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海濤 沈陽電視臺
“融媒體”是充分利用媒介載體,把廣播、電視、報紙等既有共同點,又存在互補性的不同媒體,在人力、內容、宣傳等方面進行全面整合,實現“資源通融、內容兼融、宣傳互融、利益共融”的新型媒體。伴隨著網絡的飛速發展,網絡傳播已經成為新的傳播方式,傳統媒體如電視正在受到巨大沖擊,而電視節目也在巨大沖擊下,面臨著前所未有的危機和挑戰。媒體融合,在網絡時代的今天,成為傳統媒體新的出路。
曾經作為人們獲取信息和娛樂的重要媒介的電視節目,現在地位已經岌岌可危。據相關數據表明,城市家庭開電視幾率只有28%,網絡視頻觀看率卻高達70%。電視節目收視率在不斷的下降,這其中的主要原因就是,隨著新媒體時代的到來,數字雜志、廣播、電視等媒體具有共享性、海量新、即時性等優勢,這些優勢都是電視節目所不具有的,在這種沖擊下也就導致了傳統電視節目在發展中遭遇了瓶頸期。
傳統電視節目雖具有形象化,視聽融為一體,具有感染力等優勢,曾在過去生活中占據了一定的重要位置,但同時不可忽視的是它的單向傳播,互動效果較差,內容形式單一等劣勢,使得觀眾體驗度、可視度逐漸降低。與此同時,隨著網絡技術的發展,新媒體網絡節目層出不窮,通過無線通信網、互聯網等方式,利用網絡技術等向用戶提供娛樂信息,占據了年輕一代觀眾的收視陣地。在當今社會中,人們的生活節奏不斷的加快,休閑時間也變得越來越充足與零碎,新媒體卻能夠適應人們對休閑娛樂的各種要求,同時新媒體具有一定的互動性,這樣可以使得人們隨時隨地的分享信息。除此之外,手機電視的發展使得人們在手機上就能夠隨時隨地看視頻,這也對電視節目產生了巨大沖擊。
傳統電視節目長久以來一直是“一對眾”的傳播方式,即由電視臺制作好節目,通過電視信號傳播給電視終端的電視機前的受眾。這種方式在傳統媒體是唯一信息發布的時代,受眾對被動信息的接收,也只能接受。但是隨著信息數字化的發展,網路、自媒體等新的傳播手段的形成和發展,使得人們不再滿足于單一的接收信息層面,而是希望有更多的參與和選擇。就拿現在的電視節目來說,也增加了很多觀眾參與的二維碼,可以與節目進行實時互動。還有一些節目,直接在播出過程,將觀眾發來的信息,在屏幕下方以直播的方式進行滾動播出,這是電視節目互動性的探索和推進,也是為了更好的滿足受眾多方面的需求。
電視節目制作專業性較強,需要大量設備和人力的投入,不僅需要攝像機、燈光等設備,還需要編導、攝像、主持人、后期制作等多各工種的配合,才能完成一期完整的節目。由于網絡的發展,廣告用戶也被新媒體瓜分,傳統電視節目帶來的收視效益,正在逐年降低,盡管近幾年較為成功的《中國好聲音》《奔跑吧兄弟》《舌尖上的中國》等節目,掀起了收視高潮,但綜合來看,傳統電視節目,特別是地方臺的電視節目,已經步履維艱。
在融媒體時代到來之前,電視是受眾獲取信息的主要途徑,電視節目在傳播中占據著重要地位。不管是新聞節目、專題節目還是綜藝節目,都備受青睞。像90年代中國最早的一檔電視新聞雜志性節目《東方時空》,創下了多年收視冠軍,很多觀眾,準時準點等待節目播出,當時的節目話題,也會引起社會效應。
