邵敏 北京大學藝術學院
昆曲是我國戲曲史上最古老的劇種之一,也是傳統文化藝術特別是戲曲藝術中的瑰寶。明、清時期,昆曲逐漸壯大成為當時全國最大的劇種,并在此基礎上形成了其他各種地方戲曲種類,二百余年間,對戲曲界影響深遠,我國現存歷史較長的地方劇種,或多或少都受過昆曲藝術的影響,因此昆曲有“百戲之祖,百戲之師”、“中國戲曲之母”的雅稱。明代劇作家湯顯祖的扛鼎之作《牡丹亭》與元代《西廂記》和清代《紅樓夢》視為中國文學史上愛情作品的三座高峰①,也是昆曲知名代表作,最能體現昆曲的審美特征,由明至今,在許多人心里,《牡丹亭》在某種意義上幾乎成為了昆曲的代名詞。
昆曲有著絢爛、悠久的歷史,曾經稱霸中國劇壇二百年,作為最資深的傳統表演藝術的代表,在經歷高峰過后,從清后期開始,發展式微,逐漸沒落,成為被束之高閣的陽春白雪。
昆曲青春版《牡丹亭》是由臺灣文藝界名人白先勇先生發起創作,聯合兩岸三地多位資深藝術家經過數年磨礪聯合打造的經典作品,自2004年開始在世界各地巡演。它把原作五十五折的劇本取其精華精煉成二十九折,在保持昆曲藝術寫意、簡約、雅致、清麗的美學傳統基礎上,根據現代社會人們的審美需求,充分利用現代劇場藝術的進步理念重新進行改編,在傳統戲曲藝術傳承無力、逐漸沒落的情況下,把傳世經典之作以青春靚麗的形式重新展現在人們面前,重新挖掘出了傳統戲曲藝術的古典美,用現代的方式重新釋義了古典美,帶領年輕觀眾觀賞并接受古典美,讓承載著深厚古典美學的昆曲走出了一條年輕化的路,重新綻放出耀眼的光彩。青春版的《牡丹亭》表現形式上更加精煉流暢,更富有欣賞趣味,更加契合當下年輕人的口味。
青春版《牡丹亭》一經推出便引發強烈反響,風靡十幾年,圈粉無數,世界巡演300余場,讓昆曲這一遠離大眾生活的藝術形式從“白雪遺音”到“原來姹紫嫣紅開遍”,堪稱傳統藝術在當代繼續生存和發展的典范,甚至有人提出這是昆曲的復興,這對傳統文化如何發展有著重要啟示意義。
戲曲藝術是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精髓,它們從根本上代表著中華文學和美學上的東方韻味和思想。青春版《牡丹亭》的成功之處就在于它承接了優秀傳統文化因子的傳承和流行,成功地培育出了能夠收獲年輕觀眾的土壤,這對于進一步彰顯傳統文化價值、提高民族自信心有著重要意義。
青春版《牡丹亭》的成功,有很多可以討論的角度,其中之一就是學界、媒體及觀眾都對它投以關注并表現出了濃厚的興趣。
近年來,傳統戲曲藝術的復興受到多方面的重視,戲曲界有很多高水平的代表作品,僅以昆曲為例,上海昆劇團排演的《長生殿》就被業內人士認為最能代表當代中國戲曲舞臺表演的最高水準,還有其他大批優秀戲曲劇目無論是演出場次和藝術水準都表現突出。但他們所產生的社會影響與文化影響都不能和青春版《牡丹亭》相提并論。
青春版《牡丹亭》2004年開始巡演,已經有十多個年頭,演出場次超過300場,直接觀眾近百萬人,且以年輕人為主,取得了令人矚目的成就。跟戲曲界其他優秀作品相比,青春版《牡丹亭》真正獨到之處在于它引起了學界、傳媒與社會的興趣與關注。在戲曲界,青春版《牡丹亭》受到媒體狂熱追捧的程度令人吃驚,并且超出了戲曲的范圍,成為了文化熱點和社會話題,并且表現出了流行性的趨勢。我們可以看到有許多關于青春版《牡丹亭》的研討會召開、書籍出版,大學、科研機構、碩博士開始把青春版《牡丹亭》作為研究選題進行研究。青春版《牡丹亭》把昆曲這一古老的藝術劇種重新帶回主流視線,重新成為學術研究的對象,成功煥發出新的生命力。
