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振杰
隨著時代的發展和素質教育的進一步深入,傳統的學習方式已不能適應素質教育的要求,甚至阻礙了素質教育的進程,因此,《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綱要(試行)》提出了轉變學習方式的要求。提倡自主探索與合作的學習方式,逐步改變以教師為中心,書本為中心的局面,讓學生成為學習的主人,使學生的主體意識、能動性和創造性不斷得到發展,提高學生的創新意識和綜合能力。合作學習是指學生在小組中為了完成共同的任務,而明確分工的互助性學習。
一、合作學習要建立在自主探索的基礎上
學生合作學習的研究點,交流點應在學生自主學習探究的基礎上,從實際需要出發,產生強烈的合作交流的動機。這樣,合作交流的主動性、積極性才能得到發揮,才能實現合作交流的目標。這種動機一般通過以下兩種情況產生:一是學生在自主探究的過程中有異于教材的新觀點、新發現而產生強烈的表現心理;二是學生自主探究學習的過程中有疑點、難點,需要在別人幫助或啟發下找到思維的突破點解決問題。
二、合作學習要促進學生由被動學習向自主學習“轉機”
學生由理性上的“主體”到付諸實踐的“主體”,也有一個很難的轉機過程。某校推行自主學習模式伊始,在傳統教學模式及其機制的長期運作中已經習慣了被動學習方式的諸多學子,對自主學習模式無所適從,難上軌道,“啟而不發”、“導而不行”、“互而不動”的現象,相當普遍。為了促進學生學習方式的徹底轉變,教師向學生實施了各種“催變術”。
1.自主課堂:我參與,我快樂。在課堂上,學生的參與熱情、表現欲望、參與能力和以各種方式表達自己思想的能力,令我們十分贊賞。要想讓學生踴躍參與,激發他們參與的欲望是關鍵。
2.自主學習:我自信、我成長。學生有參與的熱情,參與課堂的能力就成了關鍵。課前一定要給學生充分準備的時間,在基礎上,要吃透;然后再進行知識和能力的拓展和遷移,發揮學生的創造性,進行創新性的學習。讓他們在課堂上有“成果”可以展示。要提高學生的參與能力,老師的指導也很重要,學生的口頭表示能力、表演能力、思維能力的提高都需要老師的細心和敏感。剛開始時,預習課上,反饋課上老師要和學生一個一個“節目”的進行排除。漸漸地,學生們適應了這種課堂,漸漸地,學生們喜歡上了這種課堂,漸漸地,學生們在這種課堂上快樂、自信地成長。
三、合作學習要以學生為主體,發揮教師的主導作用
教師相信學生,尊重、愛護學生,傾聽、鼓勵那些后進生發言,在合作學生過程中,教師不僅是討論的主持者而且是參與者,是其中的一員。這就要求教師必須:一是熟悉教材、了解學生,有較強的駕馭課堂的能力。學生討論時要參與其中,予以引導;討論、交流后,對學生“想領悟而又領悟不到,雖經研究而研究不出的部分”進行補充講解,歸納小結,使學生所得更加清晰明了;在學生思維“卡殼”之處,教師要予以及時點拔;當學生陳述完自己的觀點后,教師要給以準確的概括和恰當的評價,不斷引導學生向既定目標靠攏,最終完成學習任務;二是要注意合作交流的互動,即在全班的成果交流中既要把各小組的研究結果展現出來,又要十分注重小組之間的協作互動,讓學生在小組合作探究的基礎上,與合作伙伴互通見解,并在交流中反思,使自己的見解更加豐富和全面,以求得合作的最大效益。
四、合作學習內容的尺度要適當
合作學習探究的問題要利于教學目標的實施。教師要避開那些與教學目標無關的話題,也不能糾纏在瑣碎的問題上。討論的問題應當是當堂的重點、難點及學生的疑點。合作探究的問題要有利于激活學生的思維。提出的問題要發人深省,要有啟發性的思維價值,能引導學生思考、爭論、求異、求新,最終發展學生的創造性思維。如:有位執教數學課的教師在學生此起彼伏的對話中,“穿針引線”,“隨機點撥”,把握著學習的主脈,一堂課,他雖然只就說了20多句話,卻如重錘般敲打在知識的關鍵點和學生思維的關鍵處,表現他的教學智慧。在有效的師生、生生互動中,預設的學習目標常常因為學生活躍的、創造性的思維而生成新的學習目標。
五、合作學習要而向全體
在合作學習,常實行同桌討論,分組討論,全班交流等多種討論形式。在小組討論中,要對優、中、差的學生進行合理搭配,并且要按后進生先發言、中等生補充、優等生總結發言的機會,避免“優等生”唱主角,中等生當配角,后進生當聽眾的現象。
六、合作學習要真正讓學生成為課堂的主人
傳統的教學模式中,教師講、學生被動聽,課堂氣氛很不活躍,而新課程改革強調一種互動的師生關系,即“學生傾聽教師”轉位“教師傾聽學生”。在學生交流他們探究結果的過程中,通過傾聽學生,教師常常能輕易地辨別出哪些學生具有更高的悟性和理解力,也能發現學生理解上的偏差以及疑惑,從而判斷學生的理解的深度,并決定需要補充哪些內容。同時,通過傾聽學生,關注學生的即時表現、學生的觀點和發言,對教師如何參與、何時參與做出決策。
七、合作學習要充分聯系實際,調動學生的積極性
教師在設計課堂教學時,不要拘泥于課本上的例子,因為有些例題可能遠離了學生生活,學生不是很感興趣,這樣聽起來就可能有點枯燥無味。而如果以他們身邊的情景為例,學生的參與度就會很高,比如在講《位置的確定》這一節時,教師就可以以學校附近的建筑物作為教學材料,精心設計例題,提高學生興趣;再如講授《有理數加減》時,就是選擇學生熟悉的拔河比賽作為案例。對于拔河比賽每個學生都參加過,問題一提出來,學生的積極性就被調動起來。這樣通過例題既解決了符號的正負問題,又讓學生學會了如何進行加減混合運算。