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神青 當代黨員雜志社
在全媒體時代,一組黨刊時評搭上新媒體的快車,產生的影響能有多大?當代黨員雜志社主辦的“三會一課”專業黨刊《黨課參考》的編輯們的感受就是,除了能在短時間內受到近300萬人(次)的閱讀外,還能在這個人人想當網紅的時代,不經意間就能集體成為網紅。這一現象說明,專業黨刊只要與新媒體在傳播結構中形成合力,就完全能夠形成全媒體的“乘積效應”。
近年來,《黨課參考》在全媒體環境下,跳出“刊”思維,用“端網微”視角去度量讀者的閱讀需求,換位把握讀者客戶端、網絡、微信閱讀習慣,積極求變,主動探索,實現“刊端網微”線上線下相融互動,并已成為當代黨員雜志社積極適應經濟新常態,應對媒體融合大趨勢,精心謀劃“黨刊+”全媒體布局,形成重慶黨刊(CQDK)全媒體“31316全媒體格局”(即3本黨刊、1個新聞客戶端、3個新聞網站、1個微信公眾號、6大融媒體項目)的重要一環。
如今,在重慶黨刊(CQDK)全媒體“31316格局”的背景和影響下,《黨課參考》依托對融媒體的探索,路越走越寬……
作為半月一期的“三會一課”專業黨刊,在信息傳播高度即時化、碎片化的移動互聯網時代,內容傳播速度,相比新媒體,存在先天性的劣勢。如何彌補這一短板,避免刊物主流地位喪失,平臺的拓展是生存和發展的必由之路。
實現“端網微”線上線下相融互動,是推動媒體融合的內在要求和關鍵所在,這是《黨課參考》編輯部以及重慶黨刊(CQDK)全媒體主要負責人們的共識。
2018年3月29日,當代黨員雜志社在中共重慶市委黨建門戶七一網和“黨建頭條”微信公眾號的基礎上,正式上線“七一客戶端”,并迅速組建了CQDK全媒體時評中心。在此背景下,《黨課參考》編輯們擔任起了客戶端相關欄目的編輯和全媒體時評中心的時評員,并很快進行了客戶端上線后的第一次試水。
2018年4月25日,《黨課參考》編輯們以CQDK全媒體時評中心時評員的身份,在雜志社領導的指導下和全社各部門的支持下,緊緊圍繞習近平總書記在參加十三屆全國人大一次會議重慶代表團審議時的重要講話精神和中共重慶市委五屆四次全會精神,在客戶端先于刊物集中推出了一組《“政治生態 法治德治”七人談——學習領會貫徹落實中共重慶市委五屆四次全會精神》時評文章。
這組時評在七一客戶端發布后,在輿論上立刻贏得廣泛關注。文章先后被新華社客戶端,人民網重慶頻道、當代先鋒網等網站,以及“北京支部生活”“南方雜志”“理論頭條”等微信公眾號轉載,閱讀量達300萬人(次)以上。而在閱讀完這組文章后,網友們紛紛留言點贊:“指向強,有見地!”“有溫度的文字,耐讀,學習了”“用融媒體方式做黨刊,可以把嚴肅的話題說通說透。打call!”。這讓兼任時評員的《黨課參考》的編輯們不經意間就集體成為了網紅。
通過媒體融合,拓寬內容刊發平臺,既擴大了《黨課參考》刊物的傳播范圍和影響力,又促進了客戶端內容的補充和訪問量,二者相互融合,相互促進,為進一步發展打下了良好的基礎。
如果說好的載體和平臺是必不可少的硬件,那么內容和品質依舊是各個媒體競爭的根本。在充分保持內容優勢的同時,如何在繼續保持與“七一網”的刊網互動的基礎上,通過增強品質,來提升影響力,則是《黨課參考》一直重視并且始終在思考的問題。
《黨課參考》編輯部的編輯同時也是七一網各欄目的網編。過去,在每期刊物出刊后,編輯便迅速將刊物重要文章轉化為互聯網內容,并在七一網的“黨建動態”“基層組織建設”等欄目依據要求、特點進行推送和傳播。對讀者來說,只要打開七一網主頁,點擊這些欄目,豐富的刊物內容便呈現在眼前。而對編輯來說,編輯在將刊物內容通過七一網欄目進行推送的同時,又可以根據用戶訪問量的高低,分析用戶關注重點,進而有選擇性的將關注重點作為下一期刊物的反映重點。通過這些互動,既擴大了《黨課參考》刊物的傳播范圍和影響力,又促進了七一網欄目內容的補充和訪問量,二者相互融合,相互促進。
