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漢體育學院
體育舞蹈是一項介于藝術和體育之間的新興運動項目。為了推動我國體育舞蹈事業的發展,體育舞蹈專業院校對選手的訓練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近年來,體育舞蹈在專業院校逐漸深入展開,但是與此同時由于訓練的非專業性,運動損傷防治手段的不夠科學以及湖北省體育舞蹈專業院校選手自身的局限性,選手們更容易受到運動損傷的侵襲。運動損傷對于選手的發展以及體育舞蹈在社會中的發展都有著惡劣的影響。
本文通過文獻資料法、問卷調查法、等研究方法,針對湖北省2所體育舞蹈專業院校的100名選手運動損傷情況進行了研究,并且對運動損傷提出合理的預防與治療措施。根據問卷調查研究結果顯示如下:
(一)通過對100名選手損傷的調查統計,發現慢性損傷有68例,占總損傷人數的68.0%;急性損傷有32例,占總數的32.0%。從這一數據可以得出:體育舞蹈選手在運動中的損傷性質多為慢性損傷。
(二)運動損傷的易發的部位為肩部、背部、腰部、膝部、小腿、髖部、踝部、足趾部。排序前三位的為膝部、踝部、組織部共占運動損傷部位總比率的51.3%。其中,肌肉拉傷占37.5%,韌帶拉傷占25%,骨膜炎占16.7%,損傷性質中以拉傷居多。
(三)統計損傷發生的場合:專項訓練場合占45.8%、身體素質訓練場合占29.2%、比賽場合占12.5%、其他場合占12.5%。
(四)選手傷后參訓情況:正常訓練8.3%、停止訓練20。8%、局部訓練70。9%。因此得出,專項訓練和身體素質訓練期間是損傷的高發期;損傷后大部分選手采取局部訓練的方法。
(五)導致湖北省體育舞蹈專業院校選手運動損傷的主要因素依次為:選手身體素質差、技術要領不正確、舞伴之間配合不當、準備活動不科學、過度疲勞、在訓練中受傷得不到及時治療與積極調整。
(六)科學預防體育舞蹈運動損傷結合以下六個方面:加強個人身體素質訓練、進行科學合理的準備活動、加強正確技術要領的學習、有意識的培養舞伴之間的默契配合、遵循科學訓練原則、加強醫務監督以及預防運動性疲勞。
根據對專業院校的選手進行調查,發現腰背部和膝關節及踝關節的損傷較為多見。對于專業院校的體育舞蹈選手而言,腰背部和踝關節力量以及肌肉群間的協調性、技術動作的準確性也有待提高。因此,鑒于體育舞蹈項目訓練的特殊性和損傷部位的多發性,應注意著重加強選手腰背部和踝關節力量的訓練。
研究發現專業院校體育舞蹈選手的各種損傷形式中,以軟組織損傷發生概率最高。其中,皮膚擦傷和挫傷主要發生在足趾關節部;背部、肩部、踝關節和膝關節處主要以肌肉拉傷的情況居多。在通過與武漢體育學院的專家學者的訪談中發現,男選手肩關節周圍的肌肉易出現過度疲勞從而受傷,女選手背部肌肉易出現過度疲勞而受傷。在體育舞蹈中,想要培養和保持良好的舞蹈造型,最關鍵的一點就是增強肌肉的控制能力。頸部的挺拔、胸腰的充分展開和保持身體良好的姿態都由軀干和上肢肌群來控制,尤其在標準舞中,由于男選手起主導地位,其肩帶與手臂處的肌肉不僅為要保持自身良好的形態發力,同時還要負擔著女伴上肢的部分重量。因此如果女選手在配合上不默契,出現技術性的差錯,就極易導致男選手上肢肌群的靜力性損傷。
主觀因素是由于選手自身因素而導致的運動損傷。學生身體素質的好壞、技術動作的規范與否直接影響著運動損傷發生的可能性;同時,由于體育舞蹈需要雙人的配合,舞伴之間的默契與否也是運動損傷是否發生的關鍵。如兩人配合時的架型不正確、進退不同步,用力大小不均勻,不僅影響動作完成的質量,還會導致運動損傷的產生。還有一些選手由于過于自信,有焦躁、急于求成的心理,或者在熱身不足的情況下訓練,這些都可能造成運動損傷的產生。
場地、服裝、音樂等都可以導致運動損傷的產生。因此,在訓練過程中應因人而異地給予選手合適的訓練場地;規范訓練時的服裝穿著,應與舞種充分的配搭。同時根據不同學生的身體狀況來安排特殊多樣的訓練方法、訓練手段以及訓練時間。
熱身活動對于任何一項體育運動來說都是舉足輕重的,它可以有效避免運動損傷。體育舞蹈是一項靈活度比較高的運動,如果不具備靈活的肢體是無法完成的,而提高肢體靈活性最為簡單和有效的一個手段就是進行熱身活動。如果直接開始激烈的體育鍛煉,舞蹈動作的完成便會受阻,這時損傷也就非常容易發生。但是過分的準備活動,又會導致身體提前進入疲勞狀態,導致體育舞蹈選手體力流失、動作變形,進而增大運動損傷的風險。所以,投入正式舞蹈訓練前的活動量要把握準確。
