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木子 天津廣播電視臺
隨著移動互聯網技術的不斷發展和壯大,新媒體以實時共享的特性影響著傳統電視綜藝節目的發展。另一方面,網絡視頻媒體的平臺日漸成熟,依靠新媒體的特點和優勢不斷打造原創優質的內容吸引觀眾,特別是近來幾年移動端的發展迅猛,觀眾在觀看習慣上更趨向于移動端。本文從實際出發,從新媒體環境的角度,研究了電視綜藝節目在未來發展的方向,并給出一些合理化的建議。
電視綜藝節目過度同質化的后果會導致觀眾審美疲勞,當今的電視綜藝平臺存在怪圈,一旦有一檔綜藝備受觀眾的喜愛,短時間內其他電視臺跟風嚴重。比如說,湖南衛視的《爸爸去哪兒》,這檔節目一經推出,浙江衛視的《爸爸回來了》、深圳衛視的《來吧孩子》、央視的《寶寶來了》等等同質化嚴重的節目開始出現。在這些節目不斷涌現的背后,我們可以知道如今傳統電視綜藝節目缺少創新性,很難走出同質化嚴重的怪圈。
從當前電視綜藝的節目內容與類型來說,大多數的電視綜藝節目都是從國外引進的,本土電視綜藝文化匱乏。例如:韓國綜藝節目《Running Man》與浙江衛視《奔跑吧,兄弟》有版權關系,英國綜藝節目《英國達人秀》與東方衛視《中國達人秀》有版權關系等等。雖然大量的國外綜藝節目提高了觀眾的審美品味,但過度的引進模仿,只會讓本土綜藝文化陷入缺乏原創性的窘境。
電視綜藝節目不僅僅只是為了帶給觀眾歡樂,還必須在傳播的過程中,給觀眾的思考留有余地。只有提升節目的內涵,才能提高綜藝節目的整體影響力。但很多衛視在傳播的過程中早已忘卻初衷,博眼球、秀下限、為拉贊助粗俗惡搞的舉動枚不勝舉。
一直以來,收視率一直是衡量一個電視綜藝節目制作好壞的標準。但隨著近些年移動數據化、智能化,電視受到手機、電腦、iPad等觀看渠道的沖擊,開機率早就不如以往,收視率也在不斷創新低。最明顯的例子便是我國每年大年三十晚上的春節聯歡晚會,原本穩坐近二十年的綜藝電視節目的榜首位置,在新媒體的沖擊下,從二位數跌到了一位數的收視率。另外,隨著新媒體形式不斷完善和成熟,各大視頻網站紛紛擔當起來優秀內容的制造者,播放自制的綜藝節目搶占傳統電視綜藝節目的市場,這加快了現如今的電視綜藝節目衰弱的進程。
現如今的電視綜藝節目平臺原創性少,主要有兩個方面不足:第一是節目深度不夠,在當今的電視綜藝節目中,最容易出現的問題便是缺乏內涵,立意不深。多數節目只靠搞笑模仿吸引人,很難引起觀眾內心的共鳴,只有不斷挖掘節目的深度,才能有更優質的,更有內涵的節目出現。第二則是電視媒體人缺乏創新意識,現如今的觀眾整體素質不斷提升,品味水平不斷提高,對于電視綜藝節目的制作水平的要求自然也越來越高,這就要求電視媒體人緊跟時代的步伐,不斷提高自身素質水平,提升創新意識,制作出大眾喜愛的優秀電視綜藝節目。
隨著新媒體平臺的不斷發展,網絡早已成了大眾獲取信息最快捷的途徑之一,而隨著移動技術的大爆發,現實生活中移動終端的廣泛應用,在手機上觀看電視節目的方式已經成了大眾主流。現如今的電視綜藝節目必須跨屏聯動,融進這個大環境當中,利用好移動終端,移動互聯網這些平臺來拓展傳統電視節目的播放渠道。
電視綜藝節目在創新的過程中,要與網絡內容相結合,打破傳統,將網絡語言、網絡熱點話題融入其中,這樣能夠提高大眾對電視綜藝節目的參與程度,提升電視綜藝節目與觀眾的互動性。另外也可加入網絡投票這一方式,加強數字化技術的應用性,例如“二維碼”。
新媒體的的發展使得大眾接收信息的渠道多種多樣,電視臺已經不再具有唯一性。所以在電視綜藝節目的未來發展中,必須臺網聯動,發揮自身優勢整合平臺優秀資源,拓寬多個渠道。在電視綜藝節目的播放上,電視臺要開放網絡平臺,聯網互動,提高其受眾面,變相提升收視率。在其綜藝節目制作上,電視臺也能借助電視這個優秀傳統媒介進行宣傳,從而獲得雙贏的局面。
在新媒體環境營造的壓力下,電視綜藝節目必須要更加強調節目制作的創新性以及內涵深度,要利用好移動終端與互聯網這些平臺來擴大受眾群,拉近與觀眾的距離,且要臺網融合發展,才能促進網絡與電視的進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