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工業大學,湖北 武漢 430068)
習近平在全國宣傳思想工作會議上提出要提高新聞輿論傳播力、引導力、影響力、公信力,做大做強主流思想輿論。高校的校園網、校報、官方微博、微信上的新聞報道是加強學校思想輿論宣傳的重要陣地,也是社會了解學校的重要渠道,但是校園新聞由于報道范圍的狹窄化,報道內容的常規性,報道形式單一、可讀性差,大大影響了傳播力。
新聞的終極目標是憑借大眾媒介的“擴音”功能影響受眾的思想和行為,因此新聞寫作有兩個目標:一是讓讀者看;二是讓讀者關心。那就要寫“讀者需要知道”和“讀者想要知道”的信息內容,才能有好的傳播效果。但是現在校園新聞報道卻存在著兩個很典型的問題,削弱了其形象傳播、輿論引導的功能。
大學校園作為一個開放包容、充滿個性的地方,每天都發生著豐富多彩的活動,產生著新的思想和成果,但校園新聞報道卻大多是會議新聞報道和領導檢查視察類報道,報道角度多為領導視點,導致校園新聞報道淪為僵化固定的模板:
某月某日,某某部門在某某地方,舉行了某某會議。某某、某某、某某、某某、某某出席,某某領導主持,某某、某某、某某等參加。
首先,某某致辭講話。隨后……。最后……。
整個報道就是議程報道,真正的內容都被寫作者概括得簡之又簡,信息量嚴重缺乏,甚至還可能出現講話者的原意被概括得不到位的現象。
新聞語言要求準確清晰。只有語言鮮活,看起來不費力氣的作品才能引起人們對事件、人物的最大關注。可是校園新聞報道不僅標題大同小異,語言也枯燥,口號式語言多,專業術語多,文章句子長,段落長。
在全國宣傳思想工作會議上,習近平總書記指出:“要加強傳播手段和話語方式創新,讓黨的創新理論‘飛入尋常百姓家’。”如何讓校園網新聞跳出這種僵化的思維模式,真正成為信息發布、思想傳播、價值引領的重要載體,筆者認為就要從話語方式創新上探索具體的寫作策略。
新聞標題是新聞內容的集中和概括,是新聞的眼睛。廣告理論中的“ADIM”(Attention,Interest,Desire,Memory)原則同樣適用于新聞標題。
校園新聞報道會議標題占比很大,為了增強傳播力首先就要盡量避免會議標題,最簡單的方法就是做標題學會抓主體,抓核心,把靜態的會議標題直接變為“核心內容式”標題,如筆者曾在審核校園新聞時,把“我校舉行國際化示范學院揭牌儀式”改為“湖北省屬高校首個國際化示范學院花落湖工大”,把“我校舉行外籍教授聘任儀式”改為:“湖工大引進全職外聘教授”,直接突出主體內容。
另外適當掌握一些制作標題技巧也有助于讓標題活起來。如《1.5億元!珞珈創新天使基金起飛》(武漢大學報),采用數字加標點符號,既抓住新聞核心,也很吸引人;再如《城護一只蝦,蝦好一座城》(湖北日報),運用了頂真修辭手法,不僅巧妙揭示了新聞主體內容,還點出了新聞蘊含的深層含義。題好一半文,一則新聞能否吸引讀者,很大程度上取決于其標題制作成敗,因此一定要用好點睛之筆。
會議導語多也是校園新聞比較嚴重的一個問題。會議導語準確地說應該是無新聞性導語,因為不知道內容是什么。會議只是個新聞由頭,說明我們為什么要發這個報道,是新聞發布的時間要素,不是新聞本身。筆者建議最好能將會議新聞的導語變成“行動性導語”,如將導語“第17屆世界可持續能源技術國際會議暨2018世界著名科學家來鄂講學武漢論壇在武昌開幕”改成“在湖北工業大學校內一棟80平方米的‘生態房’匯聚了眾多綠色能源技術而引來國際關注”,肯定給讀者留下的印象更深刻。導語是引導消息閱讀的媒介,有“導讀之語”的意義。寫好了導語,一條好的新聞就成功了一半。