首先,錯誤的技術動作分為多余動作和變形動作,其違背了運動人體科學的基本原理,故而容易造成身體的運動損傷。其次,隨著現代體育舞蹈的不斷發展,其對于技術要求的難度也不斷提高,學生在訓練和學習中完成技術的難度也隨之提高。如果學生不能正確掌握技術要領,在訓練中就會出多余動作,造成肌肉力量的失衡,從而造成一定的損傷。
無論是在體育項目還舞蹈運動中,肌力不足是造成運動損傷的重要原因之一。所以避免損傷的一個重要方式就是加強肌肉力量訓練,針對性地對身體相對薄弱部位進行力量訓練,能夠提高肢體和關節的抗損傷性。例如,加強三角肌的練習可以有效預防肩關節損傷。教師可以根據學生個人特點進行相關的力量訓練,如針對膝、踝、趾關節進行單腿下蹲、抗阻伸膝、單跳雙落等練習活動以提高膝、踝、趾關節的力量和靈活性;針對髖部進行如正踢腿、弓箭步上步走、側踢腿等練習活動,這些都能發展骨盆深層小肌群的力量。
由于肌肉本身的物理特性(粘滯性),如果在正式運動之前不做好充分的準備活動極其容易造成肌肉拉傷的情況。因此,在正式投入到激烈的舞蹈練習前進行伸展運動、腿部運動、擴胸運動等都可以有效提高身體的興奮性,以最快的速度進入到舞蹈的練習中。
專業院校的選手要注意遵守科學訓練原則,注意量的控制。因人而異制定合適的訓練與比賽計劃;訓練方法應形式多樣;訓練內容應廣泛,不僅要包括各專項訓練,同時還要重視其他輔助項目的訓練(如芭蕾基訓、體操技巧等)。
掌握正確的舞蹈動作,避免因為錯誤的技術動作而造成傷害。在學習新動作時,教師要深入剖析其動作構成及其原理,為學生演示動作形成的具體過程;最后,教師應該做到防患于未然,把可能出現的失誤和損傷的形式傳達給學生,幫其建立防范意識。
疲勞損傷無論是在體育運動中還是舞蹈中都是極其普遍的。經過長時間的運動后,身體各個部位都會出現不同程度的疲勞,例如肌組織乳酸堆積導致肌肉酸痛無力,神經系統疲勞會使選手反應能力低下等。這些疲勞的狀態如果保持的時間太長就很容易造成損傷,因此盡快地消除疲勞也是預防運動損傷的有效手段。例如,教師播放一些舒緩的音樂,組織簡單的娛樂活動,以此手段調整學生的疲勞。
體育舞蹈運動損傷類型主要包括肌肉拉傷、關節損傷等。不同損傷的原因不同,治療方法也不盡相同:
1.肌肉和肌腱拉傷。主要是由于運動前的準備活動身不足造成的。處理辦法:一旦感到身體不適或者出現疼痛感應立即停止運動,立即在患處冷敷3O分鐘,使患處毛細血管收縮,可使用氣霧劑減輕局部充血、水腫,避免搓揉和熱敷。
2.關節扭傷。在高強度的訓練中關節扭傷的發生概率也是極高的。處理辦法:關節扭傷時,應先冷敷,24小時后再進行熱敷,切忌揉搓或僅僅熱敷,否則會導致毛細血管破裂,淤血增多。
3.踝關節骨折。踝關節在人體中承受著整個身體的重量,因此在體育舞蹈中踝關節需要承擔相當大的壓力,但由于其極不穩定性,所以極易扭傷。處理辦法:及時固定后立即就醫,切忌揉搓按摩以免造成錯位或進一步損傷。
4.滑膜嵌頓癥。滑膜嵌頓癥是體育舞蹈運動中常見的損傷癥狀。因此,跳舞時要注意收緊腹肌和臀部,臀部不要刻意后翹產生塌腰現象,否則會對腰部肌肉和腰椎間盤造成嚴重的損害,例如腰椎間隙塌陷,腰椎間盤突出等。處理辦法:如果出現了腰部受傷應注意盡量避免腰部用力,盡量臥床休息。受傷時要用冷敷,傷后24小時熱敷。
1.發生體育舞蹈損傷的原因:
(1)身體素質差(肌力不足為主);
(2)技術要領掌握不準確(出現多余動作);
(3)舞蹈同伴配合不夠默契(缺乏練習);
(4)準備活動不科學(忽視熱身的重要性);
(5)過度疲勞(肌組織疲勞和神經系統疲勞)。
(6)在訓練中受傷沒有及時治療和積極調整休息(自我防范和保護意識較差)
2.體育舞蹈選手運動損傷易發生的主要部位:肩部、背部、腰部、膝部、小腿、髖部、踝部、足趾部。
3.預防體育舞蹈運動損傷的有效途徑:
(1)練習前做好充分的熱身活動;
(2)練習中注意舞伴之間的力量以及平衡的配合;
(3)注意動作的規范性;
(4)練習后做好充分的拉伸及放松;
全面地加強醫務監督。一方面,體育舞蹈選手應該形成自我防范和保護的意識,身體一旦出現不適則需要引起重視,應當立刻停止訓練,及早就醫。另一方面,教師也應該善于觀察學生的身體狀況,發現學生的異常情況應及時詢問,避免學生帶傷訓練,從而加重了損傷情況。
嚴格遵守科學訓練的原則。從主觀的角度來講,體育舞蹈選手應當選擇適合自己的訓練順序和訓練方式,充分認識到準備活動的重要性;從客觀角度來講,教師也應該因人而異、因地制宜地制定訓練計劃,考慮到不同學生的不同身體狀況,包括性格特點,心理素質等,從改變自己的教學風格,教學場地等方面給學生營造一個科學合理的訓練環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