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雨龍 國防大學軍事文化學院
2014年被傳媒圈稱為媒介融合元年,也開創了新媒體時代下網絡信息技術與傳媒行業合作的盛世,不僅出現了許多值得學習借鑒的新聞傳播形式,也向大眾呈現了眾多優秀的電視節目和影視作品。但彼之砒霜吾之蜜糖,對于傳統媒體來說,新聞報道受到了播出時間、傳播機制以及播出尺度的限制,新聞傳播功能被大打折扣,發展勢頭遠不如前。因此,傳統媒體如何在新媒體時代的沖擊下,從新聞傳播功能的困境中找到癥結所在,是當下傳媒圈以及傳統媒體從業者亟待解決的關鍵問題。
傳統媒體這一概念是相較于近年來興起的新媒體和網絡媒體概念而言的大眾傳播類型,主要見于報刊、廣播和電視等傳播載體,與新媒體和網絡媒體相比而言,其在傳播形式和速度上都相對落后。傳統媒體為了能與新媒體時代接軌,也開始利用新媒體平臺在互聯網上擴大自身的影響力,如開設新聞網站,開通新浪微博、微信公眾號、百家號、網易號和搜狐號等,以此希望能鞏固傳統媒體在傳播功能上的優勢。但事無完美,在傳統媒體與新媒體融合的過程中,在內容和品質方面都出現了不同程度的困境。
傳統媒體作為受國家廣播電視總局直轄的宣傳窗口,其新聞報道的真實性、準確性和權威性一直得到大眾的認可,但隨著新媒體時代下互聯網信息爆炸式增長,部分傳統媒體為了能在人們碎片化的時間中發揮最大的傳播效果,有時會通過獵奇、不實或斷章取義的標題來吸引大眾的閱讀量。不僅如此,在當下傳統媒體的新聞傳播過程中,常因某一事件得到大眾關注后就瘋狂報道同類型的新聞,其中不乏一些蓄意制造的假新聞。長此以往,不僅會消減公眾對傳統媒體的信任度,還會形成新聞工作者在新聞創作過程中的不良風氣,使得新聞內容成為傳統媒體健康發展的桎梏。
新媒體語境下信息交互是重要特征之一,傳統媒體為了在新聞報道中充分發揮這一功能,總是會通過新聞報道中煽情和制造對立的方式來引發公眾在觀看新聞之后發言的欲望,但往往較難控制網絡輿論的走向,常出現過渡煽情和對立激烈謾罵的現象,如當出現寵物犬傷人的事件時,新聞報道中總能看見“惡犬”、“慘烈”、“愛狗人士”等字眼,無疑激化了養寵人與普通市民的矛盾。在大眾出離憤怒的情況下,還可能會出現一些謠言,如此不負責任的新聞報道方式,雖然為自身帶來了討論熱度和閱讀量,卻違背了新聞報道的初衷,給公眾帶來誤解,嚴重影響了新聞報道的客觀、真實和準確,更危害了中國社會的和諧健康發展。
由于新媒體技術下的光速傳播,傳統傳媒面臨著與網絡媒體在新聞報道時效性和完整性上的激烈競爭,新聞從報道“已經發生的事件”升級為“正在發生的事件”,面對如此高密度的新聞報道工作,傳統媒體必須正視當下在時效方面落后的劣勢,認清自身在報道準確性上的專業優勢,積極思考在新聞生產方式和媒介定位上提升傳統媒體新聞傳播功能的具體策略。
第一,通過豐富新聞的報道方式增強傳播功能。在新媒體環境下,傳統媒體需要有能迎合受眾碎片化閱讀需求的消息式新聞,但也不能因此而放棄自身在挖掘新聞深度上的強項,生產消息、系列報道和深度報道等多種生產方式。在這一策略下表現出色的當屬新京報,作為一家城市日報社,沒有被新媒體技術拖垮,而是借助互聯網平臺,創辦了多支優秀的新聞報道團隊。其中,新京報旗下的“我們視頻”出品的人物專訪欄目《局面》就在新聞傳播中表現突出,利用主持人王志安對事件和當事人的深度挖掘,向受眾展現了多維度的新聞真相,如此不僅可以重塑傳統媒體在新聞報道中的專業性,還能增強傳統媒體的新聞傳播功能。
第二,通過確立媒介定位方式增強傳播功能。在當今新媒體時代背景下,不僅信息傳播手段有多種,信息傳播的平臺也有很多種,其中一些用戶活躍度高的平臺甚至也是傳統媒體旗下的衍生媒介,這些平臺不僅有自有獨特的新聞生產方式,還對自身的媒介定位非常明確。這一策略的佼佼者是由東方早報裂變出短視頻平臺“梨視頻”,它將自身定位為“資訊短視頻平臺”,因此其內部形成了一套全球拍客體系,開創了PGC到UGC的新聞生產先河,幫助梨視頻霸占各大資訊類新聞榜單的頭條,為傳統媒體新聞傳播功能的提升又增添了新的范例。
綜上所述,傳統媒體在新媒體語境下的發展道路仍在探索之中,必須格外注意自身專業傳統的繼承和對新興網絡技術的運用,大膽地嘗試視頻新聞、數據新聞和可視化新聞的新聞報道形式,時刻關注傳統新聞報道中標題黨和同質化等問題,嚴格把關新聞生產的內容與質量,在新聞生產方式和媒介定位上多加思考,幫助傳統媒體在新媒體時代下持續成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