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瑋
[摘要]本文使用VAR模型,通過定量分析來研究四川省城鎮化發展對城鄉居民消費的影響,根據分析結果得出以下結論:城鎮化發展對農村居民消費的影響大于對城鎮居民消費的影響;城鎮化對城鄉居民消費增加的影響是短期的,隨著時間的推移,對居民消費的增長會趨于平緩;隨著城鎮化水平的提高,居民消費結構更加合理。
[關鍵詞]城鎮化率 消費水平 VAR模型
1引言
1.1研究背景
四川省是一個民營經濟活躍大省,在金融危機的大背景下,很多民營企業遭遇了前所未有的挑戰。因此,現階段為促進四川省經濟的發展應尋求新的動力,以城鎮化來擴大消費需求,促進經濟增長。
本文以四川省城鎮化的發展和城鄉居民消費需求為主題,分析了20世紀90年代以來四川省城鎮化發展的現狀以及四川省城鄉居民消費需求的現狀,在此基礎上定量分析四川省城鎮化發展對城鄉居民消費需求的影響,以及在發揮城鎮化發展對促進城鄉居民的消費需求增加方面提出具體的政策建議。
1.2城鎮化內涵
由于城鎮化的概念具有豐富的內涵,只從任何一個角度都不能準確揭示城鎮化的本質。為了準確的反映城鎮化的本質,應從多個角度來對其進行描述。本文認為城鎮化的內涵包括四個方面:第一,人口的城鎮化。即人口進入城鎮轉變為城鎮人口以及農村地區轉變為城鎮地區所導致的城鎮數量和城鎮人口數量的增加;第二,經濟的城鎮化。指各種非農業發展的經濟要素向城鎮集聚,從而使大量從事傳統低效的第一產業的勞動力紛紛轉向第二產業和第三產業,并在這個過程中伴隨著產業結構的升級換代;第三,生活方式的城鎮化。是指隨著城鎮文明的發展,城鎮文明不斷滲透到廣大農村地區,并向廣大農村地區蔓延,逐漸改變了農村地區原有的生產方式以及農民的生活方式;第四,基礎設施的城鎮化。是指隨著城鎮化進程的推進,為了與城鎮的發展相匹配,各種配套基礎設施大量建設的過程。
2四川省城鎮化及城鄉居民消費現狀分析
2.1四川省城鎮化現狀分析
截至2014年底四川省常住人口為8140.2萬人,其中城鎮人口3768.9萬人,鄉村人口4371.3萬人,城鎮化率為46.3%,較全國平均水平54.77%低8.47個百分點。
從下表可以看出,2000年以來,四川省的城鎮化水平開始平穩上升,城鎮化率由2000年的26.7%提高到2014年的46.3%,增長了19.6個百分點,年均增長1.4個百分點。四川省城鎮化率始終低于全國平均水平,且城鎮化水平的提升速度較慢。
四川省的城鎮化發展水平不均衡,呈現“兩頭小,中間大”的局面。成都市作為四川省省會城市,城鎮化率達到69.40%,全省城鎮化率最低的是涼山州和甘孜州,分別為30.57%和25.81%,這兩個少數民族自治州因為地理位置、歷史、風俗等因素,城鎮化發展水平一直很低。
2.2四川省城鄉居民消費現狀分析
2.2.1四川省的總體消費能力不強
2007年四川省人均消費8691.99元,低于全國9997.47元的平均水平,說明四川省的城鎮人均消費水平仍然偏低,未達到平均水平;到2013年四川省的人均消費為13051元,仍然低于全國平均水平。而2007年四川省人均收入11098.28低于全國13785.81的平均水平,2011年同樣低于全國21810的平均水平,直到2015年統計仍然低于全國平均水平。由于人均可支配收入是影響消費的直接因素,四川省人均收入的不足可以一定程度上解釋人均消費不足的原因。
2.2.2四川省城鎮、農村居民消費水平失衡
四川省是一個農業大省,農村人口比重較大,就使得政府在刺激居民消費上面臨的問題更加突出,研究的問題更具有針對性。而歷年來四川省城鎮和農村居民收入和消費就存在較大差距,且有擴大的趨勢。
由下圖反映出的現象可以看到,總的來看無論是城鎮還是農村的人均消費都呈增長趨勢,但是藍色線代表的城鎮人均消費始終在黃色線代表的農村人均消費之上,且城鎮和農村間差距不斷擴大。這說明城鄉二元結構導致的城鄉發展之間的不平衡,而差距擴大的趨勢則表明農村需要更多的政策傾斜和資金投入。
3城鎮化發展對居民消費影響的實證分析
3.1指標選取和數據處理
本文用向量自回歸模型,即VAR模型,分析城鎮化和城鄉居民消費的關系。本文設定城鎮居民的人均消費支出、農村居民的人均消費支出與四川省鎮化率作為三個變量,居民消費采用城鎮居民和農村居民的人均消費支出,文中UC、RC和UR分別代表城鎮居民的人均消費支出、農村居民的人均消費支出和城鎮化率。為使模型的設定更合理同時消除數據的異方差,分別對三個時間序列取自然對數,表示為LUC、LRC和LUR。
