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生香
濟南市陡溝小學 山東濟南 250116
廣泛性、邏輯性以及抽象性屬于數學的基本特點,其可以為學生提供極其豐富的思維素材,并創造寬廣的思維空間。因此,數學屬于對學生創造性思維予以培養的主要科目之一,需將數學課堂創設為培養學生創造性思維的主陣地。
在傳統小學數學教學中,教師通常會將重點放在知識的講解方面,即主要向學生講解定理、概念以及公式等知識,關注點在學生對知識的掌握和考試成績,而不重視向學生講解這些知識的來源和發展過程,使得學生只能夠“知其一”,無法實現舉一反三。因此,現階段的小學數學教學基本都是做到了結論與知識的普及,并未做到“思維”教學。
就學生而言,在固化課堂教學方式的影響下,將關注點放在了“客觀數字”方面,亦或者是對知識點的掌握與記憶,并未去深究這些知識點的具體來源[1]。例如,對于“四舍五入”知識的應用,學生通常只知道若小數學點最后一位等于或大于5,那么就需遞進一位,低于5則需舍去。但在數學應用題當中,在對該知識點予以客觀應用時,需進行一定的調整。如“學校組織學生春游,一共有23人,每輛車可以坐7人,那么需安排幾輛車?”若根據四舍五入,那么就需要安排3輛車,但事實上需安排4輛車,這主要是因為在對實際問題予以解決的過程中,需考慮客觀應用。若學生只知道對知識點予以死板的運用,那么教學就不會具備任何價值。
筆者在多年的教學實踐中總結出,教師需結合學生已有的知識經驗以及他們熟悉的事物來開展教學活動,讓學生所擁有的生活經驗課堂化,并將較為抽象的數學知識轉變為生動、形象以及容易理解的事物,緊密聯系生活,以便于課堂教學效率以及學生學習興趣的提升。例如,在講解“圓的認識”相關內容的過程中,教師需先讓學生舉例生活當中較為常見的一些圓形物體,以此來讓學生能夠對圓有一定的感知,然后再利用多媒體向學生展示猴子騎正方形、長方形以及圓形等輪子自行車的情景。在展示之前,可讓學生猜測誰會最先到達終點,這樣在展示結束之后學生就會疑惑的問道“為何圓形輪子的猴子得到了第一名”,此時教師就可以向學生講述為何自行車要將輪子做成圓形,并導入課堂教學內容。通過這樣的方式能夠讓學生體會到學習數學的用處,進而自發的形成一種探索興趣,并產生強烈的自我需要,樂于創新,有利于其創造性思維的提升。
結合數學學科以及小學生思維忒單,通過觀察實驗以及群體互動等教學方式,均能夠有效的將數學結論還原為生動活潑的知識生長過程,讓學生成為探究問題的發現者[2]。引導學生通過教材學會自學屬于學會如何進行學習的基礎,更是培養擁有開拓以及創新精神人才的主要途徑。所以,在具體的教學過程中,小學數學教師需對教學內容予以精心的設計,引導學生邊看書邊思考,邊思考邊動手,并可以將自己自學的發現通過語言表達出來。例如,“將正方形剪去一個角,那么還剩幾個角?”這一問題看起來是一道較為簡單的減法應用題,但并非如此,學生通常會回答3個、4個或5個角。為了能夠讓學生弄清楚,教師需向學生進行演示,并引導學生親自動手,探究其規律。這樣可以激發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尤其是創造性思維會從這里萌芽。同時,通過實驗的方式,讓一個人演示眾人看為人人參與、個人動手,大大豐富了數學直觀教學的內涵與外延,使學生產生強烈的學習興趣,使學生的“自主性”在活動中得到滿足,創造的潛能得到發揮。
創造性思維而言,提問屬于打開新思路的鑰匙。引導學生學會提問分為兩個方面,一是引導學生主動提問,二是引導學生提出有價值的問題。
在一開始就可以主動提出問題的學生,在筆者多年來的教學實踐中少之又少。學生不主動提問的原因主要分為以下幾點:一是擔心提出一些較為“低級”的問題而被同學嘲笑,二是怕教師指導自己在學習方面的疏漏,三是懶得提問。恐懼心理屬于前兩種原因的主要因素。因此,教師需鼓勵學生,讓其不懼犯錯,并在日常教學中為學生創設暢所欲言的氛圍。就學生懶于提問而言,教師需通過抽取學號以及同學之間相互提問等方式,來讓學生提出自己的問題,使學生可以自主的進行思考,并通過提問反映出來。
要想讓學生提出擁有價值的問題,需對提問這一環境提出更高的要求。小學數學教師在對日常題目予以講解時,需適當的滲透出題者的意圖和題目設計的意義,以此來讓學生能夠掌握不同問題的思維模式,進而讓學生能夠在學習中實現舉一反三,提出根據針對性和思考價值的問題。
現階段,大部分教師認為創造性思維只是紙上談兵。但筆者所提出的幾點方式,均是對實際的教學經驗進行總結而得出的,希望能夠對相關教育工作者提供一定的借鑒作用。同時,就小學教學而言,數學要想緊跟時代教育的發展,需要教育工作者們共同努力,重視對學生創造性思維的培養,確保他們的綜合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