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曉娟
(西安電子科技大學出版社,陜西 西安 710071)
早在1990年之前,中國每年的圖書出版量就已經躍居世界第一,是一個名副其實的出版大國。但直到今天,我們都有一個體會,那就是當下的圖書市場,圖書種類多、數量多,但好書不多。如何讓中國圖書走向世界,把我國建設成出版強國,需要作者、出版單位共同努力,圖書編輯責任重大。
要由出版大國成為出版強國,就要提高我國文化產品的軟實力,增加我國圖書的國際影響力,歸根結底就是要多做精品圖書。
出版精品圖書,提高圖書質量就是一個不可回避的問題。說到圖書質量,就離不開把控圖書質量的第一責任人——責任編輯。時代和市場的精品需求,給我們的圖書編輯提出了高要求。嚴把質量關,是出版行業從上到下都在強調的重中之重,而作為圖書重要組成的科技類圖書的編輯加工工作一直是一個難點,也是質量難以保證的重災區。本文就針對這一問題談一談自己的拙見。
在出版行業,我們一般把科技類圖書分為兩類:一類是學術專著;一類是工程技術書。但不管怎么分類,科技類圖書的共性就是與專業聯系緊密,牽涉的專業方向多、門類多,規范化要求高,這也是此類圖書質量控制的難點。這些難點給科技類圖書的編輯工作造成了一定的加工難度。究其加工難的根本原因,有客觀的因素,也有主觀的因素。客觀因素主要有兩點:一是此類圖書的編輯加工牽涉到很多專業知識,而負責的編輯人員卻很難保證剛好具有相關的專業知識;二是此類圖書牽涉的頭緒多,對很多細節的規范性、統一性要求很嚴,比如要求文圖對應一致,正斜體、大小寫標注一致,甚至有時不同的正斜體、大小寫代表的含義不同等。要克服這些客觀因素,就要求編輯人員有很強的責任心,要細致、細心,遇到問題不放過。圖書品種、數量的增多和出版速度的提升,必然會給編輯人員帶來更大的壓力,但這種壓力不能以犧牲圖書質量為代價來緩解。在這種情況下,我們更應該加強編輯人員的精品意識和責任意識,在主觀上,要樹立質量不過關圖書不能出版、不敢出版的認知,在客觀上,要提升編輯人員的業務素質、專業素養,有針對性地優化出版流程。
梳理科技類圖書編輯加工過程中存在的問題其實不難發現,所有出現的問題幾乎都與圖書編輯人員的責任心有著直接的關系。總的來說編輯人員應該具備一種執著的精神,對書稿要精益求精,遇到問題要有不放過的精神。事實上這就是我們整天提倡的工匠精神。
一本精品圖書的形成,在出版時要經過層層環節,層層把關,我們希望我們的每一個環節都在把控之內,每一個環節都做到了盡善盡美。這種每一個細節的精雕細琢事實上就是我們提倡的工匠精神。
具體到科技類圖書編輯工匠精神的培養,不僅僅是編輯個人或企業的事情,也應該是行業的責任和義務,只有三管齊下,才能從根本上解決并達到一定的目標。
新聞出版廣電總局作為出版行業的主管單位,一直對圖書質量的控制特別重視,每年都定期進行編輯人員的繼續教育,進行圖書質量的檢查,然而從檢查結果來看,圖書的質量并不盡如人意。
在管理機制上,新聞出版廣電總局要加強質量的把控,使出版單位和編輯在質量意識上不放松,不合格的圖書不能出、不敢出。新聞出版廣電總局多次對不合格圖書采取了通報批評、收回、銷毀等嚴格的措施,這些措施取得了一定的效果。目前,應該加快營造規范文字環境的進程;加大對出版行業出版質量的檢查力度,促使出版企業更加重視圖書質量,時刻繃緊圖書質量這根弦。
隨著技術的發展,新的研究方向和研究成果不斷出現。針對這種常態化的情況,新聞出版廣電總局應該有針對性地增加新知識新技術的培訓內容,有針對性地加強科技類圖書編輯的培訓工作,讓從事科技類圖書編輯的工作人員意識到其工作內容的重要性與使命感,將工匠精神徹底地灌輸到科技類圖書的日常編輯工作中。
