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近兩年中,隨著直播內容的不斷革新,傳播主體的專業素養不斷提升,一種新的直播形式——“吃播”脫穎而出。隨著互聯網的不斷升級換代、傳播渠道的不斷拓展,現如今的吃播節目不僅僅只限于網絡直播,還包括在各大視頻網站、社交媒體上發布的由直播錄制后剪輯而成的十分鐘以內的短視頻。
我國當下吃播節目通常形式可分為三種類型:一是“大胃王系列”,顧名思義一些主播憑借著其擁有的超乎常人的胃口及食量收獲了眾多粉絲。第二類吃播節目的主播通常直播品嘗具有地方特色或者較為罕見、吸引人眼球的食物,是以一種嘗鮮的形式替觀眾試吃、測評的形式。第三類吃播節目的主播側重直播食物的烹飪制作,以親切、淳樸、接地氣的直播風格吸引了眾多粉絲。
在互聯網飛速發展、自媒體形式常態的今天,吃播節目以符合后現代主義審美觀念的形式吸引了無數觀眾的熱捧。吃播節目所呈現的是一種新文化,其特征與傳統文化有著較為長遠的距離和極大的區別,但與后現代主義文化理論相契合,具有著典型的后現代主義特性。吃播節目與后現代主義所倡導的理念是不謀而合的,它處處演繹著典型的后現代特征。
互聯網催生的各種自媒體平臺也為民眾提供了一個自由傳播交流的場所,這也為吃播節目的出現及不斷升級提供了有力條件。吃播節目通常由個體或者一個組織借助吃飯或者嘗鮮的形式進行傳播,通常主播是平民百姓,沒有特殊身份,在吃播過程中以一種親切的形象出現在觀眾的眼前,遠不同以往傳統傳播中樹立主播其權威性、中心性的地位。
吃播節目中的內容大不相同,傳播內容相對自由、不固定。有些節目中的主播為了與受眾保持長期且良好的互動,經常會將直播內容的掌控權交給受眾,吃受眾所喜愛的食物,播受眾所喜愛的節目。因此,吃播節目往往傳播者是相對固定的,但傳播內容及傳播創意每一次都是不同的。在后現代主義環境下,吃播節目融合了大眾文化、后現代主義思想、互聯網,其出現的本身就體現了一種嫁接或者拼貼式的風格。
無論是什么形式的吃播節目,傳播主體想要傳遞一種什么樣的精神或者達到什么樣的利益目的,我們都不可否認的是吃播市場越來越繁榮,節目數量在不斷且飛速地增長,粉絲群體也越來越龐大。未來在后現代主義視閾下我們將如何正確引導或者看待吃播現象是一個重要的議題。
吃播節目之所以熱度不減,不僅僅依托于強大的粉絲群體,而且這種傳播形式給傳播主體也就是節目主播帶來了利益,主播門通過錄制視頻不僅線上可以獲得“打賞”,而且還可能得到諸多廣告代言的機會,巨大的利益無疑吸引了眾多主播錄制吃播節目。因此,我們要整合資源,將網絡上現有相對零散的不同吃播節目進行整合,主動為吃播節目建立整合平臺,這樣以來使得吃播節目服務用戶更精準、使其利益最大化,同時也方便管理,以防吃播節目中低俗內容的傳播。
人類步入21世紀,這是一個以網絡作為“元媒介”的新媒體時代,互聯網不是傳播媒介,而是成為一個具有超媒介功能的龐然大物,吃播節目依托于互聯網而生存,作為一種媒介,它不僅決定我們對世界的認識,而且決定我們怎樣認識世界,媒介消費形成的思維方式會深深扎根于意識中。媒介素養是指人們批判性地解讀和欣賞多種媒介訊息與作品以及以利用媒介獲得自身和諧發展的能力。在新媒介環境下都不可避免地被重新定義。現代傳媒不僅僅反映文化,還越來越具有塑造文化的可能。因此,吃播時代,提高人們的媒介素養至關重要。
吃播節目之所以能夠被關注是因為主播在吃的過程中能夠潛移默化的影響到受眾,使得受眾有一種身臨其境的感覺,一方面滿足了受眾能夠在體型不變的基礎上“嘗遍”了無數美食,同時吃播中的互動形式增強了傳播過程中的娛樂性。“一帶一路”戰略的提出大大彰顯了我國的實力,提升并弘揚了我國的文化,而作為網絡時代下的產物,我們可以借助于吃播形式更好的宣揚我國的美食文化,吃播節目中傳播主體和受眾者保持密切聯系的重要介質就是美食,我們可以借助吃播節目平臺,吃中國美食、品地方特產,讓吃播節目的中外友人受眾群體都能夠注意到中國的美食。
目前我國仍然是社會轉型期,利用后現代主義思潮作為自己的“助推器”的吃播節目,很好的迎合了當下大眾個性化,多元化的生活方式。吃播節目作為藝術與文化的一種常見的表現形態,節目的載體和傳播平臺并不能決定節目質量的好壞,“內容為王”和節目創意始終是衡量節目質量的關鍵。目前,吃播節目眾多,存在著跟風嚴重,創意較少,內涵缺失,缺乏制度管理等問題,如果一味追求利益至上,是不利于媒介生態的良性循環。因此,主播要生產優質的內容吸引用戶,實現商業價值的變現,實現節目產業鏈的良性運轉;運營方要整合資源,不斷優化平臺,提供有力的技術支持和強力的宣傳推廣,為吃播節目的發展提供有力的保證。
[1]張亞斌.時尚“吃播”陳雷:邊吃邊秀邊掙錢[J].華人時刊,2016(06).
[2]劉丹丹,宋培義.后現代主義視角下微博娛樂化的媒介批評[J].北方論叢,2014(03).
[3]高萍.“批判傳播學—兼析傳播學、新聞學、廣告學之學科關系”[M].中國傳媒大學出版社,2012.
[4](美)弗·杰姆遜.后現代主義和文化理論[M].西安:陜西師范大學出版社,198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