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傳媒大學播音主持藝術學院,北京 100024)
進入新時代,中國社會的各個方面都有著巨大轉變。在經濟、文化、政治等齊頭并進實現跨越式發展的同時,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深刻意識到文化領域建設的重要性。這是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研究的具體成果,也是馬克思主義文藝理論的前沿性發端,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在文化層面的要求與實踐。播音主持藝術作為中國廣播電視文藝不可或缺的前沿陣地,始終承擔著為黨和國家培養和輸送優秀新聞人才的任務和使命。播音員主持人作為黨和國家的“喉舌”,應當始終保持黨性意識,始終扮演和充當著傳達信息、傳遞意識形態、傳播文化的重要功用。但反觀現今社會,播音主持行業丟失其藝術化、新聞性,反而漸漸商業化、功利化。這違背了馬克思主義新聞觀的基本要求,背離了馬克思主義文藝理論的基本創作規律,偏離了播音創作的正確道路。我們應當矯正文化價值商業化的同時,仍然堅守文藝創作的人文主義底線以及意識形態領域的陣地。在新時代背景下回歸對播音創作最基本的路徑探討,撥亂反正,正本清源。
播音主持應用于市場,會受到市場調配的作用。有形之手與無形之手同時在調配,會留下一個可回升、可收縮的空間。這是價值所決定的,也是基本經濟制度的彈性所在。但近年來,隨著市場的不斷發展,“彈性地帶”逐漸演變成了“灰色地帶”,游離于法律的邊界和底線。市場上出現了一大批沒有意義和價值的作品,這些作品缺乏對社會和人的關懷,充滿了“銅臭味”。
習近平總書記在2014年文藝工作座談會時曾言:“文藝不能充當市場的奴隸,不能充滿銅臭氣。”對照播音主持行業,商業配音充滿了千篇一律的強調,商業主持滿是刻意虛假的吹捧,為了演講而演講毫無真情實感。齊越教授曾言:“戒隨心所欲、戒自我表現、戒千篇一律。”張頌教授曾言:“播音創作是充分調動自己的思想感情并使之處于運動狀態的過程。”這些不曾真正調配自己思想感情的,充滿虛情假意、千篇一律的作品終將經不起時間的檢驗,消失于歷史長河。我們尊重合理的商業化運行,但是不提倡忘卻歷史使命、忽略現世意義、缺少人文關照的商業化作品。
播音主持正確的創作道路始終要站在無產階級的黨性立場上,以新聞工作者特有的敏感,把握國內外形勢的發展,核心還是要把握住人民群眾思想的實際。完成理解稿件、具體感受、形之于聲、及于受眾的過程。不難發現,受眾才是創作目的,人民才是創作導向。作品好不好,不是自己說了算,也不是某一類人說了算,而應當是由受眾進行評判。這樣才不會只專注于自我表達,而會思考如何真誠表達。
社會主義文藝本質上就是人民的文藝。毛澤東同志在延安文藝座談會上指出:“為什么人的問題,是一個根本的問題,原則的問題。”鄧小平指出:文藝屬于人民,人民是文藝工作者的母親。由此可見,在文化領域,人民同樣是歷史的創造者、書寫者、見證者。文藝要反映好人民的心聲,就是堅持為人民服務,為社會主義服務的方向。人民需要文藝,文藝需要人民,人民不是抽象的符號,而是具體的人。好的作品同樣也是關懷人的作品。從這個層面而言,中央廣播電視總臺制作的《看見》《感動中國》等作品就是最好的例證。
雙主流對接是指主流革命文化價值觀與現代觀眾審美相結合。它既是對價值的承接,又是對審美的創新。這種對接體現了馬克思主義文藝理論在新時代煥發出新的活力。教育部語言應用管理司與中國傳媒大學共同主辦的齊越朗誦藝術節就是實現雙主流對接的最好例證。
縱向觀察,近年來齊越朗誦藝術節的主題始終緊緊圍繞著國家發展的前沿脈絡。從紀念反法西斯戰爭勝利七十周年到改革開放四十周年:新時代,再出發,齊越節始終宏觀把握核心價值和文化主流;橫向比較,內容上出現了一大批創作典范,例如紀念懷念鄧小平的《老人與海》,提倡環境保護與建設的《傾聽綠水青山》,這些都是講好中國故事的好的代表。這種對接的實現有助于傳播核心價值觀,有利于人民更好的接收和接受核心的內容。其實,我們始終都不缺好的內容,中華民族始終有敢為人先的精神和品格,我們缺少的是講好故事的手段以及如何講好故事的思考。
“舉旗幟、聚民心、育新人、興文化、展形象。”這是新時代文化領域的要求。在播音主持藝術的創作過程中,我們同樣要牢牢把握馬克思主義文藝理論的基本創作規律。在商業化時代堅守底線,把握住以人民為導向的核心,實現承接與創新的雙主流對接,才能創作出無愧于人民和時代的好作品,才能敘述好影響世界的中國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