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市京劇團有限公司,江蘇 南京 210000)
在我國的京劇藝術節上,一件塵封已久的道具引起了廣大人民群眾的關注,它就是京劇旦角的足蹺。此次,這件京劇道具再次出現在人們的眼前,讓我們充分地了解了蹺,我國蹺功藝術的發展與這件蹺是分不開的,同時也充分說明封建社會表演的蹺與我國的纏足民俗是密不可分的。文章將主要從蹺功的來源、對蹺進行基本的分類,講述蹺是如何進行使用的,進而探討京劇表演中的蹺功藝術。
在蹺功的來源上具體時間已經難以確定,但是可以確定的是在京劇的蹺功形成之前,在徽劇與地方的花部戲曲中已經開始使用蹺功開始表演了。當然這其中也不乏一些蹺功表演在地方廣受歡迎,擁有巨大的聲譽。但是逐漸蹺功就因為技藝難,然后就斷了發展史。直到王存才的時候才開始恢復蹺功的表演。
而藝人王存才也曾經有過一件珍貴的足蹺遺物留存在世上。據說這副足蹺是由王進才的母親親手制作的,曾經由于燒火的時候毀掉了一副。目前在世界上僅存一副,那就是在我國山西省運城市河東博物館的戲曲文物展廳之內,這也是我國地方戲曲的主要實物之一。
在世界的戲曲舞臺上,中國的蹺功藝術是唯一的。之所以說它是唯一的,主要是由于蹺與我國的纏足民俗有關。纏足的民俗在世界其他國家中很少,但是卻在我國盛行了許久,直到民國的時候才開始不再盛行,女子的纏足才結束。除此之外,蹺功還被稱為天下獨絕。原因就在于它是一門高難度的戲曲表演藝術,這也是后來開始失傳的主要原因之一。蹺的主要類型一共有兩種,一種是硬蹺,另一種是軟蹺。在這兩個類型中間也曾經出現過改良蹺,不過主要還是以硬蹺和軟蹺為主。
在足蹺的使用上非常特別,主要是以綁蹺為主,而在綁蹺中以綁硬蹺為主。在硬踩蹺的時候演員的腳掌的前部三分之一要踩在道具上,后部分要盡可能托在足板之上,然后用白布纏緊。同時也要保證整個腳的后邊不外露。原來的戲班在演出的時候,旦角演員的綁蹺是具有一定的隱秘性的。根據民間的傳說,王存才的踩蹺秘密是從來不往外面傳的。不僅僅在地方戲上是這樣,就連在京劇中的綁蹺也是這樣的。通常在古代還會存在一些完備的防止秘密外泄的制度。
在京劇表演的時候,尤其是舊時候師傅在教授學生上課的時候,一般都會要求學生要把基本的京劇表演蹺功學會。但是,練就一身不錯的京劇表演蹺功藝術卻不是那么容易的,通常來說要經過從小的訓練,所謂的臺上一分鐘,臺下十年功就是這個道理。我國古代京劇的四大名旦無不是從小就練就一身的本領。著名的京劇演員,荀慧生先生曾經這樣描述自己的京劇表演情形。在他七歲的時候就開始練習最基本的京劇表演蹺功,起初的時候需要倚著墻進行,然后逐漸熟練之后才開始獨立行走。每天都會練習得腰酸背痛,一直練習到失去控制,快到暈倒的時候才會停止下來。在練習的時候也要先站在最基礎的道具,也就是磚上。然后再轉到磚的側面,先是大的側面,然后再是小的側面。在時間上,由最初的幾分鐘到后來的半個小時,以及更長的時間。通過荀慧生先生的描述,我們可以知道,對于中國最為古老的京劇藝術之一蹺功是需要不斷練習以及持久訓練才可以達到的。我國京劇表演的蹺功藝術是京劇中最為基本的訓練方法,也是京劇表演中的最為基本的藝術之一。對于蹺功的訓練也要用最為古老的訓練方法才可以充分地表演出京劇中的精髓,才可以促進我國京劇的蹺功成為真正的藝術表演。
