輿論導向,可以說就是對社會輿論的引導。近年來,隨著互聯網的迅速發展,人們獲取新聞信息的途徑變得更加多元。但由于很多新媒體制作新聞水平的良莠不齊,很多時候弱化了新聞的導向作用,導致大眾新聞閱讀水平被降低。而作為電視媒體,就要做到在這樣的環境中,堅持把握輿論導向,提高大眾新聞閱讀水平。
把握正確的輿論導向,不僅是滿足人們對新聞閱讀需求、提高大眾閱讀水平的需要,也是維護公平正義、澄清是非曲直的需要,更是弘揚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提升公民素質、促進社會和希望穩定的需要。
習近平總書記曾在黨的新聞輿論工作座談會上強調,黨的新聞輿論工作是黨的一項重要工作,是治國理政、定國安邦的大事。把握好正確的導向,避免出現導向偏差,無疑是我們工作中的重要著力點。
新聞工作者維護的永遠是公平正義,而不是弱勢群體。不是說弱勢群體不值得同情,而是作為新聞工作者,一定要在內心深處保持一顆公平公正的心。對于需要幫助的人來說,我們把新聞公平公正地報道出來,就是對他們最好的幫助。
在企業面前,消費者總是代表著弱勢群體,而很多記者也往往容易先入為主,愛當消費者的代言人,似乎很有正義感,其實,企業也不容易。就拿某個新聞報道來說,哈爾濱一戶居民買了一臺小米的大彩電,一周后,家里人突然發現電源開關卡死了。打電話換吧,售后態度不錯,沒多久就上門換了機器。可收貨的老爺子總覺得不放心,圍著電視一遍遍看,終于他發現有個螺絲上邊有一個白點,像是被擰過的。啊,原來換回的是個舊貨!老爺子不干了,于是找到了媒體。記者進行了認真調查,發現電視可能是有點問題,但也不是很嚴重,畢竟是你自己驗收的,這個螺絲的問題還真不敢確定。再到小米店一問,人家態度也挺好,說不行就再上門看看。這事說大不大,對于消費報道來說,也算是新聞了,因為這可能也暴露了行業的一個潛規則。這個報道看上去也沒啥問題,沒有偏向誰,指責誰。但在節目中,還是把所有關于小米的字樣全部隱去。目的只有一個,新聞媒體不能做“蹦到腳面子上的癩蛤蟆”。作為媒體,我們有義務為消費者說話,但也更應該學會為企業考慮,不能以“莫須有”的態度給企業造成惡劣影響。“上仁為之而無以為”,對于這種消費糾紛的報道,首先要做到公平,不失實,同時對消費者不能把保護變成偏袒,對于企業也不能把保護變成有所圖。“唯之與阿,相去幾何?美之與惡,相去若何?”對于消費者的好的瞬間就可能變成對企業的惡,我們保護的不是他們,而是正義和良知。
把握正確的輿論導向,并不是回避遮掩、含糊其辭,否則,在躲躲閃閃中很容易迷失了新聞業務的方向。
在最近的工作中我發現,很多年輕記者采寫的新聞都出現了類似的情況,接下來我們通過一些真實存在的報道題目的修改痕跡,舉例說明一下:
記者原標題為《云南小伙露宿街頭警民聯動相助返鄉》,最終被修改成了《云南小伙闖東北 午夜露宿街頭》。原標題為《網上造謠 男子被查》,最終改成了《編造失火視頻“快手”不能手欠》。原標題為《手機被人拿走 失主急尋線索》,最終改成了《指甲美了心不美 拐走店主手機》。原標題為《文明駕駛樹新風 安全負責零事故》,最終改成《百萬公里無事故這位司機相當牛》。原標題為《工地干活三天 手被意外炸傷》,最終改成《發泡劑竟然爆炸 炸傷裝修工人》。
類似的例子還有很多。由這些例子我們不難看出,除了修詞造句上,之前的題目在報道思路上有幾個問題:一是,總想用“調查”、“救助”這類字眼,想通過這種角度來掩蓋什么;二是打根上就沒找到新聞點;三是不善對比。把重點都放在了描述過程上,但忽略了內容細節的引人入勝,這種心態并不可取。導向的把握不是能遮掩唬弄過去的,看電視的觀眾不是傻子,看報道的領導更不是瞎子。所以,在導向的引領上,我們要敢于“亮劍”。從根上說,對新聞價值的判斷是關鍵。陽明先生說“此心光明,亦復何言”,也就是說,我們的心里是光明的,是磊落的,是有愛的,而不是陰暗的,巧詐的,反動的,有什么可怕的呢?大大方方地把你認為值得傳播的新聞呈現出來,找到新聞點,“你就大聲說出來”。
用新聞的手段解決導向問題,就像習近平總書記曾提到的那樣:“關鍵是要提高新聞報道的質量和水平,把握好時、度、效,增強吸引力和感染力,讓群眾愛聽愛看、產生共鳴”。如何在新聞價值的判斷上準確找到突破口,不只在于我們的采訪技巧,更在于我們日常的積累。政治學習需要積累,各種學科知識需要積累,生活閱歷更需要積累。要想做一名合格的新聞工作者,能上得廳堂也能下得廚房,不僅能擺譜還得能吃苦。甚至要有與你的年齡不相稱的成熟。只有靈魂深處正確,你才能大大方方地做對社會有益的新聞。
總之,對新聞工作來說,把握正確的輿論導向意義重大,而要做好這項工作,度很難把握,這不僅需要我們提高業務水平,加強學習積累,更需要我們不忘初心,牢記使命,時刻記住要為黨和人民的利益而奮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