姚連紅 孫仁昌
(滄州日報社,河北 滄州 061001)
據第十四次全國國民閱讀調查數據顯示:2016年我國成年國民各媒介綜合閱讀率為79.9%。其中,數字化閱讀(網絡在線閱讀、手機閱讀、電子閱讀器閱讀等)方式的接觸率為68.2%,較上一年上升了4.2個百分點。報紙閱讀率為39.7%,較上一年下降了6.0個百分點。
中國的報業歷史悠久。過去的時代沒有廣播電視,它的社會影響力相當驚人,是人們傳播信息和獲取知識最常用的方法和渠道。近年來,新媒體橫空出世,導致報紙、電視等傳統媒體格局發生改變,人們獲取信息的途徑多樣化,不少人已經不再拿著報紙看新聞,而是將目光轉移到微博、微信等新媒體上看新聞。這種情況,不僅導致傳統報紙的關注度和引導力下降,傳統的報業也遭受著嚴峻的生存挑戰。
時下,人們傳播信息和獲取信息的途徑已經變成互聯網。每個人都自帶麥克風,都可以扮演記者。都可以在互聯網上發布或傳播信息。甚至可以在主要網站,帖子和論壇上發表評論。引導民眾的認知,這樣在一定程度上會減少人們對報紙記者的依賴。新媒體以其互動、大量、動態、全面的信息傳播優勢,正在沖擊著過去傳統報紙充當社會發聲喉舌的社會地位。所以如果報紙要求新發展,首先要充分認識和分析自己的生存現狀和面臨的困境。
傳統報紙的傳播渠道與信息終端具有明顯的地域性。但是,以互聯網為代表的新媒體非常開放。與信息量巨大的互聯網相比,只注重地方新聞的傳統報刊信息內容顯然無法與之競爭。
另外,傳統報刊傳播的版權產品往往來自于某個媒體或媒體集團,與微信、微博以及信息門戶等信息集群相比,顯然處于不利地位。從本質上講,新媒體不僅僅是新聞媒體,還包括傳播媒體,娛樂媒體和商業媒體。原始報紙可以憑借內容獲勝,但這種新媒體的多功能性肯定會促使傳統報紙內容優勢的消失。
報紙需要印刷裝訂,這種紙質的介質相對落后,尤其是年輕人,不會隨時隨地手里拿著一張報紙在看,閱讀和攜帶都不方便,這就是報紙的劣勢。而一部手機就能看遍天下奇聞異事,既方便攜帶還節省時間。在快節奏的信息時代,報紙出版需要一天前,而且報道的都是前一天或前幾天發生的新聞事件。而在這之前,網絡上的這個新聞早已鋪天蓋地的傳播開來,讀者已經沒有再次閱讀的必要了。而互聯網的消息可以全天24小時隨時發布,也許事情剛發生十分鐘,在網絡上已經開始轉發。
新媒體以互聯網為代表,他們更加具有互動性,這是傳統報紙無法比擬的方面,而新媒信息功能也更加多樣。在網絡上,一個事情出來后,網友馬上就能進行評論、轉載。而傳統報紙的互動性相對較差。在報紙上登出一個事件,讀者感興趣會打電話或發信息給記者,但報紙不能及時將讀者的反饋公布于眾,只能等到第二天見報后以后續的方式再次跟進。只有讀者對媒體發布的消息提起興趣,想發表自己的觀點,這樣媒體的價值才能得到充分體現。
新媒體的優勢顯而易見,所以近年來不斷聽到報業“唱衰”的聲音,傳統報業媒體也有強烈的感覺,迎來了嚴峻的低谷,但是認真分析,傳統報紙行業仍然存在極大的發展空間和獨特的優勢。
幾乎每一個城市都有一份本地報紙,上面報道的都是本地的人和事。它陪伴著幾代人成長,也見證了時代的進步和城市的變遷,所有,有一部分人對報紙有一種獨特的情懷。通常家里的老一輩人都有每天起床閱讀報紙的習慣,而訂報的讀者也多是這一部分人群。所以,這部分受眾絕對不能丟,應該有針對性地調整報紙內容留住這類讀者。
例如:《滄州晚報》常年有老年版面,而且經常組織和老年讀者的互動。征集老年讀者的散文、照片,春節開展送福字的活動,或讓讀者說說家里保存的老照片背后的故事,勾起讀者的懷舊情結,也成為人們坐在一起閑聊的話題焦點。
有時候,在網絡上出現一個重磅信息,瀏覽閱讀的人很多,但經過新媒體傳播出來,人們心底往往打了一個問號:真的?假的?就等著第二天報紙上出來證實此事,讀者才真正去相信。這就說明,報紙具有強大的公信力,白紙黑字的報紙更讓人信服。
