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蘇省淮安市廣播電視臺電視新聞中心時政新聞部,江蘇 淮安 223001)
同期聲屬于一種典型的電視新聞后期處理方式,該方式能夠增強新聞內容的體驗感與真實性,本文將對電視新聞同期聲使用技巧進行分析。
基于時空視角分析,同期聲在使用的時候并不是適用于所有的新聞題材,所以,選擇特定的采訪活動運用同期聲,才能提高新聞的真實性。比如:2003年,淮河流域發生水災,國務院總理溫家寶來淮視察抗洪救災情況,在視察全部抗洪現場后,準備乘車返回時,在洪澤湖大堤上看到正在巡堤的村民,隨即來到農民中間,與農民進行交流,他詳細詢問了農民的收入、村集體收入,以及當地農業生產情況,并與農民探討了三農增收情況,筆者在現場用攝像機全程記錄了溫家寶總理與農民的交流情況,并全部采用同期聲采寫了溫家寶總理與農民話“三農”的新聞報道,真實記錄了國家總理關心“三農”、心系農村百姓的情況,新聞報道播出后反響熱烈,本條新聞也獲得了當年江蘇省電視新聞長消息二等獎。同期聲不是現場采訪,同期聲客觀記錄了新聞現場的情況,真實反映了新聞人物的心理狀態,所以同期聲也更具說服力,同時也提高了新聞的真實性。
在新聞采訪階段,利用播放同期聲的方式,能夠強化被采訪者的情感,有助于增強新聞的感染力。常見的節假日活動等,都可以引入同期聲,通過還原百姓嘈雜的聲音等方式,能夠向受眾傳達被采訪一方的實際情感變化。比如,廈門新聞電視頻道播出的“2018年海峽春節焰火晚會”一則新聞中,記者就對廈門與金門兩處的焰火聲、人們的歡呼聲、祝福聲進行了有效的采訪利用,通過還原焰火晚會當時的場景、聲音,將兩岸百姓希望統一、渴求和平的心愿及情感真實地進行了還原。此外,在某些新聞報道如地震災害報道中,針對記者周圍救援隊、志愿者以及災區群眾相互鼓勵、彼此關心的場景,用同期聲更有利于還原真實情感,讓觀眾感同身受,更容易喚醒人性中的真善美。
在新聞跟蹤報道中利用同期聲,能夠還原事情的來龍去脈,推動社會輿論健康發展,還可以避免某些高唱“言論自由”的人利用為民發聲的幌子顛倒是非黑白。比如,2018年春節期間,臺灣地方政府突然要求大陸東方航空等放棄加班計劃,致使兩岸同胞陸臺往返受阻。事后,臺灣當局不僅未能及時糾正自己的錯誤,還顛倒黑白,散播謠言,說“大陸刻意阻止臺胞回臺”。此時,廈門廣播電視臺及時抽調記者深入一線調查,并將大陸全力調配海峽號等客貨輪、陸航緊急修改航班等信息播報而出,通過實際采訪各主管部門領導、臺胞,播放同期聲等方式,一舉戳穿了蔡英文等臺灣地區領導人制造的謊言,實現了撥亂反正、正確引導輿論的目的。
通過使用原聲的方式還原歷史事件,提高電視新聞的真實性、可靠性,是使用同期聲改善新聞影響力的一種技巧之一。通過對影音視頻、圖片音頻解說的同期聲資源加以利用,不僅能夠讓受眾和事件產生共鳴,還能使事件原貌得到有效還原。比如:2007年富士康(淮安)科技城竣工投產,在投產典禮上富士康集團總裁郭臺銘說,富士康(淮安)科技城從項目簽約到60萬平方米的廠房建成并投產生產出產品,僅用了295天的時間,創造了全世界制造行業的一個記錄。筆者在現場拍攝畫面的同時,隨時注意郭臺銘的講話,并及時拍攝錄制了郭臺銘的講話同期聲,并將同期聲用在了新聞消息的報道和連續報道中,通過郭臺銘的口,贊頌了淮安地方各級高質高效的辦事效率,這段同期聲也成為淮安當地在很長一段時期內對外招商和宣傳的經典內容。
記者采訪知名活動參加者的時候,常用“詢問活動的目的、意義”的采訪形式枯燥乏味,或者在對某件事進行采訪時一味地讓主人公陳述事實又顯得啰里啰嗦。因此,應挑選多人,還原采訪聲音,從不同的角度闡述事件,提高新聞活力。如記者提問時,一定要注意提出的問題越具體,夾角越小越好,不能問“你覺得好不好”“你認為合適嗎”這樣的問題,因為這樣被訪者就只能給出“好”“合適”或“不好”,“不合適”這樣的答案,沒有發揮的空間。
在需要使用同期聲的新聞報道采訪中,記者要杜絕開場語和解說詞一致的現象。同時,還要避免記者在同期聲報道中僅僅把控開頭,其余全都是解說的現象。這種新聞播報容易造成新聞內容虎頭蛇尾,應盡可能地讓記者把控同期聲新聞播報中的全過程,這樣才是對被采訪一方的尊重,才能使同期聲保持連續性,才有助于提高新聞節目的真實性、吸引力。
同期聲的使用有助于使新聞畫面感聲音的襯托下變得更加真實,同時還能夠感染受眾情緒,對提高新聞節目播報效果具有積極影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