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寧夏廣播電視臺,寧夏 銀川 750004)
現代社會,面對受眾娛樂休閑方式的多樣化,面對新媒體的迅猛發展,傳統媒體受到前所未有的沖擊,尤其是播音主持這一行業,在互聯網、微博、各種網絡直播等一系列新媒體的挑戰下,形式相當嚴峻。同時,廣播被重新定義,以荔枝FM、喜馬拉雅FM等為代表的電臺APP,促使廣播音頻節目向個人化、移動化、云端化、社交化發展。
廣播節目必須突破常規,通過新穎獨特、有價值的內容吸引受眾,必須有創新精神的引領,這其中廣播主持的創新精神和創新動作起著很重要的作用。現在廣播節目中主持人直播節目唱了主角,各類節目內容不同,但是通過主持人表達的形式大致是相同的,主持人節目的性質決定了主持人創新意識的必要性。
在媒體競爭日趨白熱化的今天,節目的個性化成為競爭的熱點,主持人的個性化直接帶來所主持節目的個性化,有個性的節目主持人才能辦出有生命的節目。
節目是廣播媒體的主業,主持人則是節目的靈魂和核心。品位日益上升的受眾對節目的要求越來越高。在當下競爭激烈的媒體環境下,聽眾的選擇越來越多樣。這就需要主持人在制作節目過程中不斷創新,以適應環境的變化,在競爭中培養創新意識。主持人如果始終如一地以同一種方式,固定的節目內容呈現給聽眾,將會給聽眾帶來聽覺疲勞,失去新鮮感,從而選擇收聽其他節目。主持人在日常節目中需要不斷創新,敢于標新立異,打破常規思維方式,在節目中融入新鮮內容,帶給聽眾以耳目一新的感覺,這就要求主持人在實踐中要保持創新的激情,考慮聽眾的需求,使得節目常聽常新。通過不斷變化的節目包裝,可聽性強的節目內容,獨樹一幟的節目風格,為聽眾帶來新鮮的感覺。另外,主持人要有創新精神,打破常規制作節目的制作方式。特別是在新媒體時代,受眾對于廣播節目會更為挑剔,如何從精彩紛呈的休閑娛樂選擇中脫穎而出,需要主持人結合時代特點進行創新,對節目的內容和形式進行創新。
比如,寧夏旅游廣播錄制《二十四節氣》等線性節目。這些節目打破了常規節目以半小時或一小時為一個固定單元,制作3分鐘左右的線性節目穿插在全天,抓住聽眾的碎片化時間。在不同節氣播出相關內容,內容根據節氣的變換而變化。這種編排和節目內容不僅傳承了我國的傳統文化,而且短小精悍,從聽覺上帶給聽眾新鮮感覺。
廣播媒體可以借助新媒體互動性強、傳播便捷迅速、不受時間和空間的限制等特點,發揮音頻媒體的優勢,保持源源不斷的創新能力。廣播媒體只有不斷創新,緊跟受眾的腳步,才能滿足受眾越來越高的要求。因此,目前許多廣播電臺都與蜻蜓FM、喜馬拉雅FM等網絡廣播電臺合作,拓展自己的傳播渠道,為聽眾提供服務。
另外,網絡廣播打破了時間和空間的限制,可以隨時點播收聽,不受地域的限制,打破了廣播傳播范圍的限制。許多電臺會把節目上傳到網絡。主持人在制作節目時同樣需要創新節目內容,打破固有的思維模式,去迎合網絡受眾的需求。一些省臺開發了官方APP應用,比如浙江電臺“喜歡聽”、江蘇電臺“藍鯨”等,可以為用戶提供“直播互動—原創內容—訂制問答”三維立體式階梯服務。用戶可以收聽節目音頻,參與各項貼地活動,與主持人實時互動,獲取一對一服務等。
當眾多廣播專業頻率覆蓋空中的時候,靠什么去抓聽眾呢?當然是廣播節目本身。而對于以聽覺為傳播手段的廣播來說,主持人獨有的個性化風格是抓聽眾的重要條件。主持人在傳播中起主導作用,是節目的設計者、指揮者和生產者。同時憑借主持人的品牌影響力創新活動,更可以提升頻率的品牌價值。
比如浙江之聲舉辦的“星空朗讀”系列活動。《星空朗讀》是浙江之聲創新推出的大型戶外廣播文化類欄目,圍繞“聲音”做文章,主持人走出直播間,與受眾面對面交流,現場朗讀,既是現場版廣播節目,又是互動型文藝活動,還是主播和粉絲見面會,有效延展了廣播的互動邊界,讓“聲音”看得見。
隨著新媒體的激增,廣播主持人的身份逐漸多元化。廣播主持行業中的許多人不再僅僅從事某種類型的廣播主持人節目,而是在許多方面進行多維方向的發展,取得了很大成就。例如“我是歌手”系列,沒有邀請專業主持人主持該節目,而直接選擇了歌手主持節目。主持人因其生動有趣,與觀眾保持一致,使得節目取得巨大成功。可以看出當下,跨界已不再新鮮,廣播主持人的跨界選擇也未必不能嘗試。
總之,這個信息渠道多元的傳播環境下,主持人不論是制作節目還是策劃活動都要與時俱進,打破傳統思維,打造讓受眾接受并喜歡的個性、風格,使廣播節目別具特色,而這些和主持人的創新意識有很大關系。廣播主持人的創新,要體現在思維流暢、靈活、獨特,就必須有豐富扎實的知識功底。因此廣播節目主持人要善于學習,不斷用“新意”來贏得聽眾的“心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