現代的社會,圖書出版處在呼喚精品、要求精品的時期,不合格的圖書就是我們的不合格產品,是我們出版人的失職。這些不合格產品必然造成負面影響,不僅會嚴重干擾科技類圖書的推廣,而且將沖淡科技類圖書在學術研究中的基本科學價值。新聞出版廣電總局應該加強對出版單位和編輯人員意識形態的引導,在整個出版行業倡導工匠精神,倡導精品意識,形成出好書、出精品的基本思路。讓從業人員從根本上認識到:好書只有匹配上認真、負責、嚴謹的編輯人員才能最終成為真正的好書,才能為讀者呈現出一流的圖書作品。
出版社要想做大做強,就必須要樹立自己的品牌,而品牌的建立靠的就是精品圖書。要推出高水平的學術專著,做有價值的優秀出版物,除了前期選題策劃階段的取優策略外,最終還是要落實到圖書質量上。
一直以來,整個出版行業都是以“傳幫帶”的形式來培養編輯的,這種模式發揮了極大的作用,能讓編輯盡快地投入到實際工作狀態中,但隨著圖書品種的增多、專業細分化的深入、新的東西層出不窮、出版社之間競爭的日益激烈,很容易忽略新編輯人員職業道德和編輯日常工作細節的培養,也使老編輯遇到新問題時容易出現疏漏。這就給圖書質量的控制埋下了隱患。
出版社作為一個文化出版機構,作為文化傳播的實體,要從意識形態的高度上重視圖書質量,將嚴謹的工作態度日常化,從上到下讓員工養成用心、細心、嚴謹、規范的工作態度。嚴謹、務實、求真的工作態度不僅是當下從事科技類圖書編纂工作人員所必需的,更是所有從事編輯出版工作的人員所必備的。出版社在日常管理中要時時刻刻提及質量意識,注意加強員工責任心的培養;要經常性地開展業務交流,通過不斷地組織學習和交流給員工創造彌補專業短板的機會和氛圍,將工匠精神徹底地貫穿于日常的管理和編輯工作中。
出版社應將圖書質量作為編輯量化考核的主要指標,將編輯的工作量與圖書的質量進行直接掛鉤,讓編輯與圖書質量之間形成有效結合,這可以在一定程度上避免單純的趨利思想影響編輯人員工作方向的行為出現。
編輯行業是一個終身學習的行業。科技類圖書的編輯工作,不同于一般的文學作品編輯工作,不僅僅限于字面意思的分析與解讀,更需要對其中的數據進行匯總、校對、復核,需要對小到角標的字母的正斜體、大小寫進行統一和規范,甚至有可能還要提出獨立的批注與見解。工匠精神的基礎在于嚴謹的態度,科技類圖書編輯人員如果人人都有這種工匠精神,對我們的圖書精雕細琢、遇到問題不放過,那我們的科技圖書質量必然邁上一個新臺階。
作為科技類圖書的第一負責人,科技類圖書編輯人員不但要不停地學習新的專業知識,而且要把精品意識貫穿于自己的實際工作中,要有責任心、有使命感,對自己的工作有敬畏之心。只有不斷地彌補自己的不足,沉下心學習新知識,從小到符號、術語,大到技術前沿都做到心中有數,扭轉以“想當然”的態度來完成圖書編輯的狀態,才能真正地擔當起“責任”的重托。
計算機多媒體技術的普及和互聯網環境的發展,讓圖書改變了單一的紙質形態,電子類圖書日漸普及給了科技類圖書全新的發展機遇。下一步,科技類圖書也將會進一步擴大與多媒體技術的融合,電子化圖書、立體化圖書、動態化圖書已成必然趨勢。這種趨勢將使得科技類圖書更加形象、直觀,但這也必然對科技類圖書編輯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這類圖書新形式的出現使得信息技術成了編輯人員必須熟練掌握的技術手段之一,圖書的立體化、動態化將會改變編輯時圖書的載體形式,即有可能圖書的編輯工作會有一部分甚至大部分將在電腦上完成,這又將給編輯工作帶來新的機遇和挑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