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晶 陜西省榆林市府谷縣廣播電視臺
媒體的首要職責就是傳播信息,其生存和發展的關鍵就是能否向公眾傳播有效的信息。近年來,很多縣級電視臺為了提高收視率,也開始嘗試制作深度報道節目,這也將會是以后縣級電視臺新聞節目改革發展的必然趨勢。
所謂深度報道,簡單來說就是對一些社會問題或重大新聞事件進行系統的報道反映,其目的是為了揭示其實質、追蹤其原因和預測其下一步的走向,因此,報道中最重要的亮點就是“為什么”和“怎么樣”。也就是說,必須要解釋清楚新聞事件本身的復雜性和縱深性。縣級電視臺在做深度報道時具有其天然的優勢和條件,首先是擁有豐富的新聞資源,區縣一級是貫徹落實黨和國家方針、路線和政策的最前線,同時也是新舊思想、觀念和制度碰撞表現最具體的地方。其次是擁有廣泛的深度報道對象[1]。縣級電視臺通常都是選擇平民為宣傳視角,與普通群眾之間接觸的空間更加小,因此更加容易收集到一些具有價值的新聞線索和熱點問題。最后是能夠密切聯系基層群眾。由于縣級電視臺和基層群眾接觸更加頻繁,因此能夠準確的體會基層采訪對象的呼聲和建議,從而將問題的實質更加準確的表現出來。
要想搞好縣級電視臺深度報道,首先必須要提高其新聞隊伍素質。之所以會出現縣級電視臺新聞節目質量較低、缺乏深度等問題,很大程度上都要歸結于縣級電視臺人才隊伍質量不高的原因,從縣級電視臺新聞節目中表現出來的這些差距,都是新聞工作隊伍思想覺悟不高、業務水平不熟練的表現。我們必須要明白的一點就是,深度報道中的“熱點”往往并不是一開始就是“熱點”,很多時候都是通過新聞工作隊伍的發現和挖掘而炒熱起來的。因此,縣級電視臺必須要加強新聞隊伍的培訓工作。
相比于省級以上電視臺,縣級電視臺的全國性重大事件少之又少,但是,這并不代表縣級電視臺就沒有具有深度報道價值的新聞線索,為此,縣級電視臺應加強對區縣資源的開發和利用。例如,如果能夠基于時代背景審視一些當地地方特色和文化積淀,往往能夠產生一些立足地方同時又面向全國的有價值的新聞題材,而且這類題材通常都有一定的深度值得挖掘。再比如,在深度報道中,并不只是大題材才有深度,很多小題材同樣具有深度。因此,縣級電視臺要善于運用“小中見大”的構思和報道手法[2]。從現階段的實際情況上來看,縣級電視臺人對于小題材的報道模式和概念還較為陳舊,新聞記者也不善于挖掘共性事件中的個性特征,或是從事件中的個性特征來表現出共性,從而導致一些具有普遍意義和思想深度的新聞題材最終以一種瑣碎的方式敘述出來。因此,要做好深度報道,縣級電視臺必須要在解放思想的基礎上,做好對新聞題材的深入挖掘和加工。
縣級電視臺新聞節目的主要特點是會議新聞較多,工作性較強。但是會議新聞同樣具有深度報道的價值,而且并不會對其工作指導性有所削弱,兩者之間是具有一定的統一性的。要實現這一點,就必須要求新聞記者具有較強的基本功,能夠把改進縣級電視臺會議新聞報道作為開展深度報道的突破點來抓。新聞記者首先要改變傳統的新聞稿件寫作模式,盡可能在突出會議精神的基礎上將電視圖像的優勢發揮出來,精心選擇最佳的角度和信息,做好背景資料的穿插和新聞現場的描寫,將原本枯燥范圍的會議新聞以一種特色鮮明的方式表現出來。例如,要運用好新聞價值的標準來進行選擇會議素材,提取其中新聞價值最高的信息來作為報道主題;要將會議的特點突顯出來,盡可能找出此次會議與其他會議的不同點;要善于從領導講話和會議文件中提取熱點,最大程度的剝離出群眾普遍關注或對本地影響較為重大的新聞事實,并將其單獨制作為深度報道等。
縣級電視臺開展深入報道往往存在人手少、設備差等難題,這也是造成縣級電視臺深度報道往往“深入”不了的主要問題,即前輕后重。縣級電視臺記者往往在采訪中沒有事前做好充分的準備,采訪現場也沒有全面構思,三言兩語就采訪完畢,新聞制作的重心主要都放在了后期上。然而在后期制作中往往又會出現素材不夠的苦惱,最后只能反復使用幾個重復畫面,進而對新聞報道的質量造成嚴重的影響。要知道,任何一條具有就較強思想性的深度報道都是新聞記者心血的凝聚,要制作一條成功的深度報道,七分在采訪,三分在寫作。如果記者不注重調查挖掘客觀事實,對前期采訪敷衍了事,是不可能搞好深度報道的。因此,縣級電視臺新聞工作人員必須要樹立正確的新聞制作觀念,處理好前期采訪和后期制作之間的關系。
總而言之,深度報道這種特殊獨立的新聞形式作為近年來電視節目中的一顆新星深受廣大觀眾的喜愛。在當前社會政治、經濟、文化快速發展的背景下,人們對于電視新聞深度報道的要求正在不斷提高。因此,縣級電視臺要想做好深度報道,必須要在不斷挖掘自身潛力的基礎上把握發展機遇,才能真正有效的推進電視新聞深度報道走向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