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海雅
青島市老年服務中心 山東青島 266071
習近平總書記在十九大報告中強調:“積極應對人口老齡化,構建養老、孝老、敬老政策體系和社會環境。”在這樣的背景下,“文化養老”建設逐漸被提上日程,通過將文化娛樂活動與養老相結合,豐富老年群體的精神文化生活,提升老年人的幸福指數,創建積極向上的老年文化。本文基于“文化養老”的內涵及意義,從理念推廣、創新文化服務、完善網絡體系等方面,對“文化養老”的實現路徑進行探索和思考,希望能推進我國的養老事業發展,提升養老服務水平。
“文化養老”,顧名思義,即以文化進行養老,改變傳統養老模式下單一的物質養老理念,從精神角度出發,深度發掘傳統文化的精髓,為養老事業服務。文化養老強調在保障物質生活需求的基礎上,豐富老年人的精神文化生活,保障老年群體的身心健康。由此可見,文化養老充分吸收了以人為本的思想,主張物質生活與精神生活齊力并舉,是對新時代養老理念和模式的創新,全方位地滿足了老年群體的生活訴求。
“文化養老”不僅是對養老理念的創新,進一步豐富了養老的內涵,也推動了養老模式的創新和發展。一方面,“文化養老”滿足了老人對精神文化的需求。通過一系列文化活動,發揮老年人的一技之長,為老年人的特長展示和文化交流搭建了平臺;另一方面,“文化養老”引導老年人走出封閉環境,促進身心健康。文化活動是老年人的集體活動,是老年人的社交紐帶。通過積極參與社區的文化娛樂活動,老年人紛紛走出家門,尋找舞伴、玩伴,組織舞蹈隊、棋社等興趣活動組織,減輕了老人們因兒女長期在外,無人陪伴所產生的孤獨之感,促進老年群體的身心健康。
在推動“文化養老”的創新和實踐之前,我們首先要普及“文化養老”理念,在養老工作人員心中,植入“文化養老”的思想意識,內化于心,外化于行。首先,擴大宣傳。通過網絡、社區廣告、橫幅、公共區域標語、新聞媒體等多種形式和渠道,傳播文化養老理念,加深社會民眾對文化養老這種新理念的認識,正確理解文化養老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其次,強化政府對“文化養老”的主導作用和責任意識。文化養老是對養途徑的創新,為養老事業發展開辟新的出路,對社會治理和公共服務水平的提升具有重要作用。政府作為社會治理和公共服務的主導者,理應在養老事業中承擔主要責任。通過將文化養老納入養老工作體系之中,制定相關行動規劃,健全相關政策,整合優勢資源,引導資金、人力、物力等正確流入養老事業,為文化養老的全面開展創造良好的外部環境[1]。最后,加強“文化養老”的教育培訓和研究。“文化養老”作為新的養老模式,具有源源不竭的生命力,因此,我們要在現有的實踐成果基礎上,加強對相關人員和機構的教育培訓,提高從業人員的綜合素質與職業水平,不斷推陳出新。
隨著經濟水平的提升,人們生活內容更加豐富,老年群體對精神文化的需求也逐漸呈現出多樣化、多層次的特征,基于人本思想,我們提供的老年文化服務產品也應該具有同樣的特點。首先,因地制宜地擬定文化服務計劃。要加強文化資源整合和文化食糧保障力度,圍繞老年人的精神需求設計探索各種文化娛樂活動,如文化閱讀、健身娛樂、展覽、課程教育、心理疏導、精神撫慰、社區集體文體活動和基于老年視角的其他文化產品。網絡成為溝通交流、愉悅身心的新渠道。第二,為老年群體文化服務產品的自主選擇提供便利。國內己有部分地區在這方而做出了探索嘗試,如成都市通過開設“公共文化服務產品”超市、政府根據受益群眾的自主選擇定采購項目的做法[2]值得借鑒。增加選擇的自主性是滿足老年人精神文化差異化需要的關鍵環節,政府公共文化服務產品采購先問需再適需的設計,無疑增加了文化關懷的針對性。
政府應進一步樹立“以需求為導向”的服務供給理念,增加政策保障和財政投入,探索和加大購買“文化養老”社會服務的力度,同時支持社區和社會場所組織開展適合老年人的群眾性文化體育娛樂活動。要充分發揮社區服務平臺的作用,把“文化養老”與社區養老、居家養老等形式結合起來,探索設計各種文化娛樂活動服務的內容和形式,進行日常養老服務需求收集和供給管理。要引導各類文化機構進入“文化養老”領域,對公益性和盈利性文化養老機構予以扶持,通過聚合社會化專業力量,以專業化、高品質的文化服務產品滿足不同老年群體的文化需求。要協同學生團體、青年志愿者協會以及各種涉老組織等,組建青年志愿者助老服務隊,匯集各方力量,共同推進“文化養老”工程。
總而言之,老有所養,老有所樂是發展養老事業和養老模式創新的最終目的。“文化養老”不僅是為老年群體提供了精神食糧,也豐富了他們的生活,促進老年人的身心健康。因此,我們應充分發揮政府的主導作用,普及“文化養老”理念,創建多元文化服務體系,完善老年文化服務網絡,激活養老市場,凝聚各方力量,讓老年群體在夕陽的余暉中,安享晚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