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明霖 漯河市廣播電視臺
在“女大學生怒踹熊孩子”事件中,后期,所謂的“女大學生”與孩子家長的“怒踹事件”是早已結束。但是,圍繞此事件的輿論變化卻掀起了新一輪風波。
最初,在2017年5月上旬,網絡上“4歲女童遭女大學生飛踹”的新聞引發大批網友熱議。女童的母親稱,當時在飯店里,兩個同齡的孩子在一起玩耍,鄰桌的一位年輕女子嫌孩子吵鬧,對著她的女兒就踹了一腳。緊接著,隨著現場部分視頻的曝光,再加上女童母親在朋友圈發布的事情經過,輿論幾乎一邊倒地對年輕女子腳踹女童的暴力行為表示憤慨和指責,年輕女子的大學生身份也被網友披露。
但是到了5月16日,事件的完整視頻被披露。視頻顯示,年輕女子踢了女童后,孩子母親反應激烈,不僅暴打年輕女子,用桌上的東西砸向年輕女子,并且還對前來勸架的服務生打了一耳光。完整視頻曝光后,輿情迅速反轉,大家紛紛譴責這個孩子母親的選擇性表達。
最終,雙方接受采訪并做出了回應,女童母親稱,當時女大學生踹到了女兒身體和凳子,自己護女心切動手打人;女大學生則表示,自己只踹了椅子并沒有踢到孩子,但承認不該沖動。雙方當事人都對沖動的處理問題的方式表達了歉意,這個事件的峰回路轉讓輿論走向才逐漸平息。
而在“南鑼書店樸道草堂上演苦情戲”事件中,輿論也是被“反轉”牽著走。
最初,2017年4月22日,一篇名為《誰是殺死一個書店的兇手》的文章在朋友圈大量傳播,店家以感性文筆述說書店的重要和經營不易,并稱被政府告知,書店門口要求封閉,原因是影響市容。文章也迅速成了點擊量超十萬的熱點,一波波圍觀群眾紛紛在留言里站在書店一方,譴責城管的暴力行徑。
然而,這件事情一天之內便迅速反轉,一位知名媒體人在另一篇文章《誰TM有空殺死這家進后院要收100塊錢的書店》中反駁稱,店主隱瞞關鍵事實,引導輿論將“封門”理解為被勒令“關門”。北京東城區交道口街道辦事處相關負責人稱,書店涉違規開墻打洞,后續需要將店門封上改建成墻。書店所在的帽兒胡同中,54家居民自住和門店需要整改,并非只針對書店一家。
輿論的主體是受眾,信息時代,展現在受眾面前的信息是海量的,尤其是網絡,使受眾信息的選擇更加隨意性和自由化,受眾選擇什么信息進行閱讀,做出怎樣的是非判斷,都是由受眾自己決定的。同時,作為信息傳播參與者的受眾,在信息流通和發布的過程中,轉發和復制什么樣的信息,表達自己什么樣的觀點都具有很大的主觀性。就個人而言,可能會因其年齡、社會地位、收入、教育程度等的不同,造成對信息產生不同的認識、理解和判斷,從而影響輿論的發展。
這里所說的媒體因素主要是針對新聞事件、相關輿論發布與傳播所處的環境及過程而言的。
類似于“女大學生怒踹熊孩子”事件的輿論“反轉”,其關鍵在于新聞事件真相漸漸浮出水面的整個過程。在這個過程中,受眾對事件真實性的認識由模糊到清晰,從而導致受眾的認知和觀點發生質的變化。那么,試問“如果,受眾在一開始了解到的就是新聞事件最為真實的部分,是不是就不會出現輿論的反轉了呢?”。其實,事實真相的浮現過程是需要時間的,受眾從一開始并沒有了解到事實中最客觀真實的一面也不足為奇。針對這一問題而言,就需要新聞媒體在報道事件的過程中,積極、深入的去調查了解事實。當然在這一點上,針對“女大學生怒踹熊孩子”事件以及“南鑼書店樸道草堂上演苦情戲”事件中,相關媒體都是做得比較好的。
