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 玲
山東省龍口市高級技工學校 山東煙臺 265701
經過改革開放和市場經濟建設,中國社會經濟實現了量的積累和質的飛躍,然而,隨著改革的深入和經濟的發展,也出現了很多的問題,就業難與用工荒并存于中國的經濟社會中,成為中國經濟結構調整和升級面臨的瓶頸問題之一。造成這種現象的深層次原因有很多,本文僅就人力資源層面,如何培養高技能人才,在培養模式和方法上,提出自己的一些淺見。
高技能人才是在生產、運輸和服務等領域崗位一線的從業者中,具備精湛專業技能,關鍵環節發揮作用,能夠解決生產操作難題的人員。主要包括技能勞動者中取得高級技工、技師和高級技師職業資格及相應職級的人員,可分為技術技能型、復合技能型、知識技能型三類人員。
高技能人才的素質主要體現在以下三個方面,第一是職業技能,它是高技能人才所應具備的最基本素質,也是區別于其他高級人才的主要方面。第二是職業適應能力。高技能人才擁有自主學習新的職業技能的能力,能夠及時把握特定職業在職場中的發展趨勢和最新動態且不斷掌握先進的職業理念和操作方法;不斷擴大知識面,具有延伸知識結構的能力。第三是專業創新能力,其內涵主要包括:不斷發現現存事物的缺陷和提出問題的能力并能夠造性地解決問題;擁有創意思維,并能夠具體實踐,進行操作和開發。
通過對高技能人才具備的素質進行分析,我們可以得知職業學校應主要從以下幾個方面加強對學生的培養:必要的理論知識;職業技能;創新能力;良好的職業道德。
德國“雙元制”是目前世界上比較成功的職業教育辦學模式之一,所謂“雙元制”,指的是職業學校理論學習和企業中的實踐訓練相結合,是學校和企業分工協作,共同完成培養人才全過程的一種職業教育辦學模式。“雙元制”職業教育,要求適齡人員首先必須尋找企業,獲得具體的職業位置,并同培訓企業簽訂職業培訓合同,成為企業的學徒。成為企業的學徒后,再尋找對口的職業學校,在職業學校就讀后,再成為職業學校的學生,呈現出先企業后學校的特點。德國“雙元制”的模式有值得我們借鑒的地方,可進行模式移植的優勢主要有:有明確的培養目標,即培養的是高技能人才;企業與學校相互協調配合;理論與實踐緊密結合。
政府主導:充分發揮政府的社會職能和政策導向作用,加強行政手段和法律手段的配合使用,加大對職業教育的投入和支持力度,已出臺的《中等職業教育改革創新行動計劃(2010—2012年)》有力的推動了職業教育的發展。
職業學校主抓:側重學校教育和管理,主要向學生傳授專業理論和技能,向企業和社會輸送優質畢業生源。
企業跟進:通過實習制度,針對企業的生產實際和特點對實習生進行深入的、專門的職業技能培訓,使實習生在邊干邊學的實踐中,掌握企業實際運營中所用到的技術。
1.深化高技能人才培養意識
職業學校應對職業教育的發展前景、對職業學校學生的前途充滿信心,在計劃中首先應強調從戰略發展的高度來重視高技能人才的培養,從思想意識上充分認識到發展職業教育的重要性。
2.強化高技能人才師資培養力量
逐年增加職業學校教師數量,提高高學歷、高能力、高素質教師的比例,提升師德素養、理論水平和實踐能力,爭取建設一支過硬的教師和實訓指導教師隊伍,同時通過教師自身的刻苦學習和不斷深造,對學生產生表率的作用。
3.細化高技能人才培養步驟
制定細化的、可操作的人才培養步驟,分階段、分步驟的一步步實現最終的培養目標。
4.量化高技能人才培養目標
在對人才市場需求進行科學的調研之后,通過培養目標的選擇和定量,將人才調研結果轉化成明確的、有具體數量要求的人才培養目標,穩定發展和提高在校學生數量和素質。
在向企業輸送實習生后,應與企業保持良好的溝通關系,建立跟蹤機制,關心學生的實習生活,了解培訓企業對實習生的待遇以及向實習生傳授職業知識和技能等情況,并積極配合和支持企業的培訓活動。
教育不可能是單純的職業教育或普通教育,而應是職業教育與普通教育在內容上的相互結合、滲透,只是側重不同而已。職業學校應從職業教育的維度出發,加強對普通教育側重的理論知識進行學習,借助政府主導優勢,加強兩類教育的溝通和結合,使兩類教育相互滲透、相互補充。
俗語說“十年樹木,百年樹人”,中國高技能人才的培養需要時間和耐心,需要政府的鼎力支持,需要職業教育領域的各類學校的師生共同的努力,需要中國企業的長足發展。相信經過各方的不懈努力,中國高技能人才的數量和素質將會顯著增加和提高,中國社會的人力資源矛盾將得到有效緩解,中國經濟將會持續、高效、平衡的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