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雅雅
(廈門古龍地產有限公司, 福建 廈門 361004)
某項目二期工程,由3幢18層普通住宅,2棟21層公寓及地下室組成。一層為架空及設備用房,2層到18層為住宅。地下室為車庫及設備用房,戰時部分為人防。總建筑面積約為45080.26m2,多層最大一棟體積約為6800m3,最高一棟建筑高度約為53.6m,按一類高層普通旅館進行消防設計。
本文案例中工程項目主要采取的是下排水處理方式,將排水管道深埋在地下,而衛生間和廚房的排水器則集中在地面上,運行過程中污水會按照橫向管道完成匯合處理,利用排水立管進行統一的排出管理[1]。盡管這種方式整體應用效果較好,但是依舊存在一些隱患問題,其中,排水過程會形成較大的噪聲,對于居民日常生活會產生影響,加之管道的布設結構存在不合理的問題,必然會對給防水工作的運行和優化造成影響,若是出現大幅度溫度變化則會出現管道膨脹的問題,導致管道出現嚴重的滲漏現象。
除此之外,在竣工驗收的過程中,相關人員發現,工程項目消防水箱的整體容積不能滿足規范要求,并且出現了消防用水和生活用水區分不明顯的問題,若是出現災情則會出現供水嚴重不足的問題,這就使得相關部門決定對具體問題進行整改。基于此,施工部門決定具體施工流程進行質量監管,收效較好[2]。
為了有效提升建筑工程項目室內給排水消防設計及施工的綜合質量,相關部門要積極建立健全統籌性較好的監督管控機制,整合設計要點的基礎上,完善施工監管控制結構,確保能從綜合管理的角度完善監督體系,為施工管理工作的全面進步奠定基礎。
在室內給排水消防設計及施工項目中,設計自動噴水滅火系統能有效提升室內消防管理工作的基本水平,為后續監督管控機制的全面進步奠定基礎。噴水滅火系統主要是由噴頭、報警閥組以及水流指示器等原件共同組成,在設計過程中,要對項目結構進行統籌管控,合理性維護設置機制和管控標準。還要按照規范化、標準化要求進行設計和控制。噴淋系統中的濕式報警閥、水力警鈴等相關裝置和控制,根據《自動噴水滅火系統設計規范》 GB50084-2017中規定:1、2、水力警鈴應安裝在公共通道或值班室附近的外墻上,且應安裝修、測試用的閥門。水力警鈴的工作壓力不應小于0.05Mpa,與報警閥連接的管道,管徑應為20mm,不宜大于 20m。另外,設計人員在對自動噴水滅火系統進行設計的過程中,要明確消防產品必須符合(3C)認證要求,要盡量完善噴頭和梁結構之間的距離,將相應參數控制在規定范圍內,一定程度上順應安全管理求,提升滅火效果。
為了有效提升建筑室內給排水消防設計及施工項目的整體質量,就要重點監督給水排水項目的整體水平,建立完整的管控結構,確保能在審核相應資料和文件的基礎上,對設備的安全性和質量水平進行約束和監督管理,確保能避免銹蝕為和損壞問題,保證給水設備應用的靈活性。另外,在實際安裝處理過程中,要對水泵機械體系進行科學化處理和排列控制,確保能利用同層排水技術完成管道安裝處理,有效維護管理結構的實效性[3]。需要注意的是,同層排水技術中排水管道并不會通過樓板結構,且排水橫向直管和排水立管要在固定層中進行聯結,維護管道的安裝方式。利用這種技術就能提升管道的處理效果,避免死角問題對后續應用過程造成影響。
除此之外,相較于傳統的單立排水系統,雙立排水系統能提升排水能力,也能減少實際噪聲,為全面夯實排水管理工作的水平創設良好的環境。在管道間要安裝相應的伸縮節,間距控制在4m范圍內,結合球徑利用相應的通球實驗進行測定和分析,成功率要控制在100%才能進行施工安裝處理。而在排水管道系統施工時,就要對污水管道的坡度也要予以系統化監督和控制,避免其出現污水不能及時排除的問題,提升檢查工作的基本水平。
要想從根本上提高建筑室內給排水消防設計及施工質量,就要建立健全完整的管控機制和管理結構,整合具體設計流程的同時,提升設計結構的基本水平,在第一時間避免火災問題的蔓延[4]。
第一,要對消火栓的功能進行集中管理,結合建筑結構和室內消防設計要求對消防級別進行判定,從而結合判定級別完成具體的施工管理規劃,并且要明確消火栓的實際位置,有效建立對應的鋪設方案,提升其應用效果和管理水平。
第二,要對供水管網予以合理性鋪設和監督管理,一定程度上提高管網應用要求,將消火栓位置的可靠性、安全性等作為重點監督管理項目,尤其是要對消火栓周圍的電氣設備進行保護處理,避免電器對消火栓造成影響,優化管理控制工作的基本水平。另外,要在安裝結束后對具體操作流程和應用過程予以統籌分析,確保質量滿足實際需求[5]。
除了要對建筑室內給排水消防設計及施工項目進行項目監督管理外,也要在工作結束后對其進行集中的維護管理,有效提升其應用效率和管理水平,為建筑結構內部給排水項目管理效果能滿足預期。
第一,要對自動滅火噴淋裝置進行集中監督和管理,有效提升管控工作的基本水平,并且利用試水試驗項目避免其出現故障問題。需要注意的是,備用設備也要滿足質量要求和基礎標準,從根本上提升管控工作的實效性,一般而言,噴頭備用數量要在10個以上。
第二,要對消防管路進行集中檢查和質量校對,積極建立健全完整的監督管理結構,對其進行防水操作處理分析,集中檢查管路是否出現了漏水現象,從而建立完整的出水量控制工作,將水量控制在1/4范圍內,真正意義上提高管理項目的基礎質量。
第三,項目設計和施工人員也要建立健全完整的消防操作流程監管機制,及時對消防設備中的消防栓予以監督管控,針對丟失問題或者是損壞問題要進行統籌控制,從根本上提高安全管理水平和綜合效率。
第四,要盡量減少周邊環境對消防設施造成的影響,尤其是人為因素,要定期建立對應的維護管控巡查,提升消防裝置管理工作的基本水平。另外,要對照明線路安全性和可靠性進行監督,利用故障排除和檢修機制提高管控工作的基本水平,也為線路監管工作的全面開展奠定基礎[6]。
總而言之,在建筑室內給排水消防設計及施工項目運行過程中,要從安全性和可靠性角度出發,建立健全統籌性較好的監督運維機制,從而在施工單位和設計單位完成技術交底工作后優化管控模式的綜合效果,完善質量管理流程,保證建筑工程項目能滿足質量管理要求和標準,為工程項目可持續發展創設良好的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