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慶廣電集團交通頻率,重慶 401147)
交通廣播,在目前仍在強調專業化廣播的時代,是各地廣播中普遍傳播效應較高的種類。以大交通為背景,新聞信息作為血液,各種交通專業節目作為骨架,搭建起內容指向性強、服務動態化高的節目特點,也因此贏得了較高的市場認可度。
但隨著互聯網時代的到來,隨著人工智能技術的逐漸滲透,萬物互聯狀態下,類似GPS和各種服務類線上平臺,正在擠占交通廣播優勢的“服務信息”資源,各種交通信息和生活服務渠道正在成裂變式的多元化呈現,當這些“交通”“生活”“服務”信息不再成為交通廣播競爭優勢后,如何應對市場和聽眾接收信息方式的改變?下面筆者試著從兩個方面來進行探討,并結合實際列舉一個現實采訪中的例子來進行說明。
筆者在交通廣播采編崗位上從業23年,意識到移動互聯時代,交通廣播必須進行內容創新,才能保持一定的競爭優勢。“新聞的立體化和縱深度打造,是其中一個突破口”。這是因為互聯時代,信息獲取渠道多元,在獨家信息很難實現的情況下,獨特的觀點、與眾不同的新聞和信息處理模式,才會成為競爭優勢,從而打造“不可復制性”,形成一定的“不可替代性”。
這樣的觀點,不僅來自于筆者23年的從業觀察,在國際媒體大鱷的發展上也有成功的案例。優質新聞節目始終是一家媒體打造品牌力的重要力量,交通廣播屬于大眾傳播媒體,因此也不例外。
英國BBC是世界傳媒集團,在其眾多的廣播節目中,有6檔節目開播時間超過了50年,其中兩檔都是新聞節目,分別是《有問必究》(開播于1948年,政論節目,每周五在BBC4播出,包含聽眾熱線討論)、《今日節目》(開播于1957年,是BBC4早間新聞時事欄目)。
10年前,重慶交通廣播開始在新聞創新上進行探索,先后較早推出了雜志類有聲新聞,貼合早中晚高峰出行人群的生活工作特點和心理變化,將早晚新聞進行側重打造。
早上講求海量信息匯聚,貼合早間人群精力充沛,對信息接收新鮮度高;午間新聞則設計為簡平快,視野重點在各媒體連接,加上熱點評述,為午間休息提供談資,幫助生活節奏快捷的聽眾,梳理海量信息,提供新聞工具功能;晚上則追求新聞深度和評論,同時大力推動原創新聞,適應聽眾工作一天后,對于信息密集度敏感性降低的收聽習慣,通過有溫度和深度的新聞剖析,不同角度的新聞觀點,讓觀眾保持對于交通廣播收聽的忠誠度,從而塑造交通廣播快捷、海量、獨特和互動性強的品牌力。
根據每年重慶廣播收聽率調查報告,在收聽率最高節目排序中,重慶交通廣播早間新聞節目《955資訊早班車》的收聽率一直排在前10位,晚間新聞節目《交廣關注》,則持續近10年,收聽率始終保持前三甲。
交通廣播如何實施新聞創新?交通廣播從誕生之初,就一直努力打造伴隨性廣播。整體品牌凸顯快速、服務和互動的特點,依靠路況等服務信息,開創了廣播在汽車時代的實用價值,從而依靠清晰定位,在國內各大城市陸續贏得市場。成為20世紀90年代以來,公共廣播專業化改造的成功典范。
但如今移動互聯時代,提供信息渠道已經過剩,海量信息不再是優勢。通過重慶交通廣播10年來新聞創新打造的成功經驗,筆者認為,針對受眾對于短視頻的需求和追捧,交通廣播在新聞節目的進一步創新上,開發立體式、多元的音視頻直播,將是一條操作性較強的路徑。
8年前,重慶交通廣播開始試點推出話題式和節點式新聞直播,近三年來,逐漸形成了《春天工地》《直擊春運——我們在路上》《溫暖回家路》《車展現場觀察》的固定體系,同時,每年根據城市重大新聞事件,再專門策劃特色新聞直播。下面通過實例,來說明交通廣播新聞直播體系打造的基本脈絡和效果。
《從重慶起飛》,讓廣播直播不輸熱門的網絡直播
*直播意義:2017年8月29號,重慶江北國際機場T3A航站樓和第三跑道正式投入使用,交通廣播《從重慶起飛》大型新聞現場直播通過電波完整呈現了中國西部最大航站樓轉場搬遷的實況。