3.2時間序列的平穩性檢驗
由于VAR模型要求所有的時間序列都必須是平穩序列,而三個變量LUC、LRC和LUR屬于不平穩序列,所以在利用VAR模型對時間序列數據進行實證分析前必須通過差分,使時間序列達到平穩。本文檢驗序列平穩性的方法是ADF檢驗法。檢驗結果如表1-1所示:
上表中LUR1表示對序列進行一階差分,DLUR表示對序列進行二階差分,其他同理。經過檢驗,取對數后的時間序列城鎮化率LUR、城鎮居民人均消費LUC在5%顯著水平的條件下都有單位根,所以時間序列城鎮化率UR、城鎮居民人均消費UC均不是平穩數列。進行一階差分后得到三個新的時間序列LUR1、LRC1和LUC1仍然不是平穩序列,而二階差分序列的ADF檢驗值均明顯小于1%顯著水平下的臨界值,表明二階差分后的時間序列均為平穩序列。
3.3VAR模型的建立及穩定性檢驗
3.3.1城鎮居民人均消費和城鎮化水平的VAR模型的建立
下面用DLUR和DLUC作為內生變量建立VAR模型。表1-2給出了VAR模型在滯后階數分別為0、1、2、3、4時對應的可決性殘差協方差、對數似然值、赤池信息值以及施瓦茨值。我們主要根據AIC和SC的最小值來確定最佳滯后期數,經過比較后,最終決定建立一個滯后階數為1的VAR模型。
用DLUR和DLUC建立的兩變量VAR模型估計結果如表13所示:
3.3.2農村居民人均消費和城鎮化水平的VAR模型的建立
下面用DLUR和DLRC作為內生變量建立VAR模型。表1-4給出了VAR模型在滯后階數分別為0、1、2、3、4時對應的可決性殘差協方差、對數似然值、赤池信息值以及施瓦茨值。我們主要根據AIC和SC的最小值來確定最佳滯后期數,經過比較后,最終決定建立一個滯后階數為1的VAR模型。
用DLUR和DLRC建立的兩變量VAR模型估計結果如表3-5所示:
3.3.3檢驗VAR模型的穩定性
VAR模型的平穩性是做脈沖響應函數分析的充分條件。當系統非平穩時,脈沖響應圖也沒有了意義。因此在進行脈沖響應函數分析前要判斷模型的穩定性。如果模型所有特征方程的根都小于1,也就是說均在單位圓內,則可以確定此模型是穩定的,可以進一步進行脈沖響應分析。
通過EVIEWS8.0軟件分析得知,該模型中所有特征方程的根均小于1,都在單位圓內,確定上述VAR模型是穩定的,可以進行下一步分析。
3.4脈沖響應分析
上文中已經建立了兩個變量的VAR模型,并進行了平穩性檢驗,均通過要求。下面通過脈沖響應來檢測城鎮化率的變化對城鎮居民消費與農村居民消費的沖擊。圖1-3是關于DLUR、DLRC兩變量的脈沖響應函數圖像,圖1-4則是關于DLUR、DLUC兩變量的脈沖響應函數圖像。圖中的橫軸表示脈沖響應函數的追蹤期數,縱軸表示對于解釋變量的響應程度。兩圖中的實線表示響應函數的具體數值,虛線表示置信區間。
通過分析脈沖響應圖,我們可以得出如下結論:首先,從四川省城鎮化發展對農村居民與城鎮居民消費支出影響的比較來看,城鎮化發展速度與水平對農村居民消費的影響程度要高于對城鎮居民消費的影響程度;其次,隨著城鎮化的不斷深入,政府投資會出現短期行為,造成居民消費支出增長放緩,甚至出現負增長的情況,但從長期來看,城鎮化整體的影響是平穩的。
4促進四川省城鄉居民消費的對策建議
促進城鄉居民消費,應在加強社會收入分配,保障民生政策等各個方面著手推進,這些都是與當地的城鎮化發展相輔相成的。本章結合四川省城鎮化發展策略從以下幾個方面提出促進居民消費的對策建議。
4.1不斷完善收入分配,提高居民消費能力
深入推進收入分配體制改革,增加居民收入,積極提升居民消費信心,大力增強消費意愿降低預防性儲蓄,促進即期消費不斷發展。加大向低收入階層轉移支付力度,不斷擴大我省中產階級規模,積極培育擴大中產階級消費。
4.2完善社會保障制度,發揮政府調控職能
現階段,消費需求不足的問題比較突出,其主要原因在于絕大多數居民在教育、醫療等社會保障方面存在問題。因此,應該盡快建立完善的社會保障制度,同時重點解決城鄉居民醫療、教育等方面的后顧之憂,使城鎮化發展對于農村居民消費需求的促進作用得到充分發揮。
4.3大力推進新農村建設,增強農民消費能力
加大財政投入,對農村基本醫療、義務教育、住房及社會保障的支持力度應加強,消除農村居民生活負擔,保障其有能力進行除基本生活必須品的額外支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