2018年,為響應習近平總書記在黨的十九大報告中提出的“堅持‘三會一課’制度”的要求,《黨課參考》進行了全新的改版,重點圍繞“三會一課”內容,打造“三會一課”專業黨刊。在此背景下,為進一步做好全媒體融合,并在移動端樹立“有溫度”的黨刊形象,使讀者和受眾有“更方便”的操作體驗,《黨課參考》又嘗試將新媒體手段與紙質刊物連接,以更豐富的內容服務并聚集用戶。比如,《黨課參考》每期刊發的“黨課精選”文章,主要供各黨組織及黨務工作者講黨課使用。自2018年1月起,每期先將黨課內容生成二維碼,放在刊物文章結尾處。讀者和受眾可以直接通過掃描二維碼的方式,獲取文章。
通過這些方式,增強了服務品質,提升了《黨課參考》在讀者和受眾中的影響力。
強化融媒體思維對《黨課參考》來說,不僅僅只是一句時髦的口號。
“端網微”線上線下相融互動,在“端”“網”以及二者相互融合都產生影響力的情況下,“微”平臺成為補齊缺口、發揮巨大影響力產生乘積效應的最后拼圖。
作為支撐這一板塊的重要平臺,刊物微信公眾號自開通之日起,便因專業性和受眾群體受到關注。這正如它的定位——“三會一課”掌中寶。這里沒有風花雪月,也沒有心靈雞湯,有的只是具有權威性、理論性、針對性、實用性、參考性的“三會一課”的專業內容。
在這一定位下,《黨課參考》編輯部編輯也正在經歷一場前所未有的頭腦風暴:“走出去、請進來”的業務培訓,或者到名刊、大刊學習或參加學術交流活動增多;在刊物數字化轉型的過程中,每個編輯的特長都進行了有針對性的強化培訓。
頭腦風暴過后,針對這一定位的內容也開始在刊物微信公眾號上表現出來:《看傳統的“三會一課”在新時期如何煥發生機和活力?》《“三會一課”的前世今生》等與“三會一課”有關的內容輪番推送,精選發送的“全國100個‘三會一課’精選案例”也對各地“三會一課”先進經驗、案例進行了重點介紹。
思維的碰撞,帶來令人欣喜的火花——2015年端午前夕,微信公眾號上一篇短文在很短時間就受到50多萬人次的閱讀。從此高開高走,其他內容的閱讀量、轉發次數、點贊數甚至留言條數都達到較高次數。而在平臺推出的《“政治生態 法治德治”七人談——學習領會貫徹落實中共重慶市委五屆四次全會精神》《長江經濟帶“長袖”如何“善舞”——學習貫徹習近平總書記在深入推動長江經濟帶發展座談會上的重要講話》等時評文章,閱讀、轉發、點贊、留言更是達到高峰,逐漸成為用戶了解黨的理論、學習先進經驗的平臺和窗口。
與此同時,隨著微信平臺的建設發展,《黨課參考》融媒體探索的進一步推進,《黨課參考》刊物本身也開始享受這一探索帶來的紅利。
刊物將文章轉化為適宜微信、網絡閱讀的內容越來越多,從而能夠提供紙質刊物之外的延伸、增值服務,實現刊物、移動客戶端、網絡以及微信公眾號“四個媒體的四重服務”。此外,在分析微信公眾號關注用戶的閱讀心理,每月從微信公眾號內容點擊量排名中發現規律、尋找依據,在確保選文政治導向正確、不出質量問題的前提下,刊物又緊扣欄目定位,選擇適宜轉化為刊物內容的文章進行編輯儲備并運用,并且在刊物上,專門設置“融媒互動”欄目,“刊化”微信公眾號內容,使刊微內容相互產品化真正落到實處。
如此種種,《黨課參考》堅持做好媒體融合發展,在全媒體探索的道路上正產生乘積效應,盡情奔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