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艷芬
內丘縣平安小學 河北邢臺 054200
習總書記強調:立德樹人。育人先育德。學生是家庭的希望、祖國的未來,小學生三觀尚未形成,此時的品德教育事半功倍。本課程是德育教育的主要學科。因此,本課程教學在德育教育中舉足輕重。那么,如何上好這一門學科呢?
“興趣是最好的老師”。教師結合教學內容,運用多種方法,如采用小品表演、歌曲欣賞、講故事、知識競賽等形式的“情境表演”,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加深對內容的理解與體會。
創設小學生喜聞樂見的形式,營建寬松和諧的氛圍,學生易于接受知識。如,學習“二萬五千里長征”時,教師播放視頻“過雪山草地”,學生很快進入充滿千難萬險的長征氛圍中,感受紅軍所經歷的危難與艱辛,體驗紅軍頑強的革命意志和大無畏的樂觀主義精神——長征精神。
小學生身心正處于發育階段,其品性來自對生活的認識和感悟。因此,教學內容必須貼近小學生的日常生活。這就要求教師要提出貼近于兒童生活的問題,引發學習興趣。
如教學《馬路不是游戲場》時,教師提問:“馬路不是游戲場,自覺遵守交通規則,才能保證我們的安全。那么在我們生活周圍有哪些交通隱患和不遵守交通規則的現象呢?”學生根據在生活中看到的現象,紛紛搶答,交流中掌握了交通安全知識,明白了在現實生活中自己該怎樣自覺遵守交通規則。
兒童的生活是課程的基礎。現實生活對兒童品德的形成和社會性發展具有特殊的價值。教學中,創設一些與學生生活極為貼近的情境,學生參與中提升學習興趣。
如教學《請你相信我》時,教師讓學生分角色扮演朋友相約而失信的情節,學生在表演中學習禮貌用語,體驗朋友失信時自己的內心感受,引起學生對不誠不信言行的反思,知道誠信在待人處世中的重要。
小學生爭強好勝,給學生充分的時間,學生采用輪讀、賽讀等多種方式,最后展示讀,學生會在興趣盎然的讀中明理。
教學中要充分發揮學生的主動探究精神。如學習《今天,你安全嗎》時,教師播放視頻:中午放學時,明明發現媽媽沒接。焦急時,一位阿姨匆忙來到面前,說:“明明,我是你媽同事,單位臨時有事,你媽讓我接你。”明明準備跟阿姨走,視頻停止。明明該不該跟阿姨走呢?教師利用自主分組的方式讓學生來回答“該走”還是“不該走”。同意走的為一組坐左邊,不同意者坐右邊,兩組辯論“為什么”的問題。學生在激烈的辯論中,知道面對陌生人要提高警惕,要學會自我保護。
教師簡單說教,學生索然無味;如果換種方式,讓學生表演,學生會積極參與,表演中提升認識。
如教學《讀懂爸爸媽媽的心》,教師讓學生表演《假如我來做父母》:如果孩子努力學做了一件事,作為父母是怎樣的心情,會對孩子說什么?如果孩子晚上遲遲沒回家,父母是怎樣的心情,孩子回來后會說什么?通過轉換角色表演,學生在“演”中理解父母在夸贊與生氣背后所蘊含的愛,體會拳拳父母心。
如教師發現學生李明撿地上的紙屑,及時拍攝下來。在馬路上看到一人隨口吐痰,也及時抓拍。教學《社會文明大家談》時,教師出示這兩個鏡頭:對比中,怎么做光榮,怎么做可恥,學生一目了然,從中明白撿一張紙、吐一口痰看起來是不起眼的小事,然而,就是這一點點小事,能折射出一個人的文明程度,認識到怎樣塑造自己的形象,做一個文明少年了。
本課程以兒童的社會生活為基礎。課堂教學以兒童實際生活為載體,以實踐體驗為途徑,以主體發揮為方式,將品德與社會性發展融入學生生活和社會實踐之中。因此,教師應引導學生走進生活,將課堂學習與課外實踐活動有機結合,活動中升華思想。
如教師執教《只有一個地球》時,成功舉辦了一次社會實踐活動:調查了解家鄉的環境問題。先讓學生說本地存在哪些環境問題,其中最主要的環境問題有哪些,并作為調查的主題;再讓學生分成小組,每組選擇一個調查主題,熟悉調查的基本步驟和方法;然后學生通過看、聽、問、查等方式和途徑展開調查;接著學生對調查結果進行分析,并將結果寫成調查報告;最后學生匯報調查結果,并將好的建議提供給有關部門。這樣把課堂教學與社會實踐結合起來,在實踐活動中,學生樹立了環保意識和社會責任感。
總之,教師要創設開放式的和諧愉悅的環境,教學內容生活化,教學方法多樣化,課外實踐活動化,使課堂學習與課外實踐有機結合,相得益彰,從而提高小學品德與社會教學的有效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