連 超
曾幾何時,印刷術的普及助推信息傳播和文化發展實現了一次巨大的時空飛躍,圖書館在存儲書籍和查詢知識的需求下應運而生,逐漸確立了“提供信息方案以滿足多元化的社會信息需求”的發展導向,以紙質書籍為紐帶,以圖書館的地理坐標為圓心,把人類文明的智慧之光四散輻射。直到新媒體時代來臨,這一承載信息和知識的傳統點狀結構受到了強有力動搖。
不同于廣播電視、書刊雜志等傳統媒體生態,建立在數字互聯技術和移動智能終端基礎上的新媒體,正重塑著現代社會的信息傳播方式。實體圖書館如何從紙質媒介的固有業務形態中尋求創新,引入先進理念和技術,彌補信息傳播相對滯后的缺陷,以前瞻性視角主動迎合如今信息消費方式的巨大變革,是一個值得深思的課題。
借助移動互聯的技術支撐,新媒體掀起了一場聲勢浩大的閱讀革命,逐步顛覆了社會大眾的閱讀模式。一是碎片化:傳統青燈黃卷式的閱讀,日益被即時在線瀏覽取代,這種快餐式的“淺閱讀”、跳躍性的信息篩選,凸顯了閱讀的碎片化特征。二是實時性:信息同步更新,傳播媒介對閱讀時效性的影響消失,由于傳播時滯產生的信息價值優劣不復存在,網絡教育將使全球學習大眾化成為可能。三是個性化(互動性):信息的爆炸式增長以及技術的邊際成本趨零,不僅賦予消費者更大的信息選擇權,而且刺激個體用戶的自主反饋,加速形成了一種閉合的網狀信息流動結構。筆者必須指出,相對靜態的實體圖書館,天然的游離于這一網狀結構之外。
數字新媒體的知識信息,日益呈現出形態多元化、分布碎片化、扁平民主化等特征,在這種時代背景下,作為人類文明優秀成果的記憶裝置,圖書館應與時俱進,重新定義圖書館的精神內涵,更好傳承肩負的社會責任。
一是秉持傳統圖書館的人文精神,從原則精神、職業精神和科學精神三個維度出發,構建以人為本、為公眾服務的社會公共文化屬性。現在,實體圖書館的內部單元設置日趨多樣,以滿足不同閱讀群體放松心靈、洗滌靈魂的精神需求,通過提升幸福感,將人們對物質消費之上的文化生活潛意識打造成一種良好習慣和精致追求,很好契合了圖書館人文精神的傳統內核。二是融匯數字圖書館的科學精神,利用日新月異的數字科技開發、運營、管理系統,讓讀者從紙質抽象信息的單一被動傳輸轉向涵蓋視、聽、觸覺等多重感官的全新體驗,實現對信息消費者的廣域覆蓋和最佳傳播效果。
數字閱讀的趨勢已經不可逆轉,面向數字管理的轉型升級,將提供一條破解傳統圖書管理模式的有效思路。未來的數字圖書管理,應遵循從“實體館藏”向“實體館藏+虛擬館藏”發展軌跡,著力拓寬數字化閱讀資源,創新閱讀體驗,完善高效的圖書管理服務。當前主流的數字圖書接收終端,多已植入手機和平板電腦等智能設備,圖書館應確保自有數字閱讀資源與用戶終端的同步更新,設計兼具互動分享功能的友好閱讀界面,提供便捷的數字內容共享。此外,可以依托校園、社區等節點向外輻射,建設圖書自助借還系統,打造即時移動的數字資源服務空間。這種轉型兼容了人性化和智能化,使讀者體驗從時域和空間上都能獲得極大延展。
目前的圖書館信息化變革有了較大進展,配套的網絡平臺和后臺圖書信息管理系統儼然是標準配置,但在包容新媒體元素方面仍有改善空間,甚至可以說進一步挖掘的潛力巨大。
圖書館管理人員需要破除封閉管理的舊思維,主動接納新媒體給紙媒行業帶來的新變革。鼓勵開展館際合作,優化圖書館網絡的整體布局,積極推廣資源共享為主要特色的數字管理模式,整合不同層級圖書館的館藏信息資源,建立海量數字圖書的分布式共享數據庫,合理配置不同領域的書籍比例,由此既能消解圖書借閱的空間成本,又便利了信息的自由流動,本質上,這種創新思路也為最終實現社會公共服務均等化提供了有益的探索。
首先,圖書館應充分拓展微信公眾號等官方平臺的功能,即時更新數字圖書資源,優化信息推送和內容呈現方式,增添圖片、視頻、動畫等活躍直觀的形象素材,豐富信息傳播媒介。隨著公眾賬號持續增長,圖書館的在線宣傳更要提升實質內容,準確展示館藏圖書和背后龐大的網狀數字信息資源,同時在宣傳形式上,積極借鑒有益的市場營銷方案,力求以視覺精良的書摘、觀點新穎的讀者短評、權威的專家推薦等多元呈現,注重用戶體驗,吸引潛在的閱讀群體。
其次,推廣“智慧互聯”模式,完善圖書館與讀者群體的溝通渠道。打造動態的數字圖書在線參考服務系統,將信息服務和用戶需求密切聯系,通過可視化咨詢、實時互動咨詢等交互方式提高溝通效率,讀者主動納入圖書館的數字服務創新模式中,客觀上有助于增強用戶粘性。打造運行通暢的交流平臺,根本目的是消除信息不對稱,激活以網絡為載體的交互式文化消費新業態,第一手獲取讀者反饋建議,再利用科學方法過濾篩選出有效信息,鎖定過去工作的不足并及時做出針對性調整,并做好整改意見二次反饋。