本事件最開始是由網絡被大家認知。網絡新聞傳播環境的便捷性、快速性,導致新聞事件及其有關輿論在短時間內被大量傳播,從而使事件得到更多人的關注,當所謂“真相”和真正的真相依次展現在受眾面前的時候,受眾隨之表達自己的觀點,從而形成輿論及致使輿論走勢的轉換。另外網絡輿論場,是對在現實生活中產生情緒進行抒發的一個有效場所,其主體具有草根的特性,因此在對話語言上體現平民化的特點。網絡輿論場存在著激烈的話語權爭奪戰,持有不同觀點的網民們通過對話,產生觀點的交鋒,意見的碰撞,不同觀點陣營的網民可能會轉換自身的思維,走入到對方領域,從而可能影響輿論的走向。期間,意見領袖的作用得到凸顯。
在信息發布階段,相關人員可能因為多方面的因素使其對百姓普遍關注的社會問題,了解不夠深入,采寫不夠全面;對于事件的起因、經過、善后處理及處理結果,未能及時報道、解釋清楚等情況,從而導致給受眾造成認識上模糊,出現認知偏差的結果。最終,在輿論的形成過程中出現不利因素。
隨著4G網絡的推廣應用和以智能手機為代表的移動智能終端普及,微博以及微信成為最時尚的及時通信交流工具,憑借其信息內容實時共享、傳播速度便捷以及一定的虛擬性,使用者可以即時分享視頻或發表意見以及訴求,并可以迅速的擴散。但另一方面,由于自媒體時代,人人都可以是網絡新聞的制造者和傳播者,一些用戶為了吸引他人關注或表達個人訴求,抓住網絡傳播速度快這一特性,制造和傳播大量不良、虛假信息,引起社會恐慌,產生很大的負面影響,嚴重危害社會的和諧穩定。
編輯、記者人員作為信息發布者要堅持“三貼近”原則,即新聞內容貼近實際、貼近生活、貼近群眾。在日常工作中,要立足于社會主義初級階段這一出發點,始終堅持解放思想,實事求是,與時俱進,緊跟時代步伐,真實反映改革開放和現代化建設的實踐成果,堅持把發展作為第一要務,更好的為黨和國家的中心工作服務,為大局服務。把回答和解決實踐提出的重大課題作為新聞宣傳工作的中心任務;貼近生活,深入到火熱的現實生活中去,深入到社會經濟、政治、文化生活和人民群眾的日常生活中去,反映客觀現實,把握社會主流,解決具體矛盾;深深扎根于群眾之中,想群眾之所想,急群眾之所急,辦群眾之所盼,充分體現群眾的意愿,滿足受眾需求,牢固樹立群眾觀點,權為民所用、利為民所謀、情為民所系。
發揮主流媒體的輿論監督、導向作用。在輿論的影響過程中,新媒體因為其更為方便快捷而發揮著重要的作用。但是,其信息的發布和流通強調自由,在把關層面就傳統媒體而言較弱,再加上新聞媒體傳播的快速,容易導致流言、謠言快速形成并傳播。這就需要,作為主流媒體的傳統媒體起到一個監督、導向作用,堅持黨性原則,全面、準確、生動地宣傳馬克思列寧主義、毛澤東思想、鄧小平理論和“三個代表”重要思想,全面、準確、生動地宣傳黨的綱領、路線、方針和政策,使之變成廣大人民群眾的自覺行動,堅持黨的領導,遵守黨的組織原則和宣傳紀律,及時有效的拿起監督的武器,加強對網絡等新媒體輿論引導的實踐指導,敢于批評不良風氣,推動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讓正面信息及時發聲、先聲奪人,為受眾提供權威聲音,營造有利輿論。
受眾在接收、傳播信息的過程中,要提高明辨是非的能力,不論是面對正面還是負面的言論,都要保持清醒的頭腦。要有質疑的意識,對信息的接收、理解、判斷不要操之過急,要有大局觀念,不能人云亦云。對于一些熱點事件,要保持一種嚴謹的審視態度,更不能不負責任的肆意轉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