況且,正因為“人人都是自媒體”,自媒體發布的信息也良莠不齊,里面的信息真假難辨。同時,很多地方和個人還是愿意將新聞傳給傳統媒體去發布,在他們看來,傳統媒體是一個權威發布的地方,在這里發布出去的消息更準確、更可信。
傳統報業的采編人員經過實習上崗,采編專業性更強。對一件事情的報道一般會親臨現場,寫完后層層審閱,有一個專業的新聞采編團隊,這樣的團隊報道出來的新聞更真實可信,更能引起讀者共鳴。而有的新媒體靠轉載其他地方的稿件或只對稿件進行大致修改就上傳,獨創報道不多。甚至有的新聞為了吸引讀者眼球過分追求八卦、花邊新聞,不經核實直接登載,長此下來,會影響媒體的公信力。
傳統報紙行業不會衰落。因為它是人類發展的永恒需求,然而,在新媒體的沖擊下,轉變新聞的唯一途徑就是傳播新聞的方法。報業不會發生嚴重的顛覆性變革。這個時期,應當是傳統報業與新媒體融合發展的時期。因此,傳統報紙如果抓住機會,進一步發揮傳統報紙的優勢與新媒體相結合,不斷創新模式,甚至可以利用新媒體在困境中突出重圍,在新媒體時代重新煥發生命力。
傳統報業要進一步發展,必須認識到自身的劣勢,合理利用新媒體優勢互補,相互配合,實現互利共贏。
一方面,傳統報紙應該有效利用互聯網平臺創建自己的網站,并在報刊發布的前一天晚上將報紙中有分量的、獨家的稿件上傳到網站上,這可以彌補傳統報紙的不足,如覆蓋面小,時效性差;另一方面,考慮與知名網站合作,利用網站的知名度吸引讀者來擴大影響力;與此同時,他們需要改變單一的交流方式,有選擇地將互聯網上的信息納入報紙,吸引讀者,引起人們的關注。熱點問題,要與輿論相適應。在新媒體沖擊下,傳統報業要做大做強,必須突破僵化單一的模式,加強與電視、廣播、期刊、電子商務、圖書等的合作,推廣自己的形式的溝通。
隨著我國手機用戶越來越多,傳統報紙也可以登上“互聯網+”的快車,與新媒體合作,依托手機平臺和數字媒體等先進的技術,實現視頻與音頻、文字融合一體的新時代新媒體報紙。
毋庸置疑,新媒體擁有傳統媒體沒有的優勢,對于報業而言,可以將這種挑戰化為機遇,利用新媒體的手段,發揮新媒體的優勢為報業服務,促進報業傳播方式的革新和輿論影響力的提升。在這一方面,傳統報業已經開始有所行動,并且取得一定的成果。
如,今年3月15日,《滄州晚報》推出融媒體欄目《晚報直播》,借用直播的方式,更加貼近市民。晚報記者與讀者一起看、說、聽、玩,一起互動。第一期節目經過精心策劃,與讀者以新穎的形式見面,吸引了超過兩萬人在線觀看,互動頻繁。直播中解密了“酒駕”檢測,并且要求交警人員為大家講解可能會檢測出酒駕的食物。通過選取人民群眾最關心的話題,采取人民群眾更加喜聞樂見的方式,晚報與人民群眾的心貼得更近了。這一形式也對探索傳統報業的出路具有較強的示范作用。
又如,2016年7月,鄭州報業推出的“新聞超市”,讓記者化身為全媒體記者,將所有的稿件放入超市,由記者進行深層次的報道。與此同時,鄭州報業集團投入1000多萬元建設鄭報融媒指揮中心,并隨時派出記者前往突發事件現場進行第一手新聞報道。以上都是對傳統報業發展的有益探索。
應該指出,新技術、組織結構和組織文化的高度融合是傳統媒體彌補新媒體背景下自身弱點的一種方式。媒體整合的永遠規律是“內容為王”。因此,媒體融合對“內容深度”提出更高的要求。
總之,新媒體對傳統報業的沖擊,一方面給傳統報業的生存發展帶來了困難,另一方面也為傳統報業尋求突破帶來了動力和機遇。在這個轉折點上,傳統報業必須摒棄單一的報業模式,與新媒體之間要采取融合發展的方針。不斷創新傳播方式,更新新聞理念,抓住發展契機,與新媒體共存共榮,實現共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