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譯尹
(浙江經貿職業技術學院,浙江 杭州 310018)
微信公眾號具備便捷、高效、互動等特點,而訂閱號、服務號的廣泛運用讓人們的生活更加便捷,收發訊息更加及時,互動更加便利,如何將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與新媒體工作完美結合?寓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于新媒體之中?這不僅是新的挑戰,也是新的機遇。由此,學校團委微信公眾號“經貿青年”于2014年3月24日應運而生,并于2015年12月14日完成微信認證,以“與你同行”為理念,以“引領學生成長成才”為目標,以“發布經貿新信息,弘揚經貿正能量”為己任,通過有趣的內容、活潑的語言、精美的排版成為學生中關注度較高的平臺。
(1)微信公眾號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宣傳的新陣地。新媒體為高職院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了解并掌握學生思想動態開辟了一個新的出路。在傳統的思政教育,多以講座、政治課、會議、座談等形式呈現,限制了思政教育工作的覆蓋面,成效也不夠顯著。而在新的時代背景下,新媒體突破了時間、空間的限制,思政教育工作者可以借助此平臺制作符合學生口味的信息進行推送,讓學生可以進行碎片化學習并接受教育,同時也有利于對校園輿情導向的引導。
(2)微信公眾號是思政工作變被動為主動的新嘗試。新媒體與傳統媒體相比,最大的優勢體現在“交互性”,既從單一的“灌輸”轉變為雙向的“互動”。他們從海量的資訊中提取信息,因而信息的引導尤為重要。團委需運用好新媒體這種交互性平臺,將思政教育工作的客體主體化,實現教育雙方的平等化,讓大學生主動參與、積極溝通,從而讓思政教育工作更上一層樓。
以本校團委微信公眾號為例,團隊由一位老師主管、新媒體部進行具體操作。目前總用戶數20232,至今共推送1691條微信,其中2017年共推送512條,平均每天1.4條,總閱讀量達355642,平均閱讀量747,每天的閱讀量不到4%,總體閱讀量偏低,思政教育未能很好地運用到公眾號,未達到“1+1大于2”的效果,運營公眾號的形勢頗為嚴峻。從表面上看,推送內容無新意、形式無創新、排版無美感、閱讀量低等問題較為突出;從根源上看,團隊人員運作公眾號的能力直接決定著公眾號的未來走向。
(1)理論基礎薄弱,專業能力不高。受知識文化水平、個人能力的限制,運營者對國家的政策方針、社會熱點的理解程度和解讀水平也不一樣。能力一般者照搬照抄官方文件,或誤讀誤解文件要義,向學生傳達錯誤信息,降低公眾號的公信力;此外,新媒體工作需要源源不斷地吸收新知識,不僅要思維創新,還需掌握各項技能,如攝影、文案、排版、PS技術、數據分析、活動推廣等等,運營者需積極學習,提升專業能力,贏得粉絲和口碑。
(2)責任意識不強,服務意識欠缺。以該校為例,團委配備3名工作人員,包括書記、副書記、干事。運營一個公眾號需要大量的精力和時間,除微信工作之外,其他事務性工作、學生管理工作依然需要大量時間去處理并解決,團委負責微信運營的老師往往力不從心,無法分出更多的精力指導學生,為學生理清思路。此外,團委的公眾號面向青年學生,未時刻掌握此類群體的喜好,服務意識比較欠缺,每日滿足于日常推送,按部就班,不愿再花時間構思有新意的微信,成為變相的單向輸出,沒有達到當初創號的目的,將思政教育的新方式淪為舊手段。
“經貿青年”公眾號作為學校官方媒體,必須明確發展方向,找準自身定位,合理運用各項信息資源,為師生提供優質內容。
(1)定位清晰,樹立品牌意識。通過調查問卷、個體訪談、座談會等方式,掌握學生對推送的微信的需求及意見,改變以往“高高在上”的形式,結合公眾號的實際情況,優化內容,合理定位,牢固樹立品牌意識。
(2)分工明確,完善管理機制。從策劃、文案、照片、排版各個流程實行項目化管理,分工明確、職責清晰、落實到人,效仿電影式管理:如導演、執行導演、攝影師/攝像師、編劇等工種,規范微信制作流程。
(3)積極學習,合理運用熱點。勤于思考時下熱點,結合學校實際,將熱點與學校有機結合。時刻關注學生動態,制作符合學生需求的高質量微信。
2018年的今天,“00后”已滿18歲。成為大學生的“00后”,學生越來越年輕,時代越來越進步,對高校思政工作提出越來越高的要求,作為思政工作的新方式,團委公眾號將不忘初心,繼續前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