昆曲《牡丹亭》有許多個版本,但唯獨青春版《牡丹亭》獲得了成功,它的出現引起了學界、媒體及社會的廣泛關注,同時,他們的關注又促進并引導了更多的人走進劇場去欣賞這部作品,形成了良性循環。青春版《牡丹亭》的巡演,有三分之一是在國內外大學的校園進行的,培養了大批高品位的受眾。大量年輕觀眾通過演出感受到了昆曲的古典魅力,被吸引,成為了昆曲愛好者,進而對中國傳統古典藝術發生了興趣,這在之前是不敢想象會發生的事情,因為很長時間以來,大家普遍認為昆曲等戲曲形式早就不是年輕人的欣賞對象。雖然戲曲界在藝術創作、表演等方面作出了巨大的努力,并且出現了許多優秀劇目,但除了業內人士,并不會被大眾關注,更難有大批年輕人的追捧和青睞。
白先勇在電視訪談節目中提到他從事昆曲創作的初衷,源于認識到昆曲一線演員與觀眾老齡化現象嚴重的問題?!氨硌菟囆g缺乏年輕觀眾是很危險的,如何把年輕觀眾吸引過來,發掘傳統文化美之所在?”他認為,解決這個問題,可以選擇詞曲皆美、表現愛情的《牡丹亭》作為搶救昆曲的突破點。懷揣培養年輕演員、吸引年輕觀眾、喚起昆曲四百年藝術之魂魄的美好愿望,白先勇賦予他的昆曲創作一個別具一格的頭銜:青春版?!拔业膭撟髟瓌t是尊重古典但并不因循古典,使用現代但不濫用現代?!卑凑者@一原則,白先勇在戲劇的身段、舞臺、服裝、燈光、表現方式等方面作了調整,將傳統與現代結合起來。北京大學葉朗教授表示,“屬于我們”正是青春版《牡丹亭》廣受青年觀眾好評的關鍵?!扒椤笔菧@祖《牡丹亭》的核心與靈魂,“美”把古典美學與現代趣味融合在一起,青春版《牡丹亭》用這兩個字征服了全世界。
近一個多世紀以來,因多種原因昆曲已經失去活力,日漸衰落。雖有《十五貫》等轟動一時的作品和韓世昌這樣的表演藝術家,但昆曲并沒有因此復興。建國后,國內陸續成立了昆曲表演藝術團,但昆曲過于程式化的表演、緩慢的節奏、過于文雅的唱詞和陳舊的故事已經不符合觀眾的審美意識。昆曲因其優美、清麗、高雅的藝術格調,代表著中國表演藝術的最高水準,并且被列為世界非物質文化遺產,藝術價值與藝術地位被普遍認可,但市場價值頻頻受挫,生存狀態岌岌可危。進入市場經濟階段以后,昆曲市場更是急劇萎縮,劇團的生存狀況和人才的傳承培養更是異常困難。
青春版《牡丹亭》的演出是白先勇先生與蘇州昆劇院合作完成的,這個劇團在當時并沒有什么明顯的優勢,很少有人能相信后來會取得這么耀眼的成績。但事實證明,白先勇先生帶領整個團隊確實實現了一個奇跡,通過青春版《牡丹亭》,讓昆曲這個在近一個多世紀里飽受摧殘,始終命懸一線的傳統藝術形式重獲新生,又一次站上了當代文化藝術的舞臺中心。
白先勇首次接觸昆曲,是幼年時在上海欣賞大師梅蘭芳出演的《牡丹亭》,其中《皂羅袍》那段婉麗嫵媚的曲調,“原來姹紫嫣紅開遍,都付予斷壁殘垣”詩一般的語言,演員美輪美奐的身段舞蹈,深深地感染了他,“就這樣冥冥之中結下了緣分。”許多年后,白先勇終于決定開始籌劃新版本的《牡丹亭》,并以此為夢想,為了這個夢的實現,他開始在兩岸三地之間奔波往復,集合各種資源,力求打磨出幾十年來在他腦海里演繹過無數次的那個經典作品,他給此命名為“青春版”。②
白先勇表示:“只要有人對我說一句‘謝謝你把這么美的藝術帶來’,我就感激不盡,感動不已了?!雹蹫樽詈玫乃囆g做最好的傳播,是青春版《牡丹亭》取得卓越成功的關鍵。白先勇打造了一個非常優秀的團隊,從創作、表演、傳播等各方面都極具現代市場的意識,精準的市場營銷策略加上優質的制作水準和白先勇先生在文藝界積累的聲譽與影響力,意外地促成了青春版《牡丹亭》的成功。
