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玉丁 河北廣播電視臺
電視新聞節目的主持人日益成為一檔新聞節目成功與否的關鍵環節,觀眾對于新聞節目主持人的要求也越來越高。電視新聞節目主持人在與觀眾的雙向交流中既要以人格化傳播形式向受眾轉述節目內容,又要在電視新聞節目中“把自己的整體人格磨礪得更可愛”①,而其中的情感就是整體人格中不可或缺的重要因素。因此,電視新聞節目主持人在節目中運用情感傳導不僅是個人心理的素質要求,也是磨礪整體人格的必經之路,更是電視新聞節目中十分重要的組成部分。
所謂“情感傳導”,即以人格化傳播的主持人在傳播過程中巧妙加入情感因素,力圖與觀眾溝通情感,使得“傳”與“受”在和諧氣氛中實現匯合的過程。
情感傳導是保障電視新聞節目主持人有效傳遞信息的重要輔助手段。主持人與采訪對象之間的情感互動是建立在認知互動的基礎上的,情感傳導在采訪中發揮著極為重要的作用。
意大利著名記者法拉奇就是一個諳熟“情感因素”內蘊的高手。80年代初,法拉奇對鄧小平進行了一次成功的專訪。從不愿宣傳自己的鄧小平不愿意接受這次采訪,但法拉奇精心設計了極富人情的開頭。
法拉奇一見鄧小平就說:“明天是您的生日!”
小平同志有些驚訝:“我的生日?我的生日是明天嗎?”
法拉奇肯定的說:“不錯,鄧小平先生,我是從您的傳記中看到的。”
小平同志又答道:“既然你這樣說,就算是吧!我從來就不記得什么時候是我的生日,就算是我的生日,你也不該祝賀我啊,76歲是衰退的年齡!”
法拉奇接過來說:“鄧小平先生,我父親也是76歲,如果我對他說76歲是衰退的年齡,他會給我一耳光呢!”(把鄧小平與自己的父親聯系起來,給人以父女相稱的溫情。)
話雖不多,但已激發起小平同志的談話欲望,并啟動了他的記憶閘門。
情感傳導有其客觀存在的規律,筆者認為,掌握情感傳導的技巧至少需要注意以下問題:
電視新聞節目主持人在觀眾眼中永遠是一個雙重角色,觀眾每天都在對他們進行評價和衡量。當受眾看到新聞現場時就會把自己的感情和希望都寄托在自己的代言人身上,在這一點上外國有些電視同仁做出了榜樣。比如在CBS《60分鐘》節目中,主持人挺身而出解救了兩名被拐的菲律賓少女。日本紀錄片《大地之心》中由于報道者的介入,趙小靜夫婦終于破鏡重圓,以上的行動無疑會在觀眾的感情世界中引發持久而強烈的震撼。
應天常先生認為電視新聞節目主持人的情感把握一要有新聞感覺,通過認真備稿把握新聞價值,‘進入新聞’;其二,為了體現新聞的公正和客觀,為了尊重觀眾依照自己的心理圖式理解新聞的權利,主持人的情緒介入應當是含蓄的,極有分寸感的”。②
關于分寸的問題,有一個特別的例子:1963年CBS的克朗凱特向觀眾報告肯尼迪總統遇刺的消息時,聲音顫抖,從眼角擦去一滴眼淚,這一瞬間被評為美國電視史中最感人的十大場面之一。克朗凱特這一行動似乎有情緒失控之嫌,但他給美國人民帶來的是長久的心靈震撼。所以筆者認為分寸的把握要遵守兩個原則:一是必須使真情流露符合當時的新聞背景;二是牢記媒介人的身份,多站在觀眾角度考慮問題。
在情感傳導過程中,電視新聞節目主持人最基本的工具就是語言,這需要主持人認真思考,選準角度,真正找到動情點,才能實現與觀眾的情感共鳴。
2001年,媒體紛紛報道了在北京的必勝客餐廳由于沙拉是一次性提供,很多人想辦法多拿沙拉的事情。北京電視臺《元元說話》獨辟蹊徑,找到了更容易和市民溝通情感的方式。元元是這樣評論的:“外國人去必勝客是吃比薩餅的,而不是去吃沙拉的,說白了,人家沒把沙拉當回事。到我們這兒,就有人把沙拉當回事,這是文化的不同,也有經濟實力的不同。100多元吃一頓比薩餅,對大多數中國人還有些奢侈,就容易拿免費沙拉找平衡。打個比方,國外吃比薩餅送沙拉,就像我們喝粥送咸菜一樣,說我們素質低,可咸菜我們也沒多拿呀。”元元此番評論得到了廣大觀眾的熱烈反響,也成了各個媒體熱炒的新聞。
情感傳導會促發主持人與受訪者的情感互動,也有利于形成節目與觀眾的傳播默契。情感傳導需要遵循一定的規律,需要藝術化的處理方式,更需要新聞節目主持人能深入生活,與觀眾做最真誠的感情交流,這一點恐怕也是一切成功的電視節目主持人共同的成功秘訣。
注釋:
① 余秋雨:《電視節目主持人的內在素質》,引自《葉惠賢主持藝術論集》,上海三聯書店,1992年11月第1版,第7頁。
② 應天常:〈〈節目主持藝術論〉〉,北京廣播學院出版社,1999年6月第1版,第357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