新媒體時代,每個人都是自媒體,人人都可以通過手機、網絡,成為發現者、目擊者和發布者,并且可以多角度、多渠道、多防偽的現場直播,這種“第一現場”,正是傳統電視節目缺乏的現場感。除此之外,新媒體發揮自身網絡優勢,現場無時間縫隙的即時傳播,使媒體內容和受眾之間沒有時間差,而傳統電視節目,多數為錄制,不僅時效性延后,并且缺乏現場感,使得傳統電視節目缺乏生機和活力,漸漸失去受眾。
在網絡高速發展的信息時代,微信公眾號、微博,直播等網絡傳播的出現,使得傳統媒體的電視節目優勢不再凸顯。大家獲取信息的渠道多樣化、速度化、碎片化。其中,真假新聞,很難辨別。傳統媒體,作為權威發布的機構,報道必須是真實發生的事實。因此,依然具有很高的公信力。所以在網絡信息高速發展的時代,電視節目 應該發揮自己的優勢,堅持內容為王,發揮權威性,挖掘報道橫向、縱向深度,吸引受眾的同時,也牢牢抓住電視的受眾群。
在確保正確輿論導向的前提下,要樹立為市場而生產的節目制作理念,把受眾看作用戶,電視節目的制作,要在內容為王的基礎上,把用戶放在第一位。以往電視節目的傳播具有單一性,以傳統媒體的單向傳播為主,用戶是否接收,接收多少,只是通過收視率進行調查,而這種調查又無法做到普遍性。電視節目的好壞,廣告是一個最好的反饋。目前傳統電視節目的廣告,特別是地方臺,經營現狀大多十分慘淡,究其原因,除了傳統電視面臨網絡和傳播方式多樣化的挑戰外,還有一方面就是長期的單一傳播方式,忽視用戶的需求。因為電視節目要想在網路時代站住腳,必須改變觀念,建立用戶為主的經營機制。
電視節目的好和壞,收視率是最直接體現。不少電視臺,特別是地方臺,對于電視節目的制作僅僅是根據地方宣傳需要進行,不講究制作方式和方法,完成宣傳工作就可以了,至于節目質量,沒有合理的優勝劣汰機制,使得節目越做越失去活力。這種現象不改變,電視節目的冬天將會繼續延長。必須建立節目的創新機制,對節目進行收視進行統計和評比,從而進一步加強節目質量的提升。做受眾喜歡看的節目,愛看的節目,才傳統電視節目的出路。
傳統電視節目要依托信息化技術,利用互聯網思維,完善與觀眾的交流互動平臺。
不少電視臺已經建立自己的微信公眾號、電視臺APP等,通過新的傳播方式,對傳統電視節目進行二次傳播。網絡傳播的最大優勢,就是觀眾和節目可以進行有效互動。就拿微信公眾號來說,下面的評論,不僅可以反饋出觀眾對節目的喜好程度,也可以讓觀眾的觀點得以表達。這種互動平臺的有效利用,可以進一步增加受眾的互動性和參與性。
地方臺的電視節目雖然可以利用現在的網絡技術,打破地域限制,但是節目內容,還是應該多關注地方的特點,即當地的歷史、文化、風俗等。民族的才是世界的,同樣具有地域特色的電視節目,也是其他電視節目無法比擬的。在電視節目多樣的、網路化的時代,只有制作出具有自己特色并利用好本地地域資源,進行節目創新,才能使地方電視節目走得更遠。
在互聯網時代,媒體用戶呈現出使用時間碎片化、使用需求個性化、使用場景移動化的特點。因而,傳統電視媒體應當堅持自己的職業操守,發揮長期以來積淀的影響力和公信力,綜合運用多種技術手段,實現內容融合、渠道融合、終端融合,在融合發展中建立良好的改革創新機制,不斷探索,最終實現轉型發展。總之,面對網絡電視節目的沖擊和挑戰,傳統電視節目要重新審視自身,明確優勢與劣勢,堅守職責與使命,與網絡電視節目融合發展,從而實現突圍,鳳凰涅槃,重獲新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