從某種程度上說,青春版《牡丹亭》是幸運的,它滿足了觀眾對于神秘典雅的傳統表演藝術的想象,很多業內從業者認為它的成功是個奇跡。正因如此,普遍認為想要復制青春版《牡丹亭》傳播模式的成功是非常困難的。但青春版《牡丹亭》對于傳統文化如何發展創新還是有很多啟發。
《牡丹亭》是中國戲劇史尤其是昆曲史上最經典的代表作,是藝術上的高峰,難以跨越,而且昆曲幾百年來已經形成了一套成熟而完美的藝術規范。因此,白先勇在籌劃青春版《牡丹亭》排演之初,就一直堅持要恢復并重現昆曲表演的美學傳統,在創作之初就最大可能地保持原作的既有風貌和主旨,確保觀眾看到的是正宗口味的昆曲和《牡丹亭》。同時注重表演藝術的傳承,在昆曲行業日漸式微的情況下,專門聘請業內一流的昆曲表演前輩藝術家花費大量心血訓練和調教了一批年輕的昆曲演員來挑大梁??梢哉f,青春版《牡丹亭》的啟示意義最重要的就在于,它的創新是在尊重與契合傳統昆曲表演美學的基礎上進行的。
在青春版《牡丹亭》之前,年輕觀眾中少有人真的會掏錢去買票看戲曲。白先勇先生的突破點在于把西方舞臺藝術中的新鮮元素十分巧妙地吸收進昆曲中,“創新的過程必然是從傳統出走,但也必然又對傳統多次回歸……當創新之靈出走而忘返,追隨異國他鄉文化而去,我們需要對它呼喚,呼喚它回歸母體,將它的‘新’帶給‘母體’……這正是 21 世紀漢文化傳統創新與回歸的使命?!雹?/p>
青春版《牡丹亭》可以說是傳統藝術形式在當代生存和發展的榜樣。面對當代流行文化的沖擊,經典藝術能否大眾化、流行化,經典藝術的繼承與發展是個難題,業內人士也經常深懷疑慮。青春版《牡丹亭》通過白先勇先生等人的努力向我們證明了這些難題是可以破解的,只要找到了合適的路徑,傳統藝術仍然具有強大的藝術生命力,能夠隨著時代發展、跨越文化障礙,煥發出新的活力,并且能夠傳承下去。
在白先勇張羅青春版牡丹亭之前,昆劇的生存狀態并不算好,劇團常年鮮有演出機會,劇團成員甚至領不到工資,生存都是問題。這種情況下,很難進行藝術創作或者謀求藝術進步。因此可以說,青春版牡丹亭拯救了昆曲這個號稱“中國戲曲之母”的劇種。把傳統經典藝術與當代市場充分結合,融入市場意識,才有觀眾會買賬,有觀眾才能有收益,有了收益,才能吸引和養活人才,藝術才有可能很好地傳承下去。白先勇先生在籌劃這部作品時就是對昆曲的藝術魅力充滿了信心。事實證明,這是一個良性循環,但前提是創作者對傳統藝術的當代魅力要充滿自信,要抱持一種堅定不可動搖的信念,這樣的文化自信,恰是我們這個時代所欠缺并需要的。
近年來,北京大學等高校陸續開展了昆曲傳承計劃,北大開設的“經典昆曲欣賞”課程,吸引了眾多學生來慕課,每次上課時連過道都擠滿了旁聽的學生。臺北和香港也相繼開設了大學昆曲課堂,白先勇希望昆曲扎根大學生,在學術界也有應有的地位。他在講課過程表示:傳統是一種財富、資源、尊嚴,更是一種精神力量。
青春版《牡丹亭》成功的原因可以歸納為:傳統藝術復蘇的契機、昆曲藝術本身的魅力、《牡丹亭》原著的精美、注入現代意識的改編、成功的傳播策略、白先勇及團隊的貢獻及聲譽等因素共同造就。這對戲曲以及其他傳統藝術的創作與傳播,如何發展才能換發勃勃生機提供了經驗與啟示。
注釋:
① 《王季思教授談〈牡丹亭〉的戀愛觀和生死觀》,見《湯顯祖紀念集》,江西省文學藝術研究所編輯、出版,1983 年,第 46 頁。
② 我的昆曲之旅——青春版《牡丹亭》與昆曲復興運動 白先勇 北京大學昆曲傳承計劃課程
③ 白先勇做客央視《中華之光·講堂》節目與葉朗對話昆曲藝術
④ 《解構思維與文化傳統》,鄭敏撰,《文學評論》1997 年第 2 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