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 瑩
南京市翠屏山小學 江蘇南京 211100
又到了一個學期結束,這個班級的學生是我從一年級跟班帶到二年級的,學生性格老師了解,孩子們也很適應我和數學老師的教學,家長也很配合學校教育,班級在學校舉行的各項活動中都表現優異,在學期末教學質量檢測中,每個孩子經過認真學習都取得優異的成績。可是這一切都給班主任為難了,今年的“三好生”給誰好呢?左思右想,班主任還是覺得給大家來投票吧,讓孩子們自己選,而投票結果卻顯示每個班的“三好生”人數比例都是女生多男生少。
傳統的“三好”評價體系產生于建國初期,當時的國際形勢、國內形勢對執政不久的中國共產黨是一個巨大的考驗。如何培養一批又一批建設者和接班人,如何引導和激勵全國各族人民,特別是青少年奮發上進、全面發展,形成共產主義人生觀、世界觀,在社會利益和民族精神上充分體現“一心為公”、“毫不利己”的最高價值取向,應運而生了“三好”評價體系和制度。隨著社會和進步,時代的變革,整個社會的價值取向也在不斷變化,這種傳統評價的局限性開始呈現。其中,最為突出的是“選拔”的功能過重,整個評價強調“最優”,重視少數人的發展,忽視了讓多數學生參與、體驗。加之評選中名額有限,學校在評選中只能按照計劃經濟的模式“優中選優”。這種目標取向在一定程度上挫傷了多數學生的積極性。
在低年段,男生的調皮得不到大家的寬容會讓一部分男生失去對學習的興趣,自我約束會越來越差,而現在每個班級男生人數占大多數,這樣的情況更需要用類似于“三好生”這樣的榮譽稱號來激勵他們越來越好,也有利于班級班風的形成。
2008年9月13日,中國教育學會會長顧明遠先生在重慶一個基礎教育學術會議上呼吁:停止評選“三好學生”,因為這樣會“過早給孩子貼上好學生與壞學生的標簽”。(《南方日報》2008年9月15日)其實,早在2004年5月20日,顧明遠先生在“上海教育論壇”上就曾發出倡議:廢除在學生還沒有成熟時就將他們分為三六九等的“三好學生”評選制度,要相信每個學生都能成才,任何學生的進步都應該受到鼓勵。他的這一提法在教育界引起很大爭議,很多教育者認為“三好生”還是利大于弊的,完全的否定會失去激勵作用但要巧用。
習慣是陪伴人一生的朋友,好習慣讓人受益匪淺,壞習慣影響一生成長,在人的一生中小學6年的學習生活都不是最重要的學習時段但在低年段的習慣養成卻是最重要的。在低年段中教師的評價要關注習慣養成,關注每天的日常生活,在上課前總是做好課前準備的孩子要表揚,讓其他學生在學習榜樣的過程中養成課前準備的好習慣。
學生的成長是孩子最好的親身體驗的過程,學生通過自己的實踐來探索適合自己走的路,這種實踐性是任何家長和老師都不能代替的。所以在教育的過程中要充分重視這種體驗,借助于班級內各種活動讓孩子去參加,教師要善于發現孩子的興趣和特長,讓低年段的學生有技可施,而在評價時,評價內容應呈現開放性,評價范圍從學校到家庭、到社會,拓展學習成長的時空,可以引導每一位學生通過自身的不斷努力,在評選活動中去積極參與,體驗并最終獲得成功。
多元評價是指以評價對象為主體,注重評價對象的個人價值,重視提高評價對象的參與意識和主體意識,激發其積極性,提倡改變單獨由教師評價學生的狀態,鼓勵學生本人、同學、家長等參與到評價之中,將評價變為多主體共同參與的活動。多主體評價對于學生的發展是有利的。首先,鼓勵學生進行自我評價能夠提高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和主動性,更重要的是能夠促進學生對自己的學習進行反思,有助于培養學生的獨立性、自主性和自我發展、自我成長能力。其次,學生對他人評價的過程也是學習和交流的過程,能夠更清楚地認識到自己的優勢與不足。最后,多主體評價能夠從不同的角度為學生提供有關自己學習、發展狀況的信息,有助于學生更全面地認識自我。
作為低年段教師一定要轉變思想觀念,不能以分數為中心、不能以聽話為重點,在低年段兩年的生活中不能固定“三好生”人選、不能歧視那些“調皮”的男生。在和家長對話或在孩子成績報告單中要持有發展性,讓孩子在老師和家長的評價中看到希望,讓學生在不斷進步中成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