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瑞麟 河南廣播電視臺
技術的進步給新媒體提供了無比優越的發展條件,也積攢下了令人瞠目嘖舌的受眾數量。新媒體帶給我們積極的一面,比如說傳播速度快、門檻較低、受眾反映積極等;也有消極的一面,譬如大量失真新聞的出現,干擾了大眾對于社會輿論走向的判斷,阻礙客觀合理的社會輿論引導,電視臺編輯記者作為電視節目的創造者,在新媒體時期,應進一步提升工作技能,通過與新媒體時代相呼應的工作能力來提升電視節目持續的影響力。
隨著社會的不斷發展和科技、經濟的快速進步,新聞輿論的作用越來越突出,它緊密地關系著黨和政府的工作、社會發展的有序和改革、國家的安定和繁榮。電視臺編輯記者需要堅守為人民服務的基本要求,同時愛崗敬業,無私奉獻,并自覺主動地為人民服務、為社會主義事業服務、為黨和國家的工作大局服務,將輿論監督與正面的宣傳科學統一,堅持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精神引領作用,激蕩社會正氣,弘揚真善美,鞭笞假惡丑。
研究電視節目的制作,我們不難發現,它需要取材于人們的身邊生活中,大致有著自然現象和社會現象這么兩種。如果編輯記者不能保持時時刻刻進行不斷地研究與學習,寫出的新聞就難免會給人一種蒼白無力的感覺。每一位編輯、記者都是獨立的個體,創作出來的作品卻是要受廣大人民群眾的檢驗,如何能做出能經受住廣大人民群眾的檢驗,并體現時代感,民族感的優秀作品,需要每一位從業人士深入到民眾的生活中,善于發現生活中的美,用批判性的眼光看待部分事件的特殊性,著重發掘多種同類事件中存在的普遍性,未雨綢繆,更重要的是新聞節目得讓老百姓看得懂、感同身受。
電視臺編輯記者要不斷地豐富自身的專業技術技能,在鉆研新聞工作的同時,還需要時刻留意國際和國家的政治動態,涉獵更多方面例如歷史、文學、社會、風俗、人文等領域的知識,擁有充足的文化底蘊,才能在新聞報道中厚積薄發,滿足觀眾對新聞日益增長的需要。同時,記者編輯們要不斷創新,特別是從業有著一定經驗的人士,更要加強在銀屏后的鍛煉和學習積累,突破墨守陳規和懈怠的怪圈,不斷創新突破自己,將新聞報道的形式與內容盡量地推陳出新,把新聞獨特的新、實、準等傳媒魅力展示給大眾。
不同類型的節目,在內容上有著不同的演繹手法和側重點。這對編輯記者們的采訪收集信息工作做出了另一方面的考驗,編輯記者工作的特殊性就在于此,必須有著大量真實可靠的節目原素材在手,才可以進行下一步工作。并在工作中注重甄別,保證信息的正確性與真實性,用“火眼金睛”挑選出重要信息和最有價值的信息,此外,在大量的信息收集、處理環節,往往一個有價值的信息因為受到重視,可以促進一次有價值的報道,衍生出來的社會效益有時會遠遠大于預期。這就是我們常說的新聞敏感度,節目的成功率與專業人士的專業能力有著直接的關聯,提升專業能力與水平是編輯記者的必修課,只有擁有強烈的新聞敏感度和社會責任感,無論什么樣的節目,編輯記者在節目制作中,要遵從新聞信息材料的本質屬性,才能將有價值的信息資源轉化為比較系統、完美的節目內容展現給大眾。
電視臺節目制作的目的是為了讓大眾觀賞,如何做到使大眾愿意觀賞,這就有著一定的標準了,很多人認為是收視率決定了一切,其實是把結果當成了原因。我們不妨從節目制作源頭挖起,研究編輯記者應該具備的專業素養。首先,大多數節目的受眾呈多層次、多視角、各個年齡段和不同的接受能力的大數據展現。是否能抓住觀眾,是評定節目質量的重要一環,那么怎樣才能做到“抓住觀眾”?例如,在紀實性的節目中,節目制作時我們需要大量采訪來收集素材。優質的采訪收集素材,對一個紀實性節目的內容思想表達、以及節目相關輿論導向都有著重大的影響。因此,采訪提問的方式應該是開放性的,而將封閉性答案摻加在談話中,如“取得這樣的成就,您高興嗎?”之類的話,被采訪者只能用“是”或“否”回答。因此,我們可以發現,談話問題的設計從形式上應選擇使用:疑問性、遞進性、開放性等類型的問句,這樣可以使被采訪者有足夠的發揮思考空間。能更好地從內容上把握相關節目的內容特色,使一系列問答直指主題所在,讓真實觸動心靈深處,從而滿足觀眾收視需求。同時,問題的設計更需要有一定的人情味,對話要有氣氛感。總之,很多形式的采訪,問題設計都要求我們要牢記新穎、深入、活潑,觸發點式采訪。
電視臺編輯記者是新聞傳播行業的基石,處于重要創造性質的地位,如何做好受觀眾喜歡的電視節目,需要我們對事物發展的認知有著獨特的見解,同時具備敏銳的觀察能力、判斷能力,來搜集、加工節目、新聞素材。在新時代的背景下,電視臺編輯記者更要提高對社會意識形態發展方向的敏感度,以習近平提出的48個字的“黨的新聞輿論工作的職責和使命”為指導思想,促進電視事業健康、有機、可持續性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