*直播準備:提前2個月開始籌備,每周定時通過機場集團收集信息,從中尋找直播儲備信息點,同時,派出記者、編輯以及主播前往轉場現場進行分時分區體驗。
*直播前一周,根據前期準備的批量素材、嘉賓信息、轉場實況,修改直播整體計劃,同時開始制作直播所需要的廣播和視頻推送片花,提前為《從重慶起飛》預熱和造勢。開始搭建現場直播室。
*直播前一天,組織召開所有直播團隊人員開展編前會,梳理具體直播流程,確定可能出現突發狀況的應急解決方案。
*直播流程:8月28日中午12點,交通廣播《從重慶起飛》直播啟動,報道主題是T3A提前看。
8月29號早上5點30分,迎接第一班轉場后抵達重慶江北國際機場T3A航站樓的班機。
早上7點,交通廣播設立在重慶江北國際機場T3A航站樓國內出發廳的“重慶藍”現場直播室亮燈,作為唯一一家入駐新航站樓出發大廳現場媒體,邀請首班航班的機組人員進入直播室。
8點,交通廣播《從重慶起飛》直播關注全新投用的重慶江北國際機場T3A航站樓各項設施的使用和公共交通配套,滿足早高峰出行人群的信息需求。
8點45分,早高峰峰值回落,直播重點轉向呈現重慶江北國際機場T3A航站樓和第三跑道現場實況。
10點,城市出行高峰已過,直播開始記錄機場現場指揮中心、跑道隔離區等重要節點位置的轉場事務。
11點到12點30分,開始將直播重點轉向乘客和航站樓具體服務流程,并觀察報道外圍交通接駁運輸的動態。
13點到18點,直播中的點位播出啟動,每隔1個小時在江北國際機場T3A航站樓介紹重慶江北國際機場T3A航站樓的動態和信息。
18點到19點,交通廣播《從重慶起飛》報道重點邀請機場集團嘉賓總結分析轉場第一天,讓早間沒有聽到直播的聽眾在晚高峰也不漏掉這一重要的城市交通大事件。
*直播點設定:航站樓、停機坪、跑道隔離區、出租車車站、停車場、地鐵口、機場指揮中心、機場公安值班室、機場交通執法點、長途站。
*社會影響:播出后,交通廣播應邀參加了宣傳部城市重大事件報道總結會,同時獲得了重慶機場集團的高度評價,獲得一等獎,并將直播部分內容編入重慶機場官方APP,向全國推送。
《從重慶起飛》大型新聞現場直播的成功,得益于采用直播這種靈活包容性強的特點,提供準備服務信息的同時,也加強了新聞的縱深性,不但好聽實用,也嚴肅權威。
在如今媒體推行項目化運作,日漸崇尚營銷為大的情況下,重慶交通廣播新聞體系創新,打造公共新聞直播的逆向成功,說明“內容為王”依然沒有過時,仍然是媒體生存的重要生命線。
廣播作為傳統媒體中歷史最悠久的傳播媒介,由于其運作成本相對低廉,加上傳播速度快,互動性強的特點,至今仍有不小的生命力。即使在互聯網時代,其人和人溝通、社交便利的功能仍有明顯優勢。交通廣播作為目前公眾廣播中的強勢品牌,更需要在這方面下功夫,在新聞縱深和多樣性上不斷開創,形成具有自媒體靈活性,但又比自媒體權威的專業新聞報道。
在2001年出版的《美國最佳新聞作品集》(作者:美國基恩·伍茲)中,介紹了在10多年前,美國各家新聞公司嘗試融合發展的路徑。“幾年前,各新聞公司急迫地經歷了‘重組’階段。他們的口號一度是‘合作’,現在變成了‘融合’。探索融合之路有很多好的理由,我個人覺得,它們是否還包括把播音員、攝影記者、記者、撰稿人、主編這些角色都結合成一個……”。
新聞直播體系的建設,不但是一種承載渠道,也是一種融合。融合了廣播記者、主播、編輯、嘉賓、信息、現場、評論、對話,并借助日漸普遍化的互聯網終端,還可實現音視頻同步,打造可以“看”的廣播。實現廣播新聞的話題性、及時性、互動性、大容量,滿足廣播聽眾對于信息處理需求更高的趨勢,為交通廣播后續品牌提升提供強大內生支持。在目前傳統媒體一片哀鳴中,沖出夾縫,站穩腳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