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小莉
陽泉市礦區環境保護監測站 山西陽泉 045000
陽泉因煤建市,是典型的煤炭資源型城市和工礦區,環境歷史欠賬多。作為“2+26”通道城市,強力開展環保攻堅,大氣環境質量持續好轉。但是必須清醒地認識到,陽泉市市區環境容量小,大氣污染物排放強度大,要實現空氣環境質量功能區全面達標,大氣污染防治的任務十分艱巨。
“大氣十條”實施以來,陽泉市環境空氣質量持續改善,空氣中主要污染物濃度總體呈下降趨勢。2017年,市區優良天數193天,優良天數比例52.9%;PM2.5平均濃度61微克/立方米,同比下降3.2%;空氣質量綜合指數7.28,同比下降4.6%。2018年1-9月,市區優良天數146天,同比增加17天;PM2.5平均濃度56微克/立方米,同比下降6.7%;空氣質量綜合指數6.3,同比下降13.9%。
2017年陽泉市排放23170.19噸SO2,28375.87噸NOx,19939.93噸PM10,10293.35噸PM2.5。化石燃料固定燃燒源產生的SO2、NOx、PM2.5對整個大氣污染物的貢獻占比均超過一半,化石燃料固定燃燒源、揚塵源、工藝過程源是主要的PM10排放源。
陽泉“兩山夾一溝”的特殊地理環境,污染物經過時擴散通道狹窄,在出現大面積不利氣候條件的情況下,污染物存在聚集現象,經常出現污染物濃度比上下風向都高的現象。
由于歷史和資源稟賦等原因,環境問題呈現結構性、布局性、復合型污染特點。目前,陽泉三次產業比例從2015年1.7:49.8:48.5調整到2017年的1.5:47.7:50.8。但以煤為主、利用效率低的能源消費結構依然是困擾我市的最大問題。經測算,陽泉萬元GDP能耗為1.313噸標準煤(全國為0.869噸標準煤)。
全市矸石山堆存量約3億噸,并以每年1700萬噸的速度增加。、矸石自燃產生大量硫化氫、一氧化碳和二氧化硫等有毒有害氣體,成為全市大氣污染嚴重的重要因素。陽泉源解析結果顯示,煤煙塵對PM2.5的貢獻率為34%,位于全省前列。
陽泉是山西承東啟西、晉煤外運的重要物流通道,存在嚴重的通道污染。同時,全市機動車保有量已達到20萬輛,且以每年約2.5萬輛的速度增加,直接導致氮氧化物、臭氧等指標不斷上升。
自然塵和二次揚塵是環境空氣中總懸浮顆粒物的重要組成部分。陽泉氣候干燥,風沙大,植被差,綠地面積少,是形成地面揚塵的主要原因;由于市區改造拆遷工程較多加劇了二次揚塵污染;市區周邊的山體由于私挖濫采、露天采礦、取土等原因,造成植被破壞嚴重、大量山體裸露。
按照“布局更集中、產業更集群、要素更積聚、資源更集約”的要求,做好工業園區的建設工作,走出一條發展速度快、污染排放少的園區發展新路。有序搬遷改造或依法關閉城市建成區及周邊污染較重的企業,推進城市產業布局優化和升級替代。推進產業結構升級,壓減煤炭過剩產能,加快發展高新技術產業。大力發展綠色經濟,打造資源節約與環境友好的生態宜居城市。
持續強化“控煤”。積極穩步推進清潔取暖工程,進一步擴大煤改氣、煤改電改造范圍。堅決打擊“禁煤區”原煤散燒。堅決杜絕“散亂污”企業異地轉移和死灰復燃,高標準推進焦化行業特別排放限值改造,擴大揮發性有機物的治理范圍,全面加強企業偷排超排和無組織排放管理。持續強化“降塵”。加大對建筑工地、道路和煤場料場揚塵治理力度。嚴禁大型貨車、過境貨車、農用車進入城區行駛,嚴查重處重型柴油車超標排放行為,持續開展油品整治,繼續加大老舊機動車淘汰力度,全面推廣新能源汽車。
突出宣傳重點,以更大的力度宣傳打好藍天保衛戰的重要性、必要性和緊迫性,為推進全市環保工作造勢助力。打造宣傳“矩陣”,充分發揮“一臺一報兩網”的宣傳作用。同時創新方式方法,利用好微信、微博等新媒體平臺,進一步擴大覆蓋范圍和宣傳面,提高環保影響力。加強社會宣傳。抓住“6·5”世界環境日等契機,開展全方位、多層次、多形式的宣傳教育活動,營造全社會共同關心環保、支持環保、參與環保、監督環保的良好社會氛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