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冬麗
[摘要]人與自然是生命共同體,現代化建設是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現代化,人民對美好生活的需要包括美好生態環境的需要。生態文化就是以人與自然和諧為生態價值觀的文化,生態文化為我們提供了全新的生存發展方式,對生態文化的認識和構建有著重要的現實意義。
[關鍵詞]生態文化 構建路徑
黨的十九大明確要加快生態文明體制改革,建設美麗中國。違背自然規律,破壞傷害大自然,最終傷害的是人類自己,現代化建設必須是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現代化,堅持以人民為中心、堅持人民的主體地位,必須滿足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的需要。在眾多的物質財富和精神財富中,滿足人民日益增長的優美生態環境的需要在當代中國顯得尤其重要。
一、生態文化的內涵和價值觀基礎
生態文化產生的現實必要。人是自然生態系統中的一部分,并在生存中不斷發展,在發展中具有了人獨有的文化,而文化在本質上體現的就是人對于生態環境的某種適應,體現的就是人與自然的某種關系。區別于農耕文明與農耕文化、工業文明與工業文化,生態文明則對應生態文化?,F代生態文化就是就是人處在現代生態文明時代的社會適應,主要體現在人的價值觀和人的生存發展方式。農耕文明依賴自然系統,工業文明建立人工生態系統,當工業文明給人類帶來全球性的嚴重的生態環境問題,淡水危機、溫室效應、土壤沙漠化,酸雨形成、霧霾來襲,現實逼迫人類重新思考和認識人與自然的關系、人在整個自然系統中的地位,人類認識到必須構建一種符合自然規律的、人與自然能和諧共生的生態文化。
生態文化的內涵內容。生態文化有廣義和狹義之分,廣義的生態文化指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生存方式,狹義的生態文化指以生態價值觀為指導的社會意識形式,是一種適用空間廣泛的文化現象。生態文化既是人類對適宜的生態環境現實需要的產物,同時也對維護生態環境起著巨大的能動作用。生態文化也在當代中國新的思想文化潮流中有著重要的價值和地位。生態文化包含的內容十分廣泛,涵蓋哲學、教育、經濟、倫理、科技、美學、文藝、宗教等方面,生態文化由這些眾多的生態要素構成,這些要素共同構成生態文化體系。
生態文化的價值觀基礎。價值觀基礎就是人與自然和諧。對人的信念、心理、情感起著決定作用、指導作用的是人的價值觀,價值問題貫穿于個人和社會的方方面面,同樣生態文化的價值觀基礎就是生態文化的核心。在當代中國,人與自然協調發展以及實現人和社會的可持續發展,就是生態文化的核心價值理念,這種價值理念產生的基礎就是當代出現的、被廣泛需求的生態、綠色的生產方式和生活方式。這種價值觀要求人們在處理人與自然的關系時必需是互惠互利、共榮共生,自然環境并非是人無償消費的對象,生態危機對人的生存和發展有著毀滅性的危害。人與自然和諧的生態價值觀是當前中國生態文明建設的指導思想,這種思想在整個生態文化體系架構中處于核心地位。
二、生態文化的構建路徑
構建新型生態經濟基礎。隨著科技的進步人類認識并改造自然的能力不斷增長,從人類的發展歷史來看,特定的經濟增長方式反映了特定的生產方式,并孕育了相應的文化和文明。人類從依賴自然、征服自然再到回歸自然,從農業文化、工業文化再到生態文化,人類得以正確認識自身和人與自然的關系。生態化的科學技術將生態思維運用到科學技術發展中,科學技術的發展也確立的生態保護的目標,這就為整個社會的可持續發展提供新的技術和發展途徑,在此基礎上構建的經濟方式就是新型生態經濟。生態技術的產生和發展為綠色低碳循環的經濟方式提供了必要的物質支撐,也使得綠色低碳的經濟體系得以構建。歷史唯物主義表明,經濟基礎決定上層建筑,生態文化就是建構在生態技術帶來的生態經濟之上的上層意識形態,因此生態文化的構建路徑首先就是構建新型生態經濟基礎。
建立健全相應生態機制。構建生態文化是一項重要的、長期的、艱巨的偉大工程,因此,必須建立健全相應的生態機制。首先,政府部門作為經濟發展的主導,應該制定和完善相應的規范條例,建立起生態建設的保障機制,使生態文明建設制度化、法律化。其次,充分調動人民群眾的積極性,重視社會力量,重視社會監督。開展多樣的形式,以多樣的方式方法,調動人民對生態環境進行保護、對生態文化進行宣傳、對危害生態文明建設的行為進行監督。再者,對政府部門、事業單位、企業主體等對象,對其在生態建設中涉及的行為進行考核,對考核結果實行獎勵或懲戒讓生態文明建設成為社會主體的自覺意識和行為??偠灾?,經濟決定政治,但是建立在一定經濟基礎之上的政治一旦確立,就必定對這種經濟形態產生反作用,建立健全相應的生態機制必定會促進生態文化的進一步繁榮發展。
提升民眾生態素養。對自然的過度消耗和索取破壞了生態環境,引發了生態危機,這讓人類自身的生存和發展受到嚴重危害甚至毀滅性打擊。綠色生產、綠色消費,都依賴于提高民眾的生態素養。人的行動受人的意識的支配,綠色的生產方式、消費方式都依賴于人的生態文化的培育和踐行。不斷提升民眾生態素養就必須加強民眾的生態教育。生態教育的主要任務是對民眾進行生態知識、生態意識、生態法治等方面的教育,教育目標是使民眾具有較強的生態意識,使民眾獲得關于人與自然的和諧關系、人在自然生態系統中的地位和作用、怎樣防止破壞生態和保護生態等方面的知識,其中,要把民眾的生態法制教育作為重點。只有不斷提升民眾的生態意識、培養民眾的生態價值觀、促使民眾樹立生態法治思想、使民眾自覺提高生態道德修養,民眾的生態素養得到全面發展和提高,依托民眾的生態文化,才是真正構建的生態文化。
加快美麗鄉村建設。十九大報告重申美麗中國建設,中國的有著農村地域和農村人口占絕大部分的國情實際,因而美麗鄉村的建設目標是美麗中國的建設目標中重要的部分。美麗鄉村建設必須滿足農民群眾對營造良好生態環境的需求,并以此為前提提高農民群眾的幸福感和滿意。美麗鄉村既要經濟富裕更要山清水秀,只有實現了經濟、文化、生態等方面的和諧發展,并保證可持續發展,才是真正建成了美麗鄉村。因此,美麗鄉村建設中生態文化的構建和發展是美麗鄉村建設的必須。
結語:進入生態文明時代就必須樹立生態文化價值觀,必須建立一種與先前文明時代都不同的新型生產生活關系,即人與自然和諧、共榮共生、共同發展的關系。正確認識了人在自然中的位置、建立了正確的人與自然的關系,人和人類社會才能更好的生存,才能得到進一步的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