不少校園新聞報道習慣拿活動日程編個“流水章”:哪些領導出席,誰誰誰講話,開幕、總結。唯獨沒有新聞亮點——新聞的核心內容。針對這種議程式校園新聞報道,筆者認為至少要做到兩個拒絕:一是拒絕“流水章”,二是拒絕“正確的廢話”,而把主要筆墨放在重要新聞事實上,學會找重點,采用典型事實說話。
高校各種會議活動層出不窮,但每個會議和活動都是為了一定的工作開展的,空洞的“內容豐富,觀點新穎”等概括性語言完全無法服務中心工作,滿足讀者所需,我們需要的是用重點新聞事實來說明,觀點為何新穎,會上提出了什么新觀點。比如筆者在做外聘教授聘任儀式的報道時,就完全摒棄了議程,直接抓住外聘教授的成就及全職性特點現場采訪報道。我們選擇事實一定要遵循兩個原則:最大程度地接近新聞觀點;有的放矢地選擇典型事實。
如果能找到會議中的一個亮點,通過報道這個亮點也可以報道整個會議。比如,我們在做校園里每周都會上演的招聘會報道時,發現現場來了一些留學生,于是就過去找他們交流,了解到他們也有意在“百萬大學生留漢工程”中尋找屬于自己的機會。于是我們就以此亮點采寫了“留學生也來找工作”的新聞發在校報上。
讀者不喜歡抽象的概念、空泛的論述,而是希望能從報道中自己去看、去聽、去體會。“再現場景”就是把新聞事實的某些現場情景具體地描述出來,使讀者仿佛親眼所見,充分調動起形象思維,增強了新聞的可讀性,也加強新聞的可信性,達到更好的傳播效果。如:
破落的紅磚瓦房、逼仄的小巷、樹蔭下打著長紙牌和武漢麻將的老人……13日,在湖北工業大學2017屆藝術設計學院畢業設計展上,動畫專業學生王藝瑋將自己蹲點武昌得勝橋近半年拍攝的資料,剪成了一部短片,作為畢業設計在學校展出,上萬名師生紛紛點贊。
這段場景來自《湖北工業大學報》上《湖工大學生蹲點半年為待拆老城區拍紀錄片》一文,報道的是該校畢業展中一件傳媒類畢業設計。文中的場景描寫可以讓讀者產生現場感,似乎真的看到了武漢老城區的市井生活百態。在場景再現中,一定要注意選擇與主題直接有關的、最具有代表意義的細節再現,語言表述一定要準確,摒棄一些大而空的詞語。
任何新聞事件、新聞活動都是在一定的環境和背景中發生的,如果這個背景材料能增強報道的深度,我們一定要用上來。很多高校都會組織很多活動,產生很多科研成果,但純粹就活動或者成果本身報道就顯得平面化,不能體現出辦學成果,而增加一些背景材料后份量可能就完全不一樣了。比如《武漢科技大學報》的一篇新聞稿《梁峰教授團隊打造人類基因測序的中國速度》,背景材料就運用得恰到好處:
40年前,科學家研發第一代測序技術,對人類進行全基因組測序,需要近千年的時間;到了20世紀90年代,第二代技術面世,還需要10年時間,花費30億美金。梁峰團隊研發的第四代納米孔測序技術,已基本實現24小時1000美元對一個人進行全基因組測序,大大縮短了找到治療疾病方法的時間。
這段背景材料很有說服力,可以讓人深刻感受到新技術的先進。我們在校園新聞寫作中可以適當運用是聯想法,通過把所報道的新聞事實,與其他一件或幾件事實關聯起來進行陳述,或者采用對比法,通過對背景材料進行對比和襯托來突出主體內容。
原新華社高級記者李佩曾說:“新聞就是‘他說’”。但是不少校園新聞報道基本就是寫作者的自說自話,有悖于客觀報道原則。校園新聞報道如果恰當直接引用一些直接引語,有助于克服常規活動報道的概念化傾向。
選擇引語最好是能選擇那些構成妙語警句的話,能讓人牢記的話,能生動、清晰傳達說話人強烈情感或反映的話,而不是空話套話。一個好的引語要可以推動故事的展開,自然地讓報道從上一段過渡而無需要過多的解釋。
總之,常規的校園新聞只要能在寫作上下功夫,也會寫出內容鮮活生動,思想深刻的報道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