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省桃源縣廣播電視臺,湖南 桃源 415799)
電視新聞可以通過電視這一新聞媒介傳遞給大眾,使新聞的畫面更加直觀、人物形象更加立體,但電視畫面切換較快,如果新聞稿冗長復雜,極其容易擾亂觀眾的思維,因此,新聞稿注重簡練、快速、準確,而要達到這樣的要求,“白描”的寫作手法不可或缺。將白描語言融入新聞稿中,與新聞鏡頭相互補充,渾然天成,可以使觀眾有良好的觀看體驗,白描語言才是與電視新聞最適配的語言。
“白描”原本是中國傳統繪畫技藝中的一種技法,它要求畫家不能使用其他雜色,只使用簡單的毛筆墨線來勾勒意象,簡練卻傳神,十分具有表達力。如果把“白描”這種技法運用到新聞寫作上,同樣地,也要求記者不使用多余繁雜的語言句式,只采用簡潔、客觀、理性的文字,去真實地描述某一個新聞事實,盡可能地將新聞的真相表達出來,這樣可以有效避免新聞本身對記者造成影響從而使記者表達出來的信息與新聞事實有所偏差。無獨有偶,中國古代偉大的史學家司馬遷在撰寫其著作《史記》時,大量采用“白描”手法,為后世歷史學家理性思考歷史事件或人物提供了事實基礎,同理,在新聞寫作中使用“白描”寫作手法,也能在一定程度上保證觀眾的思考自由,提供給觀眾更寬廣的思維空間。
新聞這類簡潔的文體寫作時需要首先考慮動詞的使用,在一篇新聞報道中,精準簡潔的動詞能將觀眾的情緒快速帶動起來,有效吸引觀眾的目光。對于一些剛剛從文字獲取信息轉向由電視新聞獲取信息的觀眾朋友們,通常不能迅速地適應從閱讀文字切換到觀看電視畫面的狀態,這時候,動詞的重要性就顯露了出來。在新聞報道中,運用恰當的動詞可以將新聞事實生動活潑地表達出來,能夠較為客觀地陳述人物、事件的變化,相反,如果在新聞報道中大量使用形容詞、副詞,有刻意賣弄文筆的嫌疑,在新聞報道中濃墨重彩地描述某個事件,則會對新聞事實造成損壞,影響新聞的真實性,誤導觀眾的關注重點。從某些角度來說,新聞寫作需要的語言,就是白描,而動詞則為白描注入了活力。例如毛主席撰寫的新聞稿《我三十萬大軍勝利南渡長江》,全篇動詞使用堪稱典范,環環緊扣、一氣呵成。
“白描”手法究其本質,就是簡潔精確、形象立體。新聞反映的恰恰就是簡單明了的客觀事實,要求作者記錄下真實的事件,還原新聞原本的面貌。“白描”手法的寫作特點與新聞要求的客觀真實性正好適配。在新聞寫作中恰到好處地應用“白描”手法,將“白描”手法的特點完全發揮出來,則達到使新聞形神兼備、骨相俱出的目的。例如新聞名篇《奧斯維辛沒有什么新聞》中,作者全篇沒有多余的辭藻修飾,僅僅使用白描手法,就將法西斯的殘酷暴行展現得淋漓盡致。某些時刻,新聞的真相太過復雜,這時候,使用“白描”手法更能震撼人心,給觀眾真實可信之感,深化新聞的主題,使新聞平中見奇。
寫作中定義的“大白話”就是人民群眾的語言,是老百姓常說的話,也可以稱作群眾口語。因此,在新聞寫作中熟練運用大白話,可以拉進新聞與群眾之間的距離,使新聞沒有疏離感。應用“大白話”式的白描語言撰寫新聞不僅能使大部分觀眾內心上變得容易接受,而且賦予了新聞更加獨特的敘述風格。要做一個合格的記者,必須將群眾生動活潑的語言一字不漏地記錄下來,在實際的采訪過程中,必須將群眾生動活潑的語言精確無誤地記錄下來,這樣文章才會透露出濃烈的樸實氣息。與此同時,“大白話”式白描手法也不等同于完全照搬的地方方言,而是需要根據受眾適當調整方言內容。如果新聞受眾為全國各地的人民群眾,那么,新聞稿中出現只有某地當地群眾才能聽懂的方言,會造成觀眾的困擾,這樣的新聞報道是極為不規范的。新聞的一個特性就是傳播,如果濫用地方方言,讓群眾不能理解新聞的實質內容,就會阻遏新聞在更大范圍內的傳播。因此,記者在撰寫電視新聞稿的時候,不僅要靈活使用白描手法,還必須時刻注意方言的規范使用,這樣才能達到新聞事實的傳播目的。
“白描”藝術不僅能在傳統繪畫中大展身手,在新聞撰稿中,也能施展拳腳。新聞稿件中的“白描”手法需要撰稿人經過大量的練習,靈活掌握“白描”這一寫作手法的應用技巧,在不影響稿件整體思路的前提下,揣摩各個動詞的應用是否合理,推敲每個句式是否平實。應用白描寫作達到傳神,極其考驗撰稿人駕馭文字及各類句式的綜合能力,必須達到精確簡潔地描述事物本身,同時不能失去作為新聞人的客觀性,這樣才能使新聞報道形神俱佳、骨相俱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