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寧夏廣播電視臺,寧夏 銀川 750004)
經歷了第二次世界大戰時期的興盛,在電視、紙媒的沖擊下沉寂之后,又在車輪上復興,廣播媒體如今又面臨著一場變革。伴隨著網絡技術的興盛,人們的生活日益與新媒體發生深刻的聯系,信息的獲得變得輕松而便捷,爭奪受眾成為媒體競爭的焦點。傳統廣播新聞節目只有走好融合之路,借力新媒體,增強傳播力,再創新時期的影響力。
在新媒體時代,傳統媒體的內容布局需要新的思維和觀念,有必要考慮到人們使用新媒體的習慣。新媒體信息資源具有無限性和開放性,主題的多樣性和平等性,這使新媒體成為一個開放平臺,內容由用戶創建,使其成為信息的分發中心。
廣播新聞生產的是新聞信息,要有一個開放的“心態”進行新聞的生產,把節目打造成新聞信息的集散平臺和發行平臺。在這里,聽眾可以得到更多的新聞,而不限于媒體的種類。例如,中國之聲為該節目建立了一個新聞索引平臺。其通過與全國多家報業集團和網站合作,并與中國廣播聯盟成員之間形成合作共享的關系,及時分享一些重大信息,實現資源共享。在央廣新聞的《新聞縱橫》節目中,設置了“今日媒體”欄目,邀請報紙媒體編輯介紹和評論當天報紙的熱點,網站編輯點評當天的網絡熱點,還有主持人、特約觀察員、談話嘉賓等對一些熱點信息進行深度解析,通過內容和觀點的互通來吸引受眾的關注。
UGC(User Generated Content)即用戶生成內容,它體現了互聯網的自由傳播、個性表達的特點,同時也體現了“草根”的創造性。廣播新聞節目很多內容反映的是群眾的需求,尤其是民生類節目,這些除了群眾同期聲之外,還要加大群眾觀點的體現力度。
對UGC內容的吸入是由新媒體時代的傳播特點決定的,參與性、互動性成為當下受眾的需求。其實之前就有這方面的嘗試,比如廣播新聞節目中的熱線電話或者直播間留言,不過沒有當下這么普及,作用這么明顯。新媒體時代,廣播新聞節目通過引入UGC內容來增加節目的貼近性已必不可少,比如節目中直接出現受眾的微信留言、微信視頻等,這一形式除了滿足互聯網特點外,還存在電話不占線,費用不高,沒有時間和地點限制的優勢,很適合新聞素材的提取和使用。
比如《央廣新聞》每半小時的輪盤會對“微博熱議”進行播報,直接把網友的精彩留言和評論引入節目中,這部分內容的常態化使節目更具時效性和傳播力。UGC這樣的互動反饋增加了節目的真實性,使節目更接地氣,原汁原味的聽眾的聲音使其他受眾對節目產生親切感,拉近了心理距離。節目編輯受眾的觀點和表達進行分類梳理后,直接以原聲的形式在廣播中播出,特別符合廣播以聲音為主要傳播元素的特征。
說起廣播,人們會很快想到FM、AM,但是伴隨著數字通信技術的發展,傳統廣播信號依賴的無線電信號已日漸和數字信號同時使用,這使廣播新聞的傳播平臺更加多元化,打破了傳統廣播新聞時間與地點的限制。手機、平板電腦、數字電視、導航器這些基于數字信號傳輸的接收終端都可以成為廣播媒體新的傳播平臺。受眾可以下載、可以點播,方便了很多,更加顯現出“audio”(音頻)播放的便捷性與人性化。
在此背景下,以手機為代表的接收端得到了廣播媒體的青睞。很多媒體在手機的移動性和伴隨性的基礎上開發新的平臺,爭取移動受眾,占據市場。例如中央人民廣播電臺就開設了央廣新聞、中國廣播這樣的手機客戶端,使受眾不僅僅能在車內收聽,還可以在手機上收聽。此外,一些廣播客戶端軟件都內置了中國之聲,這讓手機使用者可以直接收聽中國之聲,不用再依賴無線收音機,擺脫了信號容易斷裂的問題,只要流量足夠多,受眾就可以實現不間斷無障礙收聽。微博這類社交平臺,也可以成為新聞廣播的拓展地帶,例如嘗試“微電臺”的植入將是不錯的嘗試。
新媒體時代,有一個聲音認為“內容為王”已不適合當下的媒體發展,信息的傳播渠道才是媒體發展的“王道”。比如有的網絡新聞網站,沒有采訪權,但是憑借對全國新聞的整合推動,實現了吸引用戶的目的,而有的傳統媒體內容做得再好,也處于無人問津的尷尬。
但是,筆者認為,新媒體時代信息紛雜,以廣播新聞為代表的傳統媒體做好內容,發揮專業優勢,做到權威性,再借力新媒體的傳播優勢,可以提高影響力??傊?,新媒體時代,固然對廣播新聞節目造成沖擊,如果我們僅僅看到廣播媒體的劣勢,而看不到其優勢,就會故步自封,只能在競爭激烈的今天被受眾所拋棄。我們只有順應時代的發展,走好廣播新聞節目的媒體融合之路,做好產品才能在新時代實現“重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