京劇表演最為特別的地方還有它練習踩蹺的方法,例如:南方的名旦醉麗君就曾經選擇廢棄的鐵路道軌來練習走蹺,最終在年復一年、日復一日的練習中練成了踩蹺的藝術。除此之外,我國國劇中的大家曹婉秋,她使用的獨特的練習方法就是沿著水缸的缸沿邊進行跑圈的練習,最終使得自己的蹺功出眾。還有許多的例子,最為常見的就是在日常的生活中綁著蹺不解開,經過經年累月的積累,最終將自己的蹺功練習到精進。
在《打扛子》中有一段由陳永玲扮演村婦的片段。他一上場便表現出了獨特的表演藝術。他的腳底下踩著蹺,然后兩只炯炯有神的大眼睛一涮,走了一個圓場,然后當走到舞臺中央的時候用自己的右手托著下巴,用自己的左手托著自己的腮幫,表現出獨特的眼神與動作的結合,一進場這簡簡單單的幾個表演動作很快地就受到了大家的認可,得到了強烈的反響與回應。當其走第二個圓場的時候,剛剛到臺口的時候,劫匪就跑向村婦,村婦一個饅頭就朝著臺板上砸過去,然后兩個人就紛紛跑向了后臺。而這個時候京劇的蹺功表演藝術主要就是體現在村婦在跑的時候不是整個腳墊著地面,而是用自己腳的腳尖、腳掌等非腳的正部位有秩序地依次落地,然后結合受到驚嚇的表情。陳永玲雖然踩著蹺但是表情并沒有任何的變化,臺下的觀眾也是看得十分的過癮,所以陳永玲再次得到了全場的掌聲。通過陳永玲的這兩次短暫的表演,我們可以看出蹺功的表演藝術以及蹺功在我國京劇表演中的重要地位。
京劇的表演并不是與生活的實際毫無關聯,而是將生活中的點點滴滴,通過京劇的藝術的表演形式演繹出來,賦予生活以藝術性,給予生活不一樣的感受以及通過京劇演繹出生活的藝術。相對于昆曲而言,我國的京劇的受眾的范圍要更多。表現出我國京劇流傳下來的聲與色的傳統,同時也表現出我國京劇的性情意識,為京劇中的表演增添更多的藝術形式。讓更多難以在生活中細細回味的點滴,通過京劇的表演之后而變得更加生動形象。京劇的觀眾從總體上來說不僅僅局限在小眾的文人與雅士上,還存在著迎合民間娛樂心態而進行的京劇表演。例如:京劇的表演中能夠在聲色與淫亂中掌握一定的分寸,一般來說是游蕩在這兩者之間的,從而京劇的表演才能夠迎合我國民間的大眾的娛樂心態。而這種恰當的分寸就是得益于蹺這樣一個載體而完成的。通過蹺將人體的情感藝術與人們的思想與觀念表現得惟妙惟肖。在蹺功的藝術表演中流露出要表演的語言與肢體的情態。
蹺功藝術可以說經歷了許多的風霜,直到現在才開始重現回到大眾的視野中。但是其雖然經歷了時間的變化,但是其藝術表演風味還是具有不同的韻味??梢哉f是久經風霜卻不曾在大眾的心中發生變化。
蹺功藝術既是京劇的表演形式之一,同時也是京劇的藝術語言。通過蹺功藝術可以領略到京劇中難以言表的藝術,同時通過蹺功藝術的表演也可以豐富我國京劇的表演形式,讓京劇的情感、思想以及觀念更好地發揮出來。蹺功藝術在京劇的表演中用其傳統的藝術表演形式以及獨特的蹺功藝術訓練手段,還有其出色的表演藝術以及京劇蹺功中表演出的大眾藝術情調和久經風霜韻味不變的表演為我國的京劇與蹺功藝術創造了語言的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