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黎
[摘要]基于統計數據,結合衡量經濟發展的主要指標,運用主成分分析法提出5個衡量經濟發展的主因子,然后對5個主因子進行單因素方差分析,對振興東北老工業基地戰略進行了系統性評價。研究發現,振興東北老工業基地政策在統計上效果顯著,在很大程度上促進了東北地區的發展,最后就政策的調整和發展方向提出了相關意見。
[關鍵詞]振興東北老工業基 地主成分分析法 單因素方差檢驗
東北地區是我國近代工業起步較早的地區之一,但是自改革開放以來,隨著市場經濟體制改革不斷深入,東北老工業基地以往經濟發展諸多前提條件逐漸消失,體制性、結構性矛盾日漸顯現,金融、交通、通訊等服務業發展的嚴重滯后,使經濟發展后勁不足,形成了所謂的“東北現象”。為此,我國于2003年實施振興東北老工業基地重大區域政策,旨在振興東北。如今振興東北老工業基地這一政策已實施10年有余,那么這一政策的實施效果如何呢?本文結合遼寧省經濟發展數據,首先是運用主成分分析法和事件分析法,評估了振興東北老工業基地經濟政策的作用效果,最后結合政策實施效果提出了相關建議。
一、指標選取
本文結合以錢納里的指標體系為基礎,刪減了部分對地區經濟發展影響不大且相關的數據不易獲得的指標,而增加了對分析振興東北老工業基地政策效果有參考價值的指標,最終用以下九個指標進行分析:(1)人均GDP;(2)社會固定資產總投資額;(3)二產產值比重;(4)二、三產產值比重;(5)社會商品零售總額;(6)二產從業人員比重;(7)二、三產從業人員比重;(8)地方財政一般預算收入;(9)城市化率。
二、實證分析
1.樣本選擇和數據處理
遼寧省在東北老工業基地的發展中占有重要位置,其經濟基礎、地理環境、社會人文環境均較好,對國家經濟政策的反應相對比較靈敏。我們以此為樣本分析,可以大致得出振興東北老工業基地政策效果的真實情況。本文選取遼寧省1994-2013年的經濟數據即西部大開發前后各10年的經驗數據為樣本,數據來源于《遼寧省統計年鑒》和《中國統計年鑒》。
數據處理過程,分兩步進行。首先計算出各指標年度間的增長率,即將人均GDP、社會固定資產總投資額、社會商品零售總額、地方財政一般預算收入換算成相應的增長率,將產值比重、從業人員比重換算成相應的比重變化率,將城市化率換算成城市化率的變化率。然后,以實施振興東北老工業政策的當年為界進行數據分組,即把1994-2003年的數據分為一組,2003年后的數據為另一組。
2.主成分分析
本文首先通過主成分分析的方法計得到9個主成分的特征值和累計方差貢獻度,如表一所示。從表一可以看出前5個主因子的特征值分別為3.49、1.84、1.05、0.93、0.92,而且它們一起解釋了變量標準化方差的89.211%,已經足以表征原始指標的全部信息。依據選取主成分的原則,我們將前5個主因子作為評價振興東北老工業基地政策實施情況的評價變量。表一:主成分的特征值和累積方差貢獻度
3.單因素方差分析
其次,進一步考察單因素方差分析結果,單因素方差分析結果見表五。
從表二可以看出,人均GDP增長率、固定資產投資額增長率和社消零增長率在1%、1%和10%的顯著水平上通過檢驗,即政策實施前后的兩組數據的均值有明顯差異。分析結果表明政策實施后,人均GDP增長率、固定資產投資額增長率和社消零有顯著變化,振興東北老工業政策實施后人均GDP、固定資產投資和社消零有了顯著的提高,政策效果十分明顯。二產產值比重變化率和二、三產產值比重變化率在10%的顯著性水平下不能通過檢驗,即政策實施前后的兩組數據的均值無明顯差異,即振興東北老工業基地政策的實施對于產業結構調整無顯著作用。
三、政策建議
結合本文結論,提出如下政策建議:①加大政策扶持力度,加快開發步伐。一是著眼于改善東北地區基礎設施建設;二是加快東北技術創新的步伐,加強東北地區科技成果的研究與開發;三是通過制定特殊的政策措施,提高西部對外開放的能力。②深化改革,加快西部地區制度創新的步伐。加快東北地區市場化進程,努力創造出符合市場經濟要求的制度環境,繼續深化政府機構改革,轉變政府職能,使其由經濟建設型政府轉變為服務型政府,提高政府管理人員的素質,為振興東北服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