再次,加大技術投入,完善硬件設施,積極應對碎片化閱讀趨勢。目前,紙質文獻資源利用率偏低的現象持續了較長時間,迫使越來越多圖書館把目光投向數字文獻資源,無線網絡正從圖書館的延伸服務轉變為基本服務。有條件的圖書館應轉向大數據匯總分析,刻畫讀者的閱讀習慣和信息需求,針對個體消費者的興趣差異,精準推送相關書目,快速構建貼近讀者需求的個人定制方案。同時,以電子圖書在線瀏覽的模式滿足時下普遍的碎片化閱讀需求,此舉既能增加圖書館被認知的渠道,防止讀者群體的進一步流失,又能積累有價值的用戶消費信息,為提升服務質量建立可信賴的分析數據源。
此外,圖書館的線下服務也應有機融合“互聯網+”和人工智能技術,建立一套基于電子標簽的紙質圖書管理檔案,兼容館藏信息查詢、圖書借閱、掛失、預約等常用功能的自助式移動服務。融合從線上線下多渠道收集讀者的文化信息消費數據,圖書館才能對潛在讀者群體的閱讀需求做出精準劃分,推薦時有所側重,面向普通市民的普惠信息力求平民化推廣,面向少年兒童的成長讀物應遵循直線視角的設計導向,面向科研院所的高冷知識嘗試專業化推薦,最終降低公共服務的邊際成本,提高服務質量和社會效益。
處于信息爆炸增長的新媒體時代,圖書館仍應堅守自身公益性文化服務的社會定位,以推動全民閱讀為己任,營造一個尊重知識、崇尚閱讀的理想人文環境。
雖然碎片式閱讀已成主流,但不容否認,這種跳躍式、片段式的表面信息采集缺乏系統性,長期會墮化人們的理性思辨能力,更不用說信息良莠不齊,所以圖書館應該高舉傳統經典閱讀的旗幟。這里的傳統,指的是閱讀材料擁有嚴密邏輯框架,從廣度深度上契合主流價值觀和現代科學體系,而并非指閱讀形式,圖書館可以充分借鑒新媒體時代對人們閱讀形式的改造,將紙質閱讀和電子閱讀相結合,嘗試推行分級閱讀,核心都是提供與目標人群相適應的、高質量的精神文化食糧,努力踐行圖書館海納百川、推廣優秀文化的社會責任。面對部分館藏資源乏人問津的現狀,圖書館可以變換思維,主動把書籍送到公園、社區林蔭道等人流量較大的公共場所,增加紙質書籍的流通使用,類似“圖書漂流”活動就是一種有益嘗試,既延展了知識傳播的空間維度,又給普羅大眾創造了閑暇之余回歸紙質書籍的契機。
面對新媒體對傳統閱讀生態的侵蝕,圖書館還應該給自身賦予公民信息素養培育者的角色定位。圖書館的館藏資源相對于天量的互聯網信息而言極為有限,讀者需要培養去偽存真、去粗取精的信息加工能力,這是圖書館可以挖掘的社會功能之一。圖書館應基于讀者年齡和社會閱歷等多層次信息的了解,提供差異化的培訓指導,幫助不同群體培養科學的快速閱讀和信息篩查技能,以期提升公民整體的信息素養。
除了前文述及的圖書館管理層理念變革外,普通員工也應提升自己的專業素養。高效快捷是新媒體時代的顯著特征,公眾對數字信息的查詢篩選都力求時間短精度高,這對于圖書館員工的公共服務提出了更高要求,在服務意識和職業道德以外,還必須擁有新技能儲備和創新意識。這必然要求圖書館員工緊跟新媒體時代層出不窮的技術革新,自主學習嶄新的數字服務技能,培養良好的理解能力、概括能力和溝通能力,才能扮演好知識引導者的新角色,主動開拓多元化服務。
對員工能力素養的更高要求,需要圖書館自身從人員選聘、在職培訓、績效考核等方方面面做出新規劃。以公開公正公平、能力至上的原則選拔高素質員工,為一個優秀團隊的形成打牢基礎;給員工提供定期的技能培訓,確保員工服務不因專業技能缺失而降低;設置一套科學高效的業績評價體系,以順暢的激勵機制激發廣大員工的工作熱情,唯有行之有效的體制機制,才能讓圖書館員工保持競爭力和專業性,不至于迷失在新媒體時代的大潮而喪失自我定位。
從圖書到讀者的主體變化,從單向信息獲取到網狀信息共享的模式變化,是圖書館未來發展的主流趨勢。面對新媒體時代的沖擊,作為公共文化產品的提供者,圖書館要致力于搭建一個知識流動自由、創意分享無界的現實場所和虛擬平臺,在主動擁抱新媒體的過程中,必須對傳播形態的改變保持清醒認知,立足于“以人為本”的理念,從新媒體視角重新審視當前的服務理念與服務模式,緊隨外部環境的變化推陳出新,惟有如此,才能讓圖書館事業在新媒體時代依然走在正確的發展路徑上。
[1]周文賓.圖書館新媒體服務:現狀、問題與對策[J]福建圖書館理論與實踐,2016(3).
[2]王利.新媒體與圖書館資源建設[J].圖書館學刊,2012(4):58-59.
[3]張燕.新媒體時代圖書館員的素質結構及培養對策[J]開封教育學院學報,2015.35(1):237-238.
[4]張琍霞.新媒體時代公共圖書館的發展趨勢探析[J].河南圖書館學刊,2014,34(9):16-17,26.
[5]許建業.公共圖書館新媒體服務的初步實踐與若干思考[J].新世紀圖書館,2013(3)27-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