交警托舉線纜半小時來疏解擁堵。該事件在報道中,出鏡記者以現場托舉三分鐘就感到難以支撐,來真切傳遞交警的敬業精神。在現場出鏡報道中,還可以利用對比手法來增強新聞事件的真實性。如在某地沙塵暴現場報道中,出鏡記者為了讓觀眾能夠真切感受到沙塵暴的沙塵量,在說話的間隙,利用餐巾紙擦臉,對著鏡頭來觀察厚厚的沙塵,也讓新聞報道更有吸引力。
出鏡記者需要具備綜合性素養和能力,除了平時多實踐、多鍛煉外,還應該從以下幾個方面來提升:
出彩的現場報道,必定有令人感動、記憶深刻的細節。在出鏡記者素養提升上,要強化新聞觀察力、應變力的培養。如央視某期《棉區采訪記》節目中,對一非法收購棉花加工點進行采訪,但到達現場后發現棉花都被轉移,負責人都早已離開。記者在對路人進行隨機采訪時,路人說加工點早不加工了。但細心的記者發現路人頭頂、衣服上都粘有棉絮,這一發現,讓記者發現了問題端倪。在記者的追問中,路人言語前后矛盾,加工廠仍在加工的事實昭然若揭。可見,出鏡記者在面對復雜采訪環境下,要心態冷靜,細致觀察,挖掘新聞真相。
出鏡記者在報道中需要與受訪人進行語言溝通,而語言表達力與溝通力,則是出鏡記者最基本素養。面對不同的報道現場,人物關系復雜,新聞線索繁復,有時會遇到各種疑難。對該現場的報道采訪,就要考驗出鏡記者的語言能力。如短時間內搜集各類相關信息,組織語言,利用肢體形象來反映現場,傳遞有價值新聞。同時,出鏡記者還要能夠與當事人進行良好的溝通,要能夠快速拉近訪談關系,降低受訪者的抵觸心理、緊張情緒,而縝密的語言交際,豐富的溝通技巧,都能夠增強新聞現場采訪的有效性。
傾聽是一種修養,也是一種能力。出鏡記者在新聞采訪中,要培養傾聽力,從傾聽中把握新聞線索,從傾聽中來捕捉新聞信息,把控新聞現場節奏。出鏡記者在與當事人進行溝通時,還要調整好自我情緒,即便被訪談內容所打動,也要冷靜,控制好情緒變化,更不能說出有失理性的語言。運用良好的傾聽技巧,來更好的洞悉新聞事件的始末真相,提升新聞報道的感染力。
優秀出鏡記者的成長需要不斷的磨練,更需要從提升自我職業素養中,積累經驗,總結應變方法和技巧。因此,出鏡記者在平時的采訪中,要加強對自我必備素養的訓練,提升新聞采訪質量,以良好的綜合素質,來報道新聞事件。
[1]閆銳娟.電視新聞直播中出鏡記者素養提升路徑探究[J].采寫編,2016(05):93-94.
[2]王梅茹.論新媒體環境下電視臺出鏡記者的職業素養[J].傳播力研究,2017,1(06):1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