汪 英
沈陽市皇姑區雷鋒小學 遼寧沈陽 110014
“自主學習”是從社會的發展和人的自身發展需要出發,是從培養學生的自主意識出發,充分發揮學生自我教育潛能,促進受教育者主動、全面發展。在作文教學中,把“自主學習”貫穿于作文教學的始終,使學生真正成為作文的主人。
預習是學生在教師指導下有目的的自學活動。作為課堂學習過程的五環節之首,具有特殊的意義和作用。作文指導課上,盡管老師在審題、立意、選材、組材等方面花了相當多的功夫,但孩子依然無話可寫。為什么?作文預習不到位,甚至是沒有預習,孩子處于無米下鍋的狀態。那么怎樣改變現狀,讓孩子有備而來,提升學生課堂上自主學習的有效性呢?那就是,作文前一定要按要求搜集素材。
作文素材來源于生活,學生生活越充實,內容就越豐富。只有讓學生學會觀察,教給其觀察方法,才能更好地搜集素材。如:我在布置寫一種植物時,就要求學生按一定順序,抓住特點來觀察。觀察靜態的植物,對于構成它的各部分要看全、看細;動態的要抓住變化。當時大部分學生選擇觀察樹。先從整體—外形入手,把握住總體印象,再近處具體觀察,抓住細節。同時要求學生調動多種感官,如耳聽、鼻聞、口嘗、手摸……共同感受。布置的第二天,有的學生就迫不及待地把記錄拿給我看,說給我聽,但三年級的孩子,年齡小,知識少,觀察很粗糙,籠統,所以還需要進一步指導。如有的學生說:“我看到的大樹可粗了,可高了!”我就問他:高到什么程度?粗到什么程度?他很茫然。我就提示他:有沒有一層樓那么高?有沒有試著抱一抱?有的學生說:“樹葉尖尖的,很扎手。”我說:它像什么呢?在這樣寬松的氛圍,寬裕的時間里,老師可以不失時機地給予學生指導。
當然,搜集素材的方法還有很多,而且相互間也不是孤立的,多種方法并用才能不斷地充實素材。孩子在觀察事物、體味生活、醞釀文章時就是一個自主、自由的過程。獲取素材后,孩子的內心是充實的、愉悅的。
作文指導課的基本任務是促使學生正確理解題目及訓練要求,初步掌握基本的寫作方法,選擇滿意的寫作材料,并通過口頭交流充實材料,為習作奠定成功的基礎。那么,怎樣指導學生進行作文構思很重要。
構思包括審題、立意、選材、組材及運用恰當的表達方式和手法。新課導入時組織學生審題,有偏差,及時糾正。接下來說一說想表達一種什么思想?然后選取最能表現思想的內容。如:在指導寫《同學的閃光點》這篇作文時,指導學生,如果想贊美同學樂于助人的品質,就應該選他幫助別人的事例來寫,而不是愛學習的事例。也就是根據立意選材。選好材料后,就是組織材料,先寫什么,再寫什么,最后些什么。哪里詳寫,哪里略寫,怎樣過渡……主要屬于寫作方法的指導。為了讓孩子學會構思,掌握方法,必須廣開言路,充分調動孩子的知識儲備。指導后,剩下的時間讓孩子寫作。這時,老師通過巡視,還可以隨時解決個別思路受阻同學的疑難。
指導課上,寬松的環境,方法的指導,相互間交流……充分調動了孩子寫作的積極性,寫作效率明顯提高。
作文是學生辛苦勞動的成果,所以交上來之后要認真看,仔細研究,然后,找出普遍性的問題(尤其是與寫作重點要求密切相關的)供大家品鑒。當然,要注意時效性,越快越好,久了,孩子易忘。要改的文章可以放到大屏幕或人手復印一份。為了讓大家在有限的時間內做好這項工作,老師先要出示評改的方法,讓學生有章可循,有法可依。如:在評《難忘的一件事》這篇作文時,我把要求寫在黑板上,讓學生照著評。看看文章重點寫了什么?有哪些地方值得你學習?為什么?說完優點,再說說不足,怎么改?老師在旁邊適當點撥、糾正、小結。多讓幾位同學說,以便博采眾長,感悟新知,了解不足。課堂上,大家同改一文。學生參與評改的熱情相當高,效果不錯。
指導學生評改的過程是由扶到放、循序漸進的過程,以鼓勵為主,重在引路。集體評改之后,孩子們已知修改方法,可進行互評互改,允許他們發表不同的看法。作文講評要盡可能讓學生作文中的閃光點都有亮相的機會,讓學生都有發表對別人作文獨到見解的機會,特別是要注意一些平時寫作較差的學生的發言,從中摸索出他們作文水平不足的原因,從而對癥下藥。通過試驗表明,學生互評作文具有如下的優勢:評改及時,興趣濃厚,擴大閱讀面,起到互相借鑒,互相啟發的作用。
通過集體評改,互評互改,學生已具備了一定的評改作文的能力,都急于“露一手”。教師應該抓住這一極好時機,讓學生進行自批自改。鼓勵學生多改,改好,評出作文修改“小明星”給予獎勵。同時教育學生要細心、認真、說真話,公正合理地自我評價,并養成自改自查的良好習慣。……多種形式鼓勵孩子。
這種改變以往作文的評改方式,讓學生親自參與,在評改中獲得良好的情感體驗,維持了學生寫作的熱情,更有利于學生寫出有個性,有真情實感的文章。
總而言之,作文教學是個系統工程。作文教學要努力走進學生的內心世界,貼近學生的生活。把自主學習貫穿于作文教學的始終,切實把學生的做放在首位,并且做到課內外相結合。這樣,才能使作文的過